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到需要放下其他的熱門圖書,公共圖書館的排隊人數排到天荒地老,但也確實談到了許多很生活的主題,很深刻的摸索、認識自己,談論習慣和自處、自在。
這本書處理的主題其實不容易,自己是一個頗個人的話題,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議題,很難一概而論,所以只能泛泛而談,而且容易流於說了等於沒說。但這書就把一些比較常見的困境變成故事,堆成4個主線,來說明探索自己的必要,以及如何摸索、自處。
自在自適的享受、經驗是說來容易做來難,畢竟情緒這件事有好有壞,承受起來對於每個個人和當下而言,都是新的,也不見得能夠負擔,而第一個部分主要就是談不用預設立場,那些未知和突如其來都再理所當然不過,就像人生不如意的十之八九,不必刻意的去放大,而是讓自己練習擴大舒適圈去適應。另外也要設下界線,不要讓自己過曝,每個人都是有限能量,把自己耗盡了,就很難有力氣再處理各樣突發狀況,甚至維持日常都艱難萬分。接下來談的主題就是如何維持自我覺知。人生說長不長,但裝出來的狀態通常沒辦法維持太久,於是比較好過的方法就是所謂的舒適圈,然後別人的建議、好方法都不一定適合自己,所以就是可以嘗試,但通常要自問。不適合自己的,不必勉強,凡事都有時候, 然後人也是經過這些分辨適合自己、不那麼適合自己的,才成為現在的樣子。
每個人都在每個階段做著程度不一的改變,不一定覺察,也不一定自願。變動難在舊的經驗之所以存在有其道理,而新的經驗要建立,也得給定一個道理。因此得先覺察出舊的道理,然後找到斷點,建立新的道理,這樣或許是比較容易進行,也是痛苦指數可能可以略低一點的。找到行動的動機、動力,然後堅持住,就有可能產生所謂的自主自發的改變。
對自己多一些包容,然後不要讓自己有太多的起伏,特別是情緒的。畢竟太過耗能,也太沒有必要。真的是太多關你屁事以及關我屁事,社群媒體的世界更是如此,很多沒必要的資訊充斥,然後非得要這樣、那樣,追趕上這個那個潮流,直到天荒地老,深怕自己落後了什麼,但回頭望去真的是落後了又如何,誰記得那麼多。還是得回到自己,讓自己在這個什麼都快快快的世界中慢下來,也許才有餘裕,才比較有可能、有機會享受。
最後,更關心自己吧!別人終究是人生的過客,來來去去之後,把時間、空間留一些給自己,那才有機會過自己的人生,想想這輩子要怎麼過,即是真的是小人物,應該也可以做做小人物的夢,想想小人物的生活吧!
推薦給每個也覺得有時候生活也頗多艱難的朋友,你的痛苦艱辛並不特別,只是有些時候說別人容易自處難,有本書告訴你也許有別的切入點,也許也不失為一個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