地點:正港小劇場
時間:2023-2-10 19:30
推薦度:★☆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FlyingHorse2020/)
談及過於複雜巨大的社會議題,關心或消費常常只有一線之隔。
走入劇場,穿過蜿蜒的過道兩側牆上布置著創作群探訪數位無家者的成果報告,包含採訪對談過程,無家者的生命故事、個人偏好、特徵,創作群所受的衝擊與想法。
看著創作群試著接觸與理解無家者,認真做著筆記與功課,私以為《不一樣的旅程:前傳【天地為家】》將是一場有如音樂劇《貓》一般,由一個個無家者自述生命歷程並列組合成的故事。
事情總是不像憨人(如我)想得那麼簡單。
編導黎恩菲試著以單一線性情節故事包裹「無家者」這個主題,然而一個線性情節,起承轉合間所需背景資訊量極大,絕非採訪寥寥數位位無家者即可獲得,關於這部分,黎恩菲看來未進行更多接觸與理解,完全忽略取樣偏誤帶來的問題,全靠「藝術家的浪漫」腦補編寫一齣與無家者現實脫節嚴重,卻仍自認「關懷弱勢、為弱勢發聲」的戲。
首先,或許是採對象中配合度較高的受訪者是一位女性無家者,導致全戲無家者大多由年輕女性演員擔任,完全不合實情。基於生理的限制,包含每月月事衛生護理不良很容易感染危及性命,年輕的女性也常成為性攻擊目標。更現實的說,年輕女性成為流鶯比單純成為無家者更能獲得實際利益,包含獲得洗澡與飲食的機會,獲得足夠金錢可以買衛生用品與食物,甚至足以支付住所的費用。此外,因為體型體能較不如男性,任何年齡女性無家者都更容易遭遇搶奪物資及攻擊。諸多原因,讓流浪在外的無家者中女性比例通常遠少於男性,且通常是已停經的中老年婦女,極少數年輕女性通常會跟在另一位無家男性身邊,成為其財產,或是跟在年長女性無家者身邊,因年輕女孩為其女兒,且極容易成為年長女性的生財工具。
戲中無家者多為年輕女性,不合實情。(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FlyingHorse2020/)
劇中無家者相互幫助、有如一家人,也太過天真腦補。無家者最大的危險來自其他無家者。無家者會盡力避免造成如你我有飯吃有房住的人的困擾,因為如你我是「能與他人建立關係的人」,當你我受到無家者的打擾與糾纏,與你我有關的家人、朋友、同事,便有可能請警察與社工來「關心」,甚至親自「報復」,逼迫無家者改變現有的生活;相反的,其他無家者沒有親戚也沒有朋友,就算殺掉也不會有閒雜人等前來關心,還可以接收死者的財產,如棉被、推車、衣物、紙板等。無家者不是一無所有,他們只是沒有固定住所,依然有財產--紙箱、睡袋就是他們的財產。
由近期詐騙集團以人為奴事件,可以窺見這些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人,會為了極微薄的金錢做任何事,為一天一口泡麵甘願被囚,又因為這些人未與他人建立關係,就算被長期拘禁,施虐,死亡,隨便送到山區處理掉,都不會有人前來或是報警尋人,不會造成詐騙集團的困擾。
飲水、食物與衛生是生理需求的底線,在需求線以下的世界,其間思維模式及運作方式,和你我這般每天至少有一餐飽飯、有水可喝可洗、有可鎖門的房間過夜、生活無虞甚至有餘力偶爾看一場戲的人非常不同。就如戲中所演示,飲水與衛生是最大的困難,相信這部分是透過採訪無家者而得知,但背後的解決方式完全不是大風吹那般天真可愛,或是單純的搶奪水源而已。
無家者是收入在貧窮線之下的人,收入不足以支付房租而居無定所。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FlyingHorse2020/)
戲中無家者無家原因過於單一:皆為住在老舊便宜管理不良的集合式住宅中弱勢族群,因為一場無名火而無家。會有這種偏誤腦補,或許是受到城中城大火影響--悻存者頓失家園,政府只會補助房屋所有者,租屋者拿不到賠償。
然而一個人成為無家者的理由眾多,失火或地震頓失家園無力重建只是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其他更常見的可能,例如和家人關係絕裂無法回家,失去穩定工作只能打零工維生,或是前往城市找工作,城市工作機會較多但租金也較高昂,當一個人收入不足以支付房租而居無定所,即成為暫時甚至長期無家者。
戲中無家者幾無工作,全靠他人接濟,這也是太過腦補的狀態。沒有那麼多善心人士接濟無家者。如果完全不工作,全靠施捨,根本不可能獲得足夠存活的食物。和一般人想像不同的是,無家者大多是有工作的,只是工作多為臨時、短期,極不穩定,收入微薄到連餐餐有飯吃都無法確保,惶論租屋。
另外,戲中還創造了一位鍾情於作畫的無家者,更是匪夷所思。顏料和畫具價格不菲,飯都吃不飽,斷水斷電沒水喝沒光線,哪來的錢買顏料買紙買畫具,哪來的水洗畫具?
長期生活在生理需求底線之下,水源不足無法洗澡刷牙,很快牙就會掉光以及因衛生不佳而染病。又如天冷時無家者常以喝酒抽菸取代喝水吃飯,喝一口爛酒抽菸屁股讓身體發熱暖和的成本遠低於吃飽喝足穿暖。長期只喝酒抽菸,營養不足,牙口不好,消化道不健全,免疫力下降,導致感冒、胃出血、肝病.......無家者餓死、冷死、病死都是常見的。
相較食物及租金,紙張與顏料價格高昂,吃不飽飯租不起屋的無家者哪來的錢支持繪畫「興趣」?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FlyingHorse2020/)
無家者凡是能無家存活超過3年,通常透過反覆進出遊民收容所維持生活及生理必須的底線。在遊民收容所較安全,較暖和,有補給,能洗澡,能就醫。無家者基本上能自由進出收容所(別忘了、無家者需要工作),只是要報備,也有門禁時間。在保全與社工的管理下,收容所當然不如無家在外、天地為家、行動自由不受限。這也是本戲受訪多位無家者口徑一致宣稱收容所像「監獄」的真正原因,而實情是,收容所頂多類似管理嚴格的學生宿舍,離監獄犯人不能離開囚室、完全失去自由還很遠。
由劇本直接採納無家者將收容所定位為「監獄」的觀點,可以一窺這齣戲製作方對政府官員及其作為的印象相對負面,亦不曾訪察理解公務人員驅趕無家者的原因。
政府由多部門組成,不同部門的立場即可能不一致、甚至相衝突,以「無家者」為例,直接涉及社福部門,衛生部門,交通部門,工務部門,警消部門,環保部門。政府單位介入「無家者」生活,皆為達成各個部門的政策目標。社福部門和衛生部門引導無家者進入收容所,在寒流來時與交通部門溝通,暫時容許無家者進入地下道及轉運大樓內避寒;交通部門、工務部門淨空道路或施工工地維護交通與工程安全;警消部門通常是輔助角色,輔助公私部門維護公私權利;環境保護部門介入亦然,清除無家者占用空間堆棧的易燃雜物(無家者私人財產或拾得物、回收物),只因發生消防安全事件,絕對不只危害無家者的性命安全。
「無家者」議題如此浩大,立場交錯複雜。倘若導演與編劇採取陳述無家者各自的生命故事,便可限縮背景資料範圍,偏偏導演與編劇不放棄談論無家者與公部門的互動,又因力不從心或時間不足或「戲劇效果」等種種理由,直接跳過訪察理解「政府」「公權力」觀點的步驟,任意將其「類型化」「卡通化」未免太過草率。
劇中對公務人員(尤其來自工務單位)充滿偏見及錯誤的想像。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FlyingHorse2020/)
戲中公部門官員在底層居民因失火而成為無家者後,禁止住戶回到危樓內居住,將他們驅離,強拆危樓,暗示官商勾結,幾乎到達傳播謠言的程度。
容我再以城中城為例,說明無家者的說法、導演及編劇採用的觀點,與事實天差地遠。城中城火災即是因為起火點堆積過多易燃雜物,走廊又停滿油箱很滿的機車,大樓的消防逃生通道有鐵柵封閉,且堆滿易燃雜物,起火後容易延燒,防礙逃生及救災,事後經結構技師評估,大火的高溫或未危及主結構內的鋼筋結構,但幃幕外牆及所有的管路、機電設備都必須全數更新,該大樓的產權所有者對於花錢更新設備沒有意願,而一楝徒有主結構,沒有配合的管道水電設施的建物,即為危樓,而公部門有要求建物所有者(或協助所有者)拆除危樓的義務。城中城事件後政府部門受懲處機關包含工務局及消防局,受懲處理由為「作為過於消極」--工務局和消防局應更積極的察查消防通道通暢的安全問題。
當無家者占用私有空間,公權力有責任為屋主、地主等所有權人主張他的權利。當無家者占用公共空間,防礙空間原本該有的功能,如無家者冬天群聚地下道避寒,不但妨礙通行,還可能帶來髒亂(抽菸,亂丟菸蒂,隨處便溺),而政府相關單位有義務管理公共空間,維持其衛生、堪用及安全。絕非為了驅趕而驅趕,亦非陌視弱勢生存權。收容所就是政府設立維護弱勢者生存權的機構。
公務人員領薪水,哪來財力購入房地供無家者任意使用?政風單位會介入察查這位公務人員是不是收受回扣吧!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FlyingHorse2020/)
劇末政府人員「良心發現」,私設收容中心供無家者使用,何只結局超展開,根本是異度空間才可能發生的劇情。公務人員的薪水受限於職等薪等,以承辦人的薪俸,省吃檢用,頂多足以買房自住,不可能有財力買地建造私人收容所給無家者住。通常是地區信仰中心(如臺北萬華龍山寺)募集信眾的捐款才有這樣的財力,且通常也不是新建收容所,而是變通使用有既有空間。
無家者作為戲劇主題、真的不容易談。應該更廣泛的了解這個議題,除了無家者的觀點,公部門的觀點,另外還可以參考長期關注無家者的NGO的觀點,如「家扶基金會」「人生百味」「芒草心」,獲得更全面的資訊,再針對特定的觀點聚焦,才能影響觀眾,才是「關心」無家者的作品,否則難免流於話題性消費。
另外,關於無家者的影視作品,還是能找到一些,如《新橋戀人》《濁水漂流》《麥路人》,劇場作品,如《The Zoo Story/動物園的故事》,VR作品如《Man Under Bridge/橋下的男人》,可以參考這些作品以什麼觀點切入無家者議題。
----------
團長:熊海佑
藝術總監/編導:黎恩菲
舞台監督/技術統籌:孫卉萱
執行製作:鄭文瑜
舞台設計:周志瑋
舞蹈設計:黎恩菲、黃慶源、戴愷賢
燈光設計執行:葉秉澄
造型設計:李玉琦
視覺設計:蘇立瑋
編曲:史蒂芬、黃冠霖
文本修編/歌詞:陳宇琦
導演助理:王凱琳、陳宇琦
舞監助理:林玟羽
行政助理:周明佳、陳宇琦、林依蓉
排練助理:柏懿庭、梁宜琇
音響工程:岳詩翰
音效執行:謝毓珊
宣傳影像製作:黃鈺軒
表演者:王凱琳、吳欣岑、周明佳、林玟羽、邱嘉儀、柏懿庭、張櫂均、 張簡嘉怜、梁宜琇、陳韋龍、陳心如、鄭文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