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俄戰爭剛滿週年,西臺灣依舊不輕言放棄武統,對狗屁不通的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當作統戰的神主牌。妖言惑眾之外,不乏各種侵略行為或說前侵略行為。老是要在別人家門口打轉,一副恐怖情人狀。在歷史尚未澄明的二二八紀念日前,再看一本戰史為張本的小說,也是合情合理。連假第三天看完第三本,挺愜意的。
圍繞著敵我的5個故事,展現了戰爭的不同樣貌。資訊戰的開頭,真讓人覺得作嘔。臺灣與西臺灣的敵對關係,各自為了戰爭的結果相互滲透,進行各種輿論的攻防。君不見中夭新聞還在油土伯肆虐,三不五時就說缺蛋缺衛生紙,就不缺那些投降的叛國賊。回顧起島國同仇敵愾還是願意與自己的生長環境共存亡,那是多麼自然也真摯的情感流露。至於戰爭的殘酷,以及其後造成的心理創傷,恐怕不如外傷來得容易治療,而人性的醜惡與善良的極限,也就在看過得人是否多到可以遇見機率極小的離群值而已。
上戰場的當然不是政治人物,通常都是再平凡不過的大眾。而槍砲不長眼,恐怕也分不出是臺奸還是臺獨,投奔自由與解放,站在意識形態的兩端,以眾人為籌碼,推上賭桌,犧牲的有時顯得那麼微不足道。
作為曾經研究過中國問題的後學,對政治角力依舊不那麼熟悉,團塊共治在習帝打破慣例之後,是否更為極端不得而知,但可以看見的是國際局勢對於臺海間的動盪,確實牽一髮動全身。米國的利益、日本的利益,打仗的卻可能不是這二個政治體。能做出多大犧牲,該有怎樣的戰略縱深,能否和烏克蘭一樣撐過一年,老實說都說不準,在看小說的同時,也一直在想,那些提槍上戰場的事,現在說得容易輕省,但時候到了,真也沒得選擇。
密使互換信息那是在國際橋牌社就說過的故事,換個場景換個角色,交換的是國家大事,也是互相算計、爾虞我詐。與西臺灣之間,隔著的不只是臺灣海峽,更是意識形態與價值。每個時代背負著的故事,從共匪到中共,政治認同的差異,出生的不同,沒有什麼血濃於水,就是利益所趨,成王敗寇。
最後收在戰爭傷亡的慰靈中,犧牲所換來的獨立建國,恐怕是這輩人希望但又不敢放膽追的夢。被動等待戰爭的維持現狀,和逐漸凋零的臺獨主張老前輩凋零成為不可言說之重。能附上多少代價,而這些不敢面對的統獨議題,並不只是藍綠大和解或垃圾不分藍綠白黃而已。還沒準備好面對隨時的戰爭,且看本小說吧!至少在虛實交雜的小說世界中,看見一種不屈的可能。
推薦給也關心臺海局勢,又不想看太生硬的國際關係、戰爭討論、政治分析的朋友,小說或許是個好的進入方式,試著了解攻臺議題,才不容易成為第一章資訊輿論的被操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