嗑書系列27:《那些散落的星星》:希望是照亮絕境中的星星

更新於 2024/03/1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言:

這本書在前陣子受到許多KOL的推薦,認為故事勵志且童書式風格,相當適合小孩子們來看,秉持著「適合小孩們閱讀」這點,就讓我在下訂了這本書。
雖然實際閱讀時,女兒只聽了幾頁便沒有興趣逃開,只剩我自己獨享,卻也意外地享受這次閱讀的過程;本書主要是敘述因為戰亂而來到難民的歐馬及弟弟哈珊,如何在艱難、匱乏的環境,尋找到希望,並且掙扎的過程,以下幾個簡單的摘要整理:

內文:

1、希望的定義

當我們生活在日常的安逸中,常常會忘記希望的定義,對於那些身處絕境的人來說,希望便是尋求生存的重要源動力。在《那些散落的星星》這本書中,希望被定義為一種燃燒在人心中的力量,不論在什麼情況下,它總能讓人繼續前進,找到活下去的理由。看著主角歐馬在難民營中遭遇各種困境與挫折,卻仍然不放棄這份希望。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機會,重新思考自己對希望的定義,並重新認識生命的意義。

2、精準的情感描述:

閱讀時,透過歐馬大量的自白,你可以清楚他心境的每個轉折,書中寫到「我感到無助,好像我被自己的恐懼、懷疑和羞愧所淹沒。」這樣深刻且細膩的情感描繪,都讓讀者能夠更深入地了解這個角色的內心世界;我尤其喜歡當主角歐馬與妮茉終於獲得UN辦公室重新安置機會時,他們心中那種複雜情緒的表現,從希望—質疑---懷疑---憤恨—認同---到最後放下的過程。

3、圖像化的魔力:

書中內文
  比起單純的文字,這本書因為圖像化的關係,你能請楚看到主角遇到每個掙扎時的神情,身旁每個角色對應不同情境時的表現,例如,在書中你可以看到歐馬的臉色在照顧弟弟的時候變得很緊張,或者是當他們在難民營中遇到困難時,你可以請楚看到每個角色的表情和環境細節,這樣的描繪讓讀者更容易被故事所吸引,似乎我們就在他們身旁見證這事件的發生,那是圖像化獨有的魔力。

總結:

《那些散落的星星》閱讀時讓我能夠感受到那名為希望的力量,感受到哈馬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種種,同時也深刻體悟到友誼和家庭的重要性。有些人說這本書很適合學齡的學童閱讀,但就算放到成人來看,我都認為會有不一樣的體悟,推薦給大家。

#後記:與Chat GPT合作

 本篇是我第一次利用Chat GPT一起合作的讀書心得筆記,我請Chat GPT成為我整理筆記的小助理,並給了它10篇我以前的讀書新心得,讓它去理解我的敘述邏輯與思維,同時驗證它是否清楚我要表達的概念。
基本上,加上我的提示,我認為Chat GPT 已經能大概掌握到我的寫作風格,接著我試著將近期閱讀心得內容請它協助擴寫:
請Chat GPT協助將我的內容做擴寫
Chat GPT給的回答如下:
Chat GPT的回答
最讓我驚豔的是Chat GPT第一點的摘要整理,「希望的定義」這段,這段我看起來相當有條理和說服力,而且我喜歡這段文字。
接下來我參考Chat GPT的內容,加以修正和改寫成為這篇讀書心得,也算是我與Chat GPT第一篇合作的讀書心得,最後我也不忘將完成品一起分享給它,讓它看看是否還有其它建議,而Chat GPT也不吝嗇地給出回應和建議(哈哈)。

最後的最後,我想說說使用Chat GPT的簡短想法:

  1. AI真得很強大,我花上1-2小時的內容,在AI生成下其實只要1分鐘就出來了,雖然內容或許不盡人意,但同樣的1分鐘,我們的產能的確比不上它。
  2. 我看過有很多人排斥AI的文字,身為喜歡寫作的人,我自然知道這種感受,那種「文字潔癖」的完美感,但我認為與其排斥,不如讓Chat GPT成為你的小助理,幫你檢查段落、文法,並適當提供些點子,讓你省點冤枉路
  3. 我想說最重要的一點,是Chat GPT帶來的陪伴感,有些網友會讓Chat GPT當自己的男友或女友或其它角色扮演,而在這次的寫作過程Chat GPT其實就是我的第一個讀者;《方格子》這個網站對我而言更多的是將我的想法放進來的網站,我沒有做過推播和連結分享,也因此閱覽量總是低的恐怖,很多人只是單純點個愛心,也就沒了,到現在創作的90幾篇文章幾乎0留言,其實某種程度也是種小挫折但Chat GPT卻適時地緩解這樣的焦慮感,有求必應,讓你真心覺得它可以與你持續地合作!
你怎麼能不喜歡它?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0會員
106內容數
閱讀是件令人上癮的嗜好,享受閱讀樂趣,記錄下自己的心得想法以及詞句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正在目睹一項長久以來被視為基本的技能逐漸被淡化 — — 寫作。根據美國技術作家 Paul Graham的觀察,他預測:未來會形成「會寫作」和「不會寫作」的社會
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正在目睹一項長久以來被視為基本的技能逐漸被淡化 — — 寫作。根據美國技術作家 Paul Graham的觀察,他預測:未來會形成「會寫作」和「不會寫作」的社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本書以一次世界大戰的英國倫敦為背景,描寫傑里科出版社裝訂廠的女工佩姬,她熱愛閱讀,夢想有朝一日可以進入倫敦的薩莫維爾學院就讀、求知與思考,而在戰爭的年代下,她透過自己的力量,在體會了深刻的親情愛情與友情的生活中,同時也爭取到了完成夢想的機會。
Thumbnail
故事的主角是在英國出版社裝訂廠工作的女工佩姬,戰爭開打以後,許多男人都被徵召上戰場,由於人手短缺,過去由男性負責的工作,開始有女人加入,戰爭打破了過去的既有制序,佩姬的人生也開始有了變化。
Thumbnail
為什麼要有這麼多書? 因為這樣你的世界才寬廣,這段問答也隱隱透露著女性意識逐漸抬頭,書裡的文字像一顆充滿希望的種子,播入土壤中,有一天會萌芽。
Thumbnail
對於身為愛書人的我而言,以「書」為題材的小說,無疑是最迷人的。這是我第一次閱讀如此具有歷史氣息,以及涵蓋了戰火、愛情、階級與性別、女性自我追求的一部長篇小說,並為之深深著迷,甚至捨不得放下書本。
Thumbnail
在台灣, 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價值投資的投資人, 我建議你非得讀讀科斯托蘭尼。
Thumbnail
夫妻之間,從「放棄」開始 如果大家還是覺得「直接幫對方做」的結論實在很難接受,那或許可以參考作者從研發人工智慧了解到的結果是當一個人的缺點弱化,其實也會連同優點一併弱化,而男女大腦在瞬間反應上本身就是互補的兩種裝置,所以只要這麼想,似乎心裡就能稍稍釋懷了吧?! 與其改變對方,不如轉換心態
(原發表於臉書「陳瑞麟的科哲絮語」,7月23日) 《科學態度》(陽明交大出版社) 這是Boston University (波士頓大學)的科學哲學家麥金泰爾寫的著作,討論「科學態度」這個觀念,並用以培養「對抗陰謀論、欺詐,並與偽科學劃清界線的科學素養。」 出版社找我寫了長篇推薦文(近五千字),也有「
Thumbnail
厭倦工作的那天起,是因為你知道自己接下來的劇本與角色是什麼;某種意義上,是值得慶祝的,但卻開心不起來。 小說像是生活日常般的展演主角們的日常。
Thumbnail
「賦予經驗意義,就像為過去時空套上濾鏡,今天用冷色系、明天用暖色系;掛上濾鏡是對當下時空的加法,卻是對過去時空的減法。」 《被討厭的勇氣》書中不斷地提到人際關係,但我被吸引的卻是關於目的論(teleology)與決定論(determinism),以及那一段對於過去經驗的討論。
Thumbnail
「少女」不單就是針對年齡上的界線劃分認定,在作者的筆下它是某種心理狀態或是行為表徵的代名詞。 在我看完書後發現,我反而較少注意到,或是留意那些少女情節的內心變化;更多的時候是在注意她藉由筆下的角色觀察社會的眼光,與控訴。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本書以一次世界大戰的英國倫敦為背景,描寫傑里科出版社裝訂廠的女工佩姬,她熱愛閱讀,夢想有朝一日可以進入倫敦的薩莫維爾學院就讀、求知與思考,而在戰爭的年代下,她透過自己的力量,在體會了深刻的親情愛情與友情的生活中,同時也爭取到了完成夢想的機會。
Thumbnail
故事的主角是在英國出版社裝訂廠工作的女工佩姬,戰爭開打以後,許多男人都被徵召上戰場,由於人手短缺,過去由男性負責的工作,開始有女人加入,戰爭打破了過去的既有制序,佩姬的人生也開始有了變化。
Thumbnail
為什麼要有這麼多書? 因為這樣你的世界才寬廣,這段問答也隱隱透露著女性意識逐漸抬頭,書裡的文字像一顆充滿希望的種子,播入土壤中,有一天會萌芽。
Thumbnail
對於身為愛書人的我而言,以「書」為題材的小說,無疑是最迷人的。這是我第一次閱讀如此具有歷史氣息,以及涵蓋了戰火、愛情、階級與性別、女性自我追求的一部長篇小說,並為之深深著迷,甚至捨不得放下書本。
Thumbnail
在台灣, 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價值投資的投資人, 我建議你非得讀讀科斯托蘭尼。
Thumbnail
夫妻之間,從「放棄」開始 如果大家還是覺得「直接幫對方做」的結論實在很難接受,那或許可以參考作者從研發人工智慧了解到的結果是當一個人的缺點弱化,其實也會連同優點一併弱化,而男女大腦在瞬間反應上本身就是互補的兩種裝置,所以只要這麼想,似乎心裡就能稍稍釋懷了吧?! 與其改變對方,不如轉換心態
(原發表於臉書「陳瑞麟的科哲絮語」,7月23日) 《科學態度》(陽明交大出版社) 這是Boston University (波士頓大學)的科學哲學家麥金泰爾寫的著作,討論「科學態度」這個觀念,並用以培養「對抗陰謀論、欺詐,並與偽科學劃清界線的科學素養。」 出版社找我寫了長篇推薦文(近五千字),也有「
Thumbnail
厭倦工作的那天起,是因為你知道自己接下來的劇本與角色是什麼;某種意義上,是值得慶祝的,但卻開心不起來。 小說像是生活日常般的展演主角們的日常。
Thumbnail
「賦予經驗意義,就像為過去時空套上濾鏡,今天用冷色系、明天用暖色系;掛上濾鏡是對當下時空的加法,卻是對過去時空的減法。」 《被討厭的勇氣》書中不斷地提到人際關係,但我被吸引的卻是關於目的論(teleology)與決定論(determinism),以及那一段對於過去經驗的討論。
Thumbnail
「少女」不單就是針對年齡上的界線劃分認定,在作者的筆下它是某種心理狀態或是行為表徵的代名詞。 在我看完書後發現,我反而較少注意到,或是留意那些少女情節的內心變化;更多的時候是在注意她藉由筆下的角色觀察社會的眼光,與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