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院:送還是不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以前自己後生,父母就算是退休了也是行得走得,有時還會幫忙照顧我兩個女兒,一路以來都是當著support的角色,特別的「獨立」,不喜歡添「麻煩」。在我想像中,大概到了他們老了也應該是留在家中,最多是請個外傭照顧他們起居飲食,覺得老人院好像是不關自己的事。
好幾年前,外婆年邁,阿姨同住,每天照顧開始吃力,扶高扶低的時候自己也會扭傷,早晚的照料,起居飲食,還有出入看醫生覆診,一個七十歲照顧一個快九十的老人家,心理壓力讓她吃不消。家裡沒有額外的房間聘請外傭幫忙(也可以說是阿姨不習慣有外傭在家),我媽和其他姐妹都是有限度的幫忙,始終阿姨才是日夜的照顧者,同住是沒有喘氣機會的。
最後,還是屈服了,把外婆送進同區的老人院。我媽和阿姨們輪流探望,也輪流帶她看醫生。外婆一天六餐有院社照顧,晚上有護理員當更,阿姨沒了那種「靠晒她」的負擔,她能有多一點自己的時間,她們姐妹們也各自騰出時間,探望陪伴,減輕了壓力。
但這都是疫情前的事了。當時帶外婆出入都方便,有時候出來飲個茶,吃個晚飯院社都歡迎。疫情期間,不能出來不能見都是無可奈何,隔著玻璃分開九尺,離遠見面都試過。坐牢都有得放風,在老院就是長期困在房間,不能見家人,身不由己。以為現在已經科技發達,有zoom,寫個Whatsapp,整個video conference 咪隨時見到?這都是一廂情願的。有幾多個老人家真的是精通智能電話功能呢?我有個上了年紀的親戚有輕微的老人癡呆,連自己電話password都長期不記得,電話無法解鎖。電話響起她會聽,但就是永遠不會打出。如果老院友不會用電話,人手短缺的老院也要prioritise,餵飯、派藥、出入廁所、洗澡,哪一樣不比分配人手做IT support重要呢。更諷刺的是,原來很多老院都是沒有wi-fi服務,在這個年代生活的我們,真的沒法想像。幸好現在九十有多的外婆尚算精靈,阿姨們買了個ipad給她「打麻雀」,她也會用電話打出打入,真是晚年都要有學習使用科技的基本能力。
現在可算是疫情放緩,COVID也被當作風土病,但老院還是「守衛深嚴」,家屬自然不能進入院社範圍,只能帶院友出來「見個面」;申請出來要說情、找藉口,院社的態度就是「我們不鼓勵外出」。COVID後的今天,我搞不清楚,這是本來老院的方針和意願嗎?
疫情到現在,老院的死亡人數大概是20%左右吧。死亡當然可怕,政府、老院要對這些數字交代,就要加緊防疫。人不死,但心裡那種與世隔絕、被離棄的感覺不知壓垮了多少個老人家,一晃就老了幾年。
一個COVID,打亂了很多人的生活節奏,其實也打亂了本來的老院生態。政府和老院「對外開放」的取態,很影響家屬對「送還是不送」的決定。也許很多照顧者都是到了臨界邊緣,在家照顧已經用盡精力,但還是「拖得就拖」,能遲一點送就遲一點吧~
avatar-img
1會員
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Mmmm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身是外行人,但機於巧合下上了一個院舍主管課程,接觸多了行內人士,發現了多個現象: 1/ 市民一般都寧願入NGO,而對私人院社都有不好的印象。NGO是大品牌,好像去「大家樂」一樣,A1+B2+C3的服務套餐,on paper 有x個護士、x個護理員坐鎮,跟規矩跟程序。好處就是安全感,有知道的質素,這
本身是外行人,但機於巧合下上了一個院舍主管課程,接觸多了行內人士,發現了多個現象: 1/ 市民一般都寧願入NGO,而對私人院社都有不好的印象。NGO是大品牌,好像去「大家樂」一樣,A1+B2+C3的服務套餐,on paper 有x個護士、x個護理員坐鎮,跟規矩跟程序。好處就是安全感,有知道的質素,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老年獨居、老老照護可能是未來高齡社會的常態。理想中的「在宅安老、在家善終」,實際上會受到各種人力與照護資源的可近性影響。長期照護的過程中,照顧者的健康、心理負荷卻經常被忽略,有時,當被照顧者離世,照顧者就成了需要被看護的人。
Thumbnail
外婆晚年身體過於孱弱以致於行動無法自如,不得不請外傭到家中照顧,又因外傭無法適應外婆的諸多要求,做不了幾天就另謀出路。之後又找了幾個來照顧,也是一樣的結果,不得已,只好讓外婆入住安養院,舅舅每天下班去陪伴,若有需要,也會在安養院過夜,陪伴外婆。高齡社會,又病又老的老人需要家人的照顧,家人礙於工作無法
欲寄君衣君不還,不寄君衣君又寒,寄與不寄間,妾身千萬難 前言 今天(2024-09-06)的聯合報有一篇陳乃菁醫師寫的《住不住安養院 兩代糾葛的長照難題》。看題目就知道是有關要不要把年老多病甚至失能失智時刻需人照護的父母送到安養院去的掙扎和苦惱。 老年化的定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6
Thumbnail
老人照顧老人是一件錐心又無奈之事,幸好坊間有許多日照中心,協助家屬安排家裡的老人做一些簡單的活動,動動腦,延緩老化。朋友的媽媽七十多歲,獨立照顧九十多歲罹患失智症的先生,照顧失智病人沒有日夜差別,因為失智者沒有日夜之分,想睡就睡,想醒就醒,想鬧就鬧,都在別人需要休息的時候開始情緒激昂。朋友的媽媽捨不
Thumbnail
身為照顧者,承擔著很大的責任和壓力,但是大部分的照顧者往往是因為心軟,捨不得父母受苦,或是禁不起別人的眼光,所以只好自己承擔了。這篇文章分享了照顧者的故事和經驗,並提出了一些應對的方法和建議。
扶老 一位同學談起年邁母親安養的問題。論老年人所面臨的不只是健康惡化的問題,還有齡老孤獨的寂寞,兒女都成家立業了。有各自的家庭,當老伴還在時,兩人生活上互持與依託,心靈上還不至於空虛,ㄧ旦ㄧ方離世,那種頓然若失,孤寂感不時的襲來,沈浸在思念與對未來的徬徨。如似禁錮在暗黑牢籠,既無助又絕望,只有日日
Thumbnail
如果自己這一生過得還可以,工作穩定,身體健康,經濟也過得去,孩子長大各自發展,先生對家庭有責任感,一生不長不短,擁有這麼多,過得這麼舒適,如果對人群沒有一點付出,算不算愧對老天爺對我們的疼惜。 有一位老媽媽,住在北台灣濱海鄉鎮,五十歲那年從公家機關退休,從此投入公益二十五年。老媽媽每天開車為獨
在臺灣,長期照顧失能家人的壓力很大。選擇安養院或家中看護都有壓力。本文談及讀者面臨的問題,並提出探討和討論。
Thumbnail
父母有義務扶養我們長大,讓我們接受教育,協助我們進入社會工作。那是父母的義務,我們的義務是在父母年老體衰的時候扶養他們直到生命告終。父母給我們生命,我們用生命養護他們。 有一位老太太跟兒子媳婦同住,無奈婆媳不合,老太太住得不順心,女兒得知母親過得不開心,心中不捨,於是把母親接回家照顧。老太太住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老年獨居、老老照護可能是未來高齡社會的常態。理想中的「在宅安老、在家善終」,實際上會受到各種人力與照護資源的可近性影響。長期照護的過程中,照顧者的健康、心理負荷卻經常被忽略,有時,當被照顧者離世,照顧者就成了需要被看護的人。
Thumbnail
外婆晚年身體過於孱弱以致於行動無法自如,不得不請外傭到家中照顧,又因外傭無法適應外婆的諸多要求,做不了幾天就另謀出路。之後又找了幾個來照顧,也是一樣的結果,不得已,只好讓外婆入住安養院,舅舅每天下班去陪伴,若有需要,也會在安養院過夜,陪伴外婆。高齡社會,又病又老的老人需要家人的照顧,家人礙於工作無法
欲寄君衣君不還,不寄君衣君又寒,寄與不寄間,妾身千萬難 前言 今天(2024-09-06)的聯合報有一篇陳乃菁醫師寫的《住不住安養院 兩代糾葛的長照難題》。看題目就知道是有關要不要把年老多病甚至失能失智時刻需人照護的父母送到安養院去的掙扎和苦惱。 老年化的定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6
Thumbnail
老人照顧老人是一件錐心又無奈之事,幸好坊間有許多日照中心,協助家屬安排家裡的老人做一些簡單的活動,動動腦,延緩老化。朋友的媽媽七十多歲,獨立照顧九十多歲罹患失智症的先生,照顧失智病人沒有日夜差別,因為失智者沒有日夜之分,想睡就睡,想醒就醒,想鬧就鬧,都在別人需要休息的時候開始情緒激昂。朋友的媽媽捨不
Thumbnail
身為照顧者,承擔著很大的責任和壓力,但是大部分的照顧者往往是因為心軟,捨不得父母受苦,或是禁不起別人的眼光,所以只好自己承擔了。這篇文章分享了照顧者的故事和經驗,並提出了一些應對的方法和建議。
扶老 一位同學談起年邁母親安養的問題。論老年人所面臨的不只是健康惡化的問題,還有齡老孤獨的寂寞,兒女都成家立業了。有各自的家庭,當老伴還在時,兩人生活上互持與依託,心靈上還不至於空虛,ㄧ旦ㄧ方離世,那種頓然若失,孤寂感不時的襲來,沈浸在思念與對未來的徬徨。如似禁錮在暗黑牢籠,既無助又絕望,只有日日
Thumbnail
如果自己這一生過得還可以,工作穩定,身體健康,經濟也過得去,孩子長大各自發展,先生對家庭有責任感,一生不長不短,擁有這麼多,過得這麼舒適,如果對人群沒有一點付出,算不算愧對老天爺對我們的疼惜。 有一位老媽媽,住在北台灣濱海鄉鎮,五十歲那年從公家機關退休,從此投入公益二十五年。老媽媽每天開車為獨
在臺灣,長期照顧失能家人的壓力很大。選擇安養院或家中看護都有壓力。本文談及讀者面臨的問題,並提出探討和討論。
Thumbnail
父母有義務扶養我們長大,讓我們接受教育,協助我們進入社會工作。那是父母的義務,我們的義務是在父母年老體衰的時候扶養他們直到生命告終。父母給我們生命,我們用生命養護他們。 有一位老太太跟兒子媳婦同住,無奈婆媳不合,老太太住得不順心,女兒得知母親過得不開心,心中不捨,於是把母親接回家照顧。老太太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