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8(四)阿嬤第一次出門,阿嬤身旁的阿伯(右二)仍記得阿嬤的樣子
2022/07/28(四)是個很特別的日子,這天,阿嬤終於下樓和其他老人家聊天互動。那一天我仍在實習,因此是我弟帶阿嬤下樓。從我弟隨手拍下的照片裡我依稀認得出一些老人家,他們看著我從幼稚園到國中;這些阿公阿嬤的孫子跟我差不多大,因此小時候我們經常在公園玩在一起,光是一個鬼抓人就能讓我們玩一整個下午。流年似水,如今,他們大多拄著拐杖,有的甚至需要輪椅代步,身形也日漸消瘦。
╴
「如何讓阿嬤願意出門?」這個困擾我半年的題目竟然在我弟手上迎刃而解,事實上,並非是我弟施了甚麼魔法,或下了甚麼咒語,而是來自街坊鄰居的問候。我弟時常會遇到樓下的一位阿伯,阿伯很常出來散步,對阿嬤也還有印象
「請阿嬤下來走一走,身體才會健康,好久沒看到她了。」
這是阿伯最常跟我弟說的話。大概是老人家表達想念最直接的話語,阿嬤罹患失智症以來便很少出門,但是與人連結的渴望不曾因為時間而消散。那天,我弟跟阿嬤說樓下很多老人家在公園聊天,要不要下樓去走走?當然,一開始阿嬤還是有點欲拒還迎,不過,我弟多了一句話,反而讓阿嬤改變了心意
就是這一句促使阿嬤決定下樓,經由我弟轉述,當天阿嬤和其他老人家聊得很開心,也很慶幸地,老人家們還記得阿嬤。但是,這句話的魔力到底是什麼?
我認為這句話直接地表明了被他人需要的心情。在失智症患者的世界裡,他們大多數時候被描述成一個被照顧者,好似自己沒有行為自主能力似的。在照顧者眼中,患失智症的老人就是需要他人照顧的家人。然而「老人家都在下面等他!」這句話的力量扭轉了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關係,如今的患者也可以成為被他人需要的陪伴者。圍繞在這些老人周遭,阿嬤和他們沒什麼不一樣,可以平起平坐和大家聊著他們共享的記憶以及話題。
╴
我經常在思考,照顧者應該做到多少才能算得上是周全呢?事實上,我認為永遠不夠。我們彼此的身分不一樣,帶來的感受也當然不一樣;即使只是陪伴聊天,家人和朋友所能帶來的感受也必然有落差。對阿嬤而言,我只是她的孫子,一個每周會固定回家陪她吃飯、看電視、跟她說晚安的人;不過,我也終究只能是她的孫子。
樓下的老人家們,對阿嬤而言,則是她的朋友。
在此起彼落的笑聲間,有著他們永不過時的話題;時間在臉上留下的皺紋,有著他們早已逝去的歲月。他們曾經在工作上扶助彼此、也是出國遊山玩水的好夥伴、相互看著彼此的孫子長大,兒女搬離家裡去外地打拼,接著又再度看著彼此的年華逝去。這些,並非是一個孫子可以體會的。穿著白中帶黃的汗衫是他們勤儉樸實的衣著,操著北部腔的閩南話是連結彼此的語言。屬於阿嬤那一代最珍貴的回憶都能在樓下的公園找到。
在那裡,沒有行為能力不足的被照顧者;
在那裡,只有如陳年老酒般入味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