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職場前輩分享在鼎泰豐用餐時,發現隔壁桌小學生兄弟檔(沒有父母陪同)點了排骨炒飯、小籠湯包,一切就像呼吸般自然。
離開前弟弟對哥哥說:「明天吃一蘭,換你付。」
哥哥:「可是一蘭比較貴耶!」
對比小小年紀就能把高級餐館當自家廚房,前輩感嘆自己開始上班後第一次踏進鼎泰豐,才初嘗赫赫有名小籠包的滋味;而我在商務艙見識到小籠包套餐供不應求的盛況時,才體會到米琪林一星的魔力。
因此當前輩有感而發「到現在我都覺得鼎泰豐是大餐耶!」,小ck對我來說算是名牌也不足為奇了。
名牌包和初戀的關係
好巧,我的第一個「名牌包」,出社會第一個包,正是這個新加坡品牌。
不僅是第一次出國出差,也是接觸新加坡、認識世界的起點。
對還沒脫離實習階段、連試用期都沒開始、月薪一萬多塊的小菜菜,一兩千塊的包,薪水的20%~30%,毫無疑問是奢侈品了!
然而正是這個平價品牌,陪著我渡過最初5年的差旅時光。即使磨損、褪色、變形,還是捨不得放棄換個新的。
好像初戀,明知不合適、老為了同樣的問題爭吵、感情日漸消磨,早該放手告別,仍然選擇一次次麻痹自己。
隨著去過的地方、看過的奢侈品愈來愈多,對「真正的名牌」的認識漸漸和一般大眾同步:不是在百貨公司設櫃位的就是名牌。原來奢侈品和人類社會一樣,階級有別、還有高下之分。
不過,小ck 也許就像最初的那個他,不是最高最帥,搞不好還沒什麼錢,你還是愛他。就算之後的伴侶客觀條件再好,你還是忘不了、也不想忘記他。
就算不被看做名牌,無法躋身奢侈品之列,套句新聞女主角佐伊的話:「對你們來說,這個包包可能不是奢侈品,但對我和我的家人來說,它非常昂貴、而且意義重大。我不懂為什麼人們很難理解這件事。」
名牌是衡量購買力的工具
小ck 是不是名牌?人們願意了解每個人心中對好生活的判斷標準不完全相同嗎?為此筆戰不過是把自己認同的價值觀強迫別人接受罷了。引起我關注的,則是另一個戰場—-怎麼在目前高物價、高通膨的時代生存下來?
我不會假裝對LV香奈兒愛瑪仕毫不心動。不可否認這些大牌產品作工精細,價格的確有它值得高傲的理由。
與其不惜縮衣節食得到它,不如把這些大牌當作購買力的指標:扣除日常生活的必要花費後,剩下的錢不看標價,買了它不心疼、不會產生罪惡感、不用為此煩惱下個月的帳單繳不出來,至少算是活得還不錯的證明了。
這裡提到的名牌,不光是名牌包包,包括各式高檔餐廳、五星飯店、商務頭等艙、海外旅行等等,和平日柴米油鹽不相關的物品、體驗都算。
必要開支的定義
話說回來,什麼花費算是必需品呢?
對初入職場的新鮮人來說,標準可以降低一點。能滿足食衣住行,也就是伙食、上班置裝、水電房租、交通費,就可說達標了。
然而對已在社會打滾五年以上的人,多半結婚生子、準備結婚ing 、或是有固定交往對象。就連單身狗也不代表一人飽全家飽,上有退休雙親需要奉養。不管你我是以上哪種身分,收入增加,開銷隨之上升是正常現象,花得比以前多不代表浪費錢。
所以除了以上基本花費,最好還要達到以下條件(比例按個人能力調整,但最好全包),才算涵蓋所有必要開支:
1. 孝親費
我可以理解萬物皆漲、只有薪水不漲的無力感。就算家人體諒我們台北居大不易,但除非連應付吃飯錢都成問題,不然每個月最好規劃一筆固定費用給家人比較妥當。
一方面當然是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但另一方面則是現實考量:保護自己,從長輩的比較心理中全身而退。
你沒看錯,就算是自家人也得留點兒心。
別人家的孩子年終十幾(甚至幾十)個月,紅包裡的鈔票已經比別人少了好幾(十)張了,如果每個月還不能拿點錢貼補家用,父母也是一般人,久了多少對你還是有埋怨的。
2.投資理財
儲蓄,無論是定存、基金、股票等,每月定期定額是基本中的基本。當存到緊急預備金後,還要撥出一定預算,增進從事領域的專業知識,書籍課程都好。
隨著專業技能增加、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有拉高收入、存款的可能。
3. 保養品、化妝品(標配),醫美(選配)
很多自稱省錢達人的網紅會把這類花銷歸類在奢侈品,但處在俊男美女如雲的上班環境的我恐怕無法同意。
適當的保養和打扮,讓自己看起來賞心悅目。別說在情場更得意些,職場也會得到較多關注、聰明、值得信任、能力較好的印象。
雖然大家表面上不願意承認,但真如人們所說的內涵比外在重要的話,部分韓國父母在子女考上大學時把花錢整形當成給小孩的成年禮,也不必感到意外了。
初戀的結局
耐心看到這的你,也許想知道我的薪水,現在買得起人們口中的名牌了嗎?
嗯,我已經告別初戀,很久很久了。
然後在3-5年內的將來,目標是把門牌弄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