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千田琢哉
譯者:林詠純
出版社:今周刊
《
去書店買個好人生》的作者千田琢哉,自述在上大學前,除了漫畫和課本,沒有讀過任何一本書⋯⋯卻在一次不小心「拿錯書」的契機下,意外開啟了廣泛大量閱讀之路。他在大學四年,
花千萬日圓買下萬本書,而且把這些書都讀完了;不光只是巨量輸入,他也產出了超過 170 多本著作,堪稱日本書市的奇蹟。
於是千田琢哉寫下一系列「寫給閱讀的情書」,共計 88 封集結成冊。任何關於閱讀,你所想要知道的一切想法,相信都能在本書中找到解答,並且得到共鳴。
■ 這本書帶給我的四個共鳴
方才提到《
去書店買個好人生》收錄一封封的「情書」,所以是作者很主觀的意見、閱讀的經驗談(而非歐美風格,挾帶嚴謹的論證)。我想和大家分享《
去書店買個好人生》帶給我的四個共鳴:
1. 閱讀時間不夠?
「我忙到沒時間做〇〇事情。」
作者認為如果有人把這句話當成口頭禪,請注意不要離他太近。
我的理解是不管再忙,只要那是你真正熱愛的事情,你一定會千方百計、排除萬難地騰出時間去執行它。嚷嚷著說忙到沒時間做〇〇事情的人,就代表他對〇〇不是那麼感興趣,不打算把〇〇放在第一優先順位。
我們缺乏的往往不是時間,而是下定決心要把〇〇事情擺在最高位階的大刀闊斧,特別是在那些我們覺得重要但不緊急的事物上。
*
2. 閱讀習慣:具備當事者意識
閱讀時,要有明確的當事人意識與問題意識。
「站在當事者的角度閱讀最划算,站在旁觀者的角度閱讀最划不來。」
我的解讀是對事物保持同理(
不等於同情),
並不只限於書中所見,而是一種「把日常發生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的習慣。例如看到一則網路新聞,不是覺得「那個人真糗」、「那個人真笨」,而是冒著冷汗心想自己也可能做出同樣的事情、思考自己在那個狀況下該怎麼辦才好;當你能設身處地,假想自己和「當事者」背負著同樣風險,對於同一件事情,你將會比那些過著「旁觀者」人生的人,覺察且得到更多發現。
面對同一件事,別人能看到一點,你能看到五點;別人能看到五點,你能看到這五點之間的聯繫;別人能看到這五點之間的聯繫,你還能看到這件事的五點和另外一件事的三點的內在關係。這樣,你寫出來的東西一定更好,哪怕遣詞造句能力稍微弱一點,你的寫作水準也更勝一籌。
當時它只拋出了概念,卻並未詳述該如何「提高海拔」,很高興在另一本書《
去書店買個好人生》裡面找到了答案。
*
3. 閱讀與人際:謙遜
謙虛,就是發現不學習就無法理解。透過閱讀去減少人生中的「無法理解」,聽別人說話時也主動採取一種「想要理解」的待度,那麼這個世界就會來幫助你。
謙虛,也讓我們更懂得感謝。常說道「這本書的這個部分很有趣」,從別人看似「理所當然」或「無聊」的小事中,察覺到「感謝」的那一刻。
謙虛,也讓我們尋回好奇心。批評「缺點」人人都會,不如抱持著開放的態度,力求探索一本書的「優點」可以得到更多發現。
*
4. 閱讀與人生:多面向閱讀
承前所述,大人學習的對手,就是童年時期的自己(開放心態)。
不預設成見,作者盡情地攝取了各式各樣的書籍,可能被有些人視為「不可能讀」的書他也讀了。其背後的想法是:沒試過就排斥和真正的厭惡不同,沒試過就排斥是從來都未曾好好面對,只顧著逃避。實際讀了之後「果然不喜歡」立刻闔上書本就好。
「如何讓自己去嘗試幾乎所有的事物,才是人生的意義。」
這裡也呼應《
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裡的觀點,世上所有的書一定有其可取之處。有一段或許有點偏激,提到了與其閱讀價值觀保守的(芥川賞)純文學小說,還不如去看這個時代的人氣漫畫,其中出現不少精彩又有深度、還兼具獨特世界觀的作品。
🌱 加入【中書神經系統】圍爐 👇
專題 #寫作的反思 與 #爐內真心話 連載中。
🌱 我在其它平台出沒 👇
【Facbook|Twitter|Liker Social|Matters|Medium|vocus 】
🌱 我的教學文與邀請連結 👇
≣ 註冊 Presearch |一舉三得的 search to earn 使用心得。
≣ 註冊 MEXC|抹茶交易所走跳,兌現 OSMO 與擼羊毛。
≣ 註冊 Potato|從 Potato Media 學到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