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女子的畫像》(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 2019)真是好優美的電影,雖然與《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2013)是不同時代的故事,卻有諸多相仿的元素。
都有位女畫家
在《燃燒女子的畫像》與《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故事中都有位瀟灑的女畫家,或許是因為畫家天生的灑脫,或許是因為來自思想較為開放的家庭,兩位畫家(《燃燒》的Marianne 和 《藍色》的Emma)對於自己喜愛同性的身分,都顯得比較自在與接納。
相較於畫家的另一位女孩,《燃燒》的 Héloïse 和《藍色》的Adèle,都是來自比較保守的家庭,Héloïse 是法國的上流階級,需要透過與義大利的米蘭貴族聯姻,保持高貴的社會地位。《藍色》的 Adèle 也是來自保守的家庭,不過卻是工人階級,父母思想保守。有日,當 Emma 邀請 Adèle 到自己家中時,她才見識到非常不一樣的父母,感受到知識思想的自由開放,並且微微受到啟蒙。
不同時代的法國電影
《燃燒》是由法國女導演 Céline Sciamma 所執導,這是個關於18世紀末在法國布列塔尼半島海邊的故事,繪畫老師在課堂中被問及一張畫而墜入的回憶之中。其中,飾演即將嫁給義大利貴族的 Héloïse 本人(Adèle Haenel),曾經在2014到2018年與導演是對出櫃的情侶,不過,她們在開拍《燃燒》之前已經和平分手。
《藍色》也是法國電影,是部關於1970年代的同志故事,是由男導演 Abdellatif Kechiche 所執導。
或許是因為透過男性眼光的鏡頭,我們在《藍色》所看到的情慾與《燃燒》迥然不同。《藍色》有許多戀人融化於彼此肉體的片段,兩個交纏的女體是被觀看的女體;但是《燃燒》的情慾非常的含蓄,就如同她們身穿的維多利亞時期服裝,一層又一層被理智與禮節給禁錮,直到拆開最後一道內心防線時,才終於解開她們身上一層又一層的馬甲與裙裝。
都是無法如願的傷心之愛
無論是《燃燒女子的畫像》或是《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都是非常悲傷的愛情故事,最後都無法如願長相廝守。《燃燒》的Héloïse奉母之命,必須遠嫁義大利;《藍色》的Adèle 是曾經出於寂寞與一位男性過夜,惹怒 Emma,而走向悲劇。表面上都是因為與異性牽連而破解了一對女同志的關係,但是更深層的原因,則是身分。
《燃燒》的繪畫老師是中產階級,而 Héloïse 是貴族;《藍色》的Emma是知識分子,而Adèle是勞工階級。
女畫家都為女友留下一幅畫
《燃燒》的故事開始,就是因為一張「燃燒女子的畫像」,而帶領著我們進入神秘的 Marianne 的內心世界,原來,這幅在學生面前仿若禁忌的繪畫,是關於一位在 Marianne 內心永遠燃燒的女子。
《藍色》在故事的最終,畫家 Emma 終於開了一場成功畫展,Adèle 前往參觀,並且看到一幅 Emma 繪畫的自己,瞬間讓 Adèle 怦然心動,卻也黯然神傷,因為 Emma 已經告訴 Adèle,自己已經不若以往的愛著 Adèle。當然,Adèle 仍舊深愛著 Emma,仍舊跨不出這段放不下的傷心戀情。
無聲的失戀與思念
若是不懂愛情的任何一個人,相信在看過《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之後,一定會對於心痛的感覺微微懵懂,雖然我對於男導演 Kechiche 的男性視角有意見,但是對於他所詮釋的「失戀之痛」卻萬分佩服,真的就是那種失魂落魄又如同行屍走肉的割心之痛。當然 Adèle 所表演的失戀也是極致,讓觀看者會不知不覺沉溺在她的心情而久久無法自拔。
在《燃燒》,畫家 Marianne 最後也參觀了一場在義大利的畫展,於此,她意外看見 Héloïse 的畫像,此時,Héloïse 已經有了孩子,不過,卻仍然深愛 Marianne,而這份難忘的無聲思念,就藏在公開畫像中的書頁 P28,兩人之間永遠的無聲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