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家者

2023/11/1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十位無家者的採訪故事,讓讀者知道,掉到街頭上,真的很容易。

七位街頭社工的採訪故事,讓讀者知道,接住這些人,真的很不容易。

平心而論,真正想要成為流落街頭的人,應該少之又少,但因為自身際遇與外在環境的不走運,導致了無家的無奈選擇,身為有家者的讀者,除了同情,還可以怎麼看?

我們隨時都有可能成為無家者

在經過挑選的十位受訪者,其實在流落街頭之前都是「有家者」:有穩定收入,甚或開店當頭家、海外做生意等有頭有臉的風光歲月;即使不是從事正當工作,也是有過數百甚至數千萬積蓄的所謂成功人生。但是,際遇就如此讓人瞬間歸零跌落街頭。

因為家庭關係不睦,不願再麻煩親友於是流落街頭。

因為隻身一人,失去財產也無依無靠。

因為更生與牢獄案底,無法順利找到穩定工作。

因為性格大變,放棄所有安穩的選擇。

因為先天精神疾病,無法正常工作。

這十位受訪者的前半生,都讓人無法想像他們會有無家的一天,而把他們重新安置回社會的各種政府與民間建構的安全網,也是希望當有一天發生在我們身上時,我們也可以被安全地接住,再次重返社會。

當你四十歲、沒有一技之長、沒有認真存款,沒有固定工作、在外租屋、沒有可以回去的老家時,是不是很容易就掉到街頭上了,我很驚訝的是這真的很容易。

因此重視無家者議題,其實重視的是社會制度中為何有這麼多居住困難者,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提出「無家者」涵蓋三種最主要的居住困難者:露宿街頭者、暫時性居住庇護所或收容中心者、居住環境惡劣的弱勢住宅者。

社會資源給予這些無家者重新安置與重返社會的機會,但是卻沒有給予社會工作者更好的工作環境與工作資源,流失的社工專業人才也是一個重要的警訊,但往往社會只願意看到大手筆的捐助慈善物資,卻不願意理解地方政府極其有限的資源與方案,仍僅專注在短期或暫時性的幫助或輔導,也難以與非營利組織建立起有更穩定而長期支援系統。

不要想怎麼活下去,只要想怎麼樣不會死,對生活的標準就降低很多了。

關於民間組織的運作與分工,本書沒有談得太深入,先讓無家者的輪廓清晰、社會工作者的感受立體,再讓讀者透過閱讀中矯正刻板印象與錯誤認知,正因為只要無固定收入就有可能成為無固定居所的無家者,國家社會福利制度的發揮應該是保障所有人民生存的權利。

因為,我不希望當我淪落街頭時,沒人能幫我。


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李玟萱|游擊文化|2016

raw-image




    22會員
    95內容數
    單純閱讀,馬力的私房景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