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電影】《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觀影心得

2023/03/1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記

電影背景為二戰後日本經濟起飛的時代,描述在街巷間幾個家庭的故事。在這段時間,西方的科技文化、技術等,包含食衣住行育樂,進入人們的生活,像是鈴木汽車修車廠、街上大嬸聽的西洋流行樂、黑的像醬油的可樂、電視,以及矗立於夕陽下的鐵塔。同一時期,台灣也有相似的經歷,接受美援及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時期。這也讓我想起父母親及祖父母他們曾說過的兒時記憶及年輕時候的故事。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相似的情境

六零年代,母親家擁有全村第一台的電視機,每天總有許多人進出家門口,從早到晚,不外乎就是為了看那好像裝著世界的小小銀幕。劇中,鈴木汽車修車廠一家的電視機也是至少讓左右鄰居都齊聚一堂。人們對於西方科技產物有無限的好奇及頗高的包容,同時似乎追上西方的潮流也是一種展現在經濟或品味上高人一等、不同於人的方法。
在電影中,原有的生活樣態,像是冰箱取代買冰塊保冷、街上有人身穿西服手提公事包,也有人身穿和服手提布包。不能說在那個時代所有人都是這麼想,但確實社會普遍瀰漫著一股氛圍:戰後重建的希望與多元蓬勃發展的無限可能。除了物質層面,思想精神、傳統觀念層面也更加開放,像是文章寫作、藝文創作等。當然一些觀念與傳統還是存在,像在台日家庭中,傳統都是家中男性(父親)擁有話語權及擔負家庭經濟的責任的情況相似。
自己在千禧年誕生自然是沒有真實體會過這樣的情況,一樣也是從父母親那一輩的講述及對祖父母的態度行為中得知片段。男性(父親)脾氣大,並有高自尊心,同時相較於女性(母親)有較高的社經身分,在孩子們的心中是嚴父慈母的形象。祖父就像電影中的父親鈴木,可能一句頂嘴或涉及個人名譽的汙名(欺騙、食言等)就情緒暴走,甚至有肢體上衝突。當然劇中也為鈴木提出了可能有這樣反應的理由。男性(父親)獨自一人支撐起養家的重擔,並也以此為準則。同樣地,多年地孜孜矻矻,鈴木創立修車廠,除了遠大的目標與理想,也扛起家庭。

不太相似或未敘的情境

戰後東亞經濟復甦,在這個時代,家庭代工也是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劇中並沒有看見這樣橋段的描述,但在祖父母及父母那個年代,是日常的一部分。一家人晚上吃飽,就圍坐在客廳一邊聊天,一邊串工廠處理不完的燈泡。家庭代工並非是家中主要的經濟來源,說是貼補家用的小錢(不過當時家中也不缺錢,這點讓人感到困惑,但細細思考,也許與節儉勤奮的性格有關)。

聖誕老人和可樂…融入生活的感動

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最直接的物質花費自然也就提高。除了傳統節日、文化、習慣的開銷,與台灣不同,電影中日本是過聖誕節的。父母假扮成聖誕老人送禮物給小孩,小孩相信聖誕老人,對我或是父母那一輩來說都是沒有經驗的。這也是我對劇中聖誕老人(サンタクロース),對劇情的安排感到新鮮,印象深刻。小時候相信聖誕老人的存在對劇中的大人們,是小孩必須要有的經歷:天真純樸、有著快樂無憂慮的童年。
劇中的外來語英文的部分,有上面提到的聖誕老人,還有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那就是可樂(コーラ)。可樂黑得就像醬油一樣,看著爽快啜了口可樂的大嬸大田金,鈴木則文這麼說。看著兩人鬥嘴實在很有趣,不過我可樂卻讓我聯想到石油,一個關於父母及祖父母一輩的故事。人家喝著口樂,我想到了母親曾說過小時候家裡曾開過加油站,當時需要嘴巴用吸管去吸石油,畢竟沒有像現在有油槍手按一下就好。可樂像醬油,之於我又像是石油。

補記:生活的當下即在書寫歷史

三丁目日常從早到晚充斥著各種不同的聲音,既有汽車引擎聲、公車經過軌道與石塊地的轟隆聲,也有人們打招呼聊天的聲音、孩童在泥土地上奔跑嬉戲的歡笑聲。雜亂蘆葦花中斑駁的木椅,堆在路邊的紅色冰箱,夕陽下的東京鐵塔、奔馳而過的火車與汽車。
現代化與傳統交融,有捨有得,人們追尋著和平與繁榮,戰後的新世代們在全新的環境中自由無憂地成長,在某些人的心中戰爭是無法抹滅的傷痛,儘管難免間隙齟齬,人們依舊相互扶持,擁抱未來。這樣的生活態度與精神,跨越時空背景的藩籬,確確實實地引起共鳴、感動激勵了觀眾。
謝謝你閱讀這篇文章。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訂閱追蹤按愛心!
2023/3/1修稿及補記@教室
2023/3/3定稿@教室
6會員
20內容數
主要是整理之前寫的電影影劇心得,也當作練習修改文章。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