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客的威尼斯雙年展

更新於 2023/02/2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威尼斯雙年展(2022)
第一次來看這種國際大展,而且還是來到威尼斯這種世界絕無僅有的城市景觀,在除魅什麼「三大展」、「國際藝術潮流」之前,還是非常的wakuwaku。
雙年展主展場座落在城堡區(Castello)的軍械庫和綠園城堡。即便加上了來參觀展覽的人潮,城堡區仍然是威尼斯相對不那麼擁擠的非觀光區(住到第三天才前往總督宮等熱門景點,完全被人潮嚇死)。國家館則是散落在威尼斯各處可免費參觀,主展場內的國家館就需要門票,但品質上也沒有比較好…(下詳)。
本次雙年展主題為《The Milk of Dreams》,探索人類身體與自然、科技、神話的邊界與消融。我承認我一進場看到策展論述就有點滅火,這主題簡直無所不包又彷彿什麼也沒說,更像是擺出一個跨領域美學的姿態。
不過,入場後還是被開場展品震懾:Simone Leigh的磚房(Brick House
巨大造形的物質性、精細的製作、奠基在神話或民俗傳說的顛覆或改編 — 可以說是軍械庫區展覽前半段 — 身體與自然 — 共有的特色。氣派而美麗:這些大尺度的作品強調藝術的工藝面向,技術本身涉及的材料、製作方式,還有造型的在場,就已經是藝術觀念的反思和實作。例如Delcy Morelos的Earthly Paradise以土、巧克力、肉桂、醋等材料形塑加固一個大展間的泥土造型。
相對而言,進入人機共生的主題展區後作品的水準就略有下降,雖然也說不定是我審美疲勞的問題。但我認為雙年展主展區的一個大問題是展品的解說文字在質和量的部分都少得可以,每位藝術家不論展品多寡都只有大約五百字內的英文介紹,而且一半以上是藝術家的生涯概覽,剩下的才是展品本身,而展品的說明卻是拿許多概念當關鍵字充字數 — 諸如「藝術家挑戰自然/科技與身體的邊界」、「反映藝術家的心理狀態和療癒過程」、「將日常材料編入作品中」…可能大約就是這幾類論述反覆出現。在前半段自然/神話的展區,工藝的精湛還能掩蓋這樣的稀缺,但賽伯格主題區中需要更多說明才能進入的作品(對我而言)越來越多,或者說,我想要知道更多藝術家在製作作品時的想法、脈絡,或策展人看見的議題或主題。
否則諸如以下作品我只能大概把握「諷刺現代科技生活」的主題,但難免有種太飄渺的感覺,會想知道更多。(有一些我則是覺得就是單純的不怎麼樣(歪腰))
「論述短小」可以說是雙年展主展場「去政治化」的徵狀。儘管參展藝術家有許多拉美、非洲、少數族裔者(但我印象中亞洲並不算多。),但卻幾乎不可能從說明中取得關於在地的知識或感受,而是去脈絡化的概念和抽象的美感提要。這些藝術品試圖回應什麼、或在何種文化脈絡生產,觀者只能得到理論的、政治正確的答案 — 某種多元性、某種跨界…。
另一方面,國家館雖然多為各國文化機構主導,同樣帶有體制內政治正確藝術的色彩(例如得金獎的英國館尤其無聊),但多數展館花更多心思介紹作品,且獨立展間能設計沈浸式空間,不比主展場遜色,甚至勝過綠園城堡主展場。法國館將展館設計為攝影棚內的布景,有酒吧、家居、剪片室、後台則是小電影院,在虛實交錯間討論法國與阿爾及利亞的殖民關係與當時的電影史。德國館則便宜行事(?)的幾乎放空展館,僅將展館部分的建築結構露出,或標示改建的痕跡,以此凸顯「國家館」這個機制的問題以及德國館本身在納粹期間的歷史。
    avatar-img
    9會員
    20內容數
    通靈人連結此世與彼岸,在陰陽兩界穿梭;影像薩滿一眼看電影,一眼看paper,希望在這視差中瞥見詮釋電影的不同可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Haseo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大咖啡館被(盧米埃兄弟的〈火車進站〉)驚嚇的觀眾仍然籠罩著電影理論家的想像圖式,他們認為觀眾被動地服從於一個全面掌控的機器,被它的幻象之力催眠,唬得一愣一愣的。當代電影理論家的事業就是建立在低估尋常電影觀眾的基本智商和檢驗現實的能力,並也如此蔑視早期的觀眾。」(〈一種驚詫的美學:早期電影與(不)
    結論來說,《四樓的天堂》不過不失,在十集的篇幅中把多線敘事平緩的處理完畢,但「平緩」也指沒有太多起伏,可以預期,甚至乏味。從較寬容的觀點來看,《四樓》也許嘗試一種「寫實」的影劇拍法,不想落入類型或八點檔窠臼,想要直面現代人的心靈和身體問題。「但我認為四平八穩的拍攝手法和敘事模式,是此劇的問題。
    「就算愛他已經沒有意義了,我今生還是會愛著他。」理解不一定代表同一、交融,而是認可對方為獨立個體,也承認在彼此主體塑造中無可抹滅的痕跡。
    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麼評論黃以曦的文筆的,不過從我大學閱讀她影評的印象,大約就是文青式影評的標竿:晦澀的文字組成(不是艱澀用字),恣意的、百科全書式的跳躍連結,駱以軍用語--當然還有長長的引文。這些並不構成問題,看不懂,也就算了。但是看了黃以曦寫蔡明亮《你的臉》的影評(https://thepolys
    「在大咖啡館被(盧米埃兄弟的〈火車進站〉)驚嚇的觀眾仍然籠罩著電影理論家的想像圖式,他們認為觀眾被動地服從於一個全面掌控的機器,被它的幻象之力催眠,唬得一愣一愣的。當代電影理論家的事業就是建立在低估尋常電影觀眾的基本智商和檢驗現實的能力,並也如此蔑視早期的觀眾。」(〈一種驚詫的美學:早期電影與(不)
    結論來說,《四樓的天堂》不過不失,在十集的篇幅中把多線敘事平緩的處理完畢,但「平緩」也指沒有太多起伏,可以預期,甚至乏味。從較寬容的觀點來看,《四樓》也許嘗試一種「寫實」的影劇拍法,不想落入類型或八點檔窠臼,想要直面現代人的心靈和身體問題。「但我認為四平八穩的拍攝手法和敘事模式,是此劇的問題。
    「就算愛他已經沒有意義了,我今生還是會愛著他。」理解不一定代表同一、交融,而是認可對方為獨立個體,也承認在彼此主體塑造中無可抹滅的痕跡。
    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麼評論黃以曦的文筆的,不過從我大學閱讀她影評的印象,大約就是文青式影評的標竿:晦澀的文字組成(不是艱澀用字),恣意的、百科全書式的跳躍連結,駱以軍用語--當然還有長長的引文。這些並不構成問題,看不懂,也就算了。但是看了黃以曦寫蔡明亮《你的臉》的影評(https://thepolys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發財車阿伯就像是基隆的小吃遊俠一般, 穿梭來去於基隆許多地方, 車子廣播器撥放著臭豆腐,麵線羹,肉圓. 聽到聲音就快下樓, 阿伯通常會停在許多固定的定點, 但至於到達每個定點的時間則不一定, 因為要看在各個點販賣的情況, 觀光客可能會知道基隆某些知名小吃名店, 但發財車阿伯卻只有基隆
    Thumbnail
    花蓮這個小城,觀光資源可以說是得天獨厚,一側是太平洋海岸, 另外一側則是中央山脈,相對低程度的空氣污染,以及比較少阻礙的視覺空間。因此,花蓮是可以成為台灣的 “後花園" 。 如果能夠不讓居民與觀光客暴露於司空見慣的負面市容,以及不被珍惜的照顧現象。
    Thumbnail
    這次的高松之旅我特別找了一堆泡湯完外面會有賣玻璃牛奶的飯店,泡完湯可以喝玻璃瓶牛奶一直是我的夢想!除了牛奶(要付費)飯店也有提供冰棒跟養樂多讓大家免費喝呦。整個身體可以全部浸在熱水裡,真的超級舒服療癒,戶外的湯池也超級讚,隱約還能看到一些星星💫。
    繼第一篇《觀光客凝視》讀後感,新思考了一個疑問:觀光旅行的異議? 文化觀光大致主題圍繞著,觀光是什麼, 觀光等同旅行嗎? 觀光客旅客到底想要看到什麼?觀光時的文化禁忌?遇上文化衝突時我們怎麼應對? 書中:觀光不等於旅行,之前完全沒有去思考過兩者之間的差別。 經過深思後才悟到原來旅行不等同觀光。
    觀光旅遊從久遠時期至今,已從上層社會至下層社會變成現在全民運動,無論是個人旅遊,家庭旅遊,朋友齊聚旅遊,只要是離開現實生活換到另一個與規律生活不一樣的環境,大部份的人好像就此獲得解脫。 而我們觀光的過程,絕大部分的人會拿起手機或相機攝影,將美好的人事物記錄下來。 現在很多時候好像會聽聞某間店成為網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如果是最近有前往泰國,到芭達雅(Pattaya)玩樂的同好,應該會發現目前在芭達雅的街頭,印度觀光客所佔的比例變得相當高。而受到這狀況的影響,街道上以及知名的 Walking Street 也出現了許多印度文的招牌。以印度客人為主要客源的夜店,近期也一間接著一間開幕。
    Thumbnail
    新的一年有喜有悲,喜的是回顧去年還算有些收穫方方面面,建立了一些好習慣也排毒了一些壞的,但還不夠,遠遠不夠,仍是時常活在悔恨和懊惱中的劣根男子,決心今年加碼下注,首先就是重拾週更連載好習慣。
    Thumbnail
    因為疫情,大家原本喜歡的外出旅遊都暫時停止,甚至有很多人在家久了感到憂鬱和悲傷。但是,身為障礙者、青貧族和宅宅的我卻無法理解,為了工作、家庭忙碌,放假只想休息睡覺、沒足夠的金錢去一趟夢想的旅遊,可能才是上班族的真實寫照。
    Thumbnail
    月殷叫玖狩拿打火機燒,玖狩:『等等燒起來怎麼辦』「沒這麼好燒啦,如果真的燒起來....」『嗯?』「打開窗戶丟出去就好啊 (゚▽゚)」
    Thumbnail
    在2016的某一個假日下午,睡著午覺的我,突然接到電話,詢問我程式修改的可能性? 到了我這個年紀,面對寫程式這種芝麻綠豆大的小事,只有要不要,沒有能不能。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發財車阿伯就像是基隆的小吃遊俠一般, 穿梭來去於基隆許多地方, 車子廣播器撥放著臭豆腐,麵線羹,肉圓. 聽到聲音就快下樓, 阿伯通常會停在許多固定的定點, 但至於到達每個定點的時間則不一定, 因為要看在各個點販賣的情況, 觀光客可能會知道基隆某些知名小吃名店, 但發財車阿伯卻只有基隆
    Thumbnail
    花蓮這個小城,觀光資源可以說是得天獨厚,一側是太平洋海岸, 另外一側則是中央山脈,相對低程度的空氣污染,以及比較少阻礙的視覺空間。因此,花蓮是可以成為台灣的 “後花園" 。 如果能夠不讓居民與觀光客暴露於司空見慣的負面市容,以及不被珍惜的照顧現象。
    Thumbnail
    這次的高松之旅我特別找了一堆泡湯完外面會有賣玻璃牛奶的飯店,泡完湯可以喝玻璃瓶牛奶一直是我的夢想!除了牛奶(要付費)飯店也有提供冰棒跟養樂多讓大家免費喝呦。整個身體可以全部浸在熱水裡,真的超級舒服療癒,戶外的湯池也超級讚,隱約還能看到一些星星💫。
    繼第一篇《觀光客凝視》讀後感,新思考了一個疑問:觀光旅行的異議? 文化觀光大致主題圍繞著,觀光是什麼, 觀光等同旅行嗎? 觀光客旅客到底想要看到什麼?觀光時的文化禁忌?遇上文化衝突時我們怎麼應對? 書中:觀光不等於旅行,之前完全沒有去思考過兩者之間的差別。 經過深思後才悟到原來旅行不等同觀光。
    觀光旅遊從久遠時期至今,已從上層社會至下層社會變成現在全民運動,無論是個人旅遊,家庭旅遊,朋友齊聚旅遊,只要是離開現實生活換到另一個與規律生活不一樣的環境,大部份的人好像就此獲得解脫。 而我們觀光的過程,絕大部分的人會拿起手機或相機攝影,將美好的人事物記錄下來。 現在很多時候好像會聽聞某間店成為網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如果是最近有前往泰國,到芭達雅(Pattaya)玩樂的同好,應該會發現目前在芭達雅的街頭,印度觀光客所佔的比例變得相當高。而受到這狀況的影響,街道上以及知名的 Walking Street 也出現了許多印度文的招牌。以印度客人為主要客源的夜店,近期也一間接著一間開幕。
    Thumbnail
    新的一年有喜有悲,喜的是回顧去年還算有些收穫方方面面,建立了一些好習慣也排毒了一些壞的,但還不夠,遠遠不夠,仍是時常活在悔恨和懊惱中的劣根男子,決心今年加碼下注,首先就是重拾週更連載好習慣。
    Thumbnail
    因為疫情,大家原本喜歡的外出旅遊都暫時停止,甚至有很多人在家久了感到憂鬱和悲傷。但是,身為障礙者、青貧族和宅宅的我卻無法理解,為了工作、家庭忙碌,放假只想休息睡覺、沒足夠的金錢去一趟夢想的旅遊,可能才是上班族的真實寫照。
    Thumbnail
    月殷叫玖狩拿打火機燒,玖狩:『等等燒起來怎麼辦』「沒這麼好燒啦,如果真的燒起來....」『嗯?』「打開窗戶丟出去就好啊 (゚▽゚)」
    Thumbnail
    在2016的某一個假日下午,睡著午覺的我,突然接到電話,詢問我程式修改的可能性? 到了我這個年紀,面對寫程式這種芝麻綠豆大的小事,只有要不要,沒有能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