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主宰自己的生活,我們讓自己獨立、自由、充滿愛。」《荒野心家園》紀錄了一個獨特的「原始」家庭,佩恩一家他們崇尚自給自足生活,這對夫妻起初只是想多花點時間陪伴孩子,他們決定跳脫框架、走出體制之外,因而搬到了挪威的小農場,孩子們在家自學,盡可能和大自然相處,更時常帶他們出門露營。在這樣的生活方式之下,佩恩一家的孩子們竟認為「學校是座監獄」(父親也在這座監獄待了12年),父母親則是讓孩子們看向森林中即將倒下的樹,年紀最小的馬爾夫弟弟突然成熟地感嘆著「這才是生活!」這一家四寶的媽媽瑪麗亞是名攝影師,她總在部落格分享跟丈夫孩子們可愛純樸的生活照,還為四個季節出生的四個孩子做分類,沒想到,她卻不幸罹癌後逝世,家中頓時失去收入來源,壓力全都肩負在單親父親尼克身上,他得獨自撫養其中三個孩子,最年長的大女兒則跟隨城裏的生父一同生活。
「我好怕爸爸再也快樂不起來。」尼克沒有被妻子離世的悲痛壓垮,他仍想繼續貫徹妻子家庭教育的理念。現實與理想之間他不得不作出妥協,尼克面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沒有收入能夠償還貸款,他們不得不賣掉農場、賣掉他們從小到大的家園,這對孩子而言可說是足以影響一生的巨變,「我不想搬家!」完全能理解孩子抗拒的理由,畢竟和母親共有的回憶全都在這座農場裡。其二是他對於獨自教育孩子產生懷疑,信心有所動搖,怕繼續執行這種教育會毀了孩子們的未來,也怕自己沒能教好他們挪威語。第三點則是尼克必須外出工作賺錢,因此得讓三個孩子們一週三天去學校,最有意思的「變化」就在此處,原本都不想上學的三個孩子,回家後竟覺得學校很有趣,舉個例子像是學校發給小女兒平板電腦,要她回家看教學頻道幫助她改善社交障礙,結果女兒回家用了一陣便開始玩起手機遊戲,甚至不聽父親的勸導。一開始孩子們都不願成為「新朋友」,在上學過程中結識了兩三位摯友,女兒甚至向爸爸提出了「整個星期都要去學校上課」的請求,完全在意料之外的發展,重點在於孩子自己做出選擇,而非父母提早決定好的生活,因此,尼克認為即使他們的生活不斷改變,依然抱持著相同的生存理念前進,他從未背叛過妻子瑪莉亞。
母親是整個家的核心,也是凝聚並照亮家人們的「太陽」,她曾帶著女兒們回到出生之地,接近北方與薩米文化的能量之地,然而,失去了這顆散發著熱能的太陽之後,一家人都難以公開談論母親,整個家的女性力量卻因著沒有血緣的姐妹倆,她們重新建立起關係而達到傳承。片中穿插著姊姊隆尼雅與妹妹芙蕾雅的視角,她們分別代表著面對死亡的兩種方式,隆尼亞選擇「離開」、芙蕾雅則代表著「留下」,兩者並無好壞之分。姊姊坦承自己兒時曾對妹妹有過嫉妒之心,因為那是她第一次體會到不願與別人共享自己的媽媽,作為姊姊的她卻沒能和弟妹們談論母親的逝世,她將此責任歸咎於自己的疏遠,認為必須離開這塊傷心地才能前進,她更剃光長髮以此紀念母親生前的最後模樣。全片最動人處是她搬家前留下寫給妹妹的自白信,如此真摯懇切讓人眼眶泛淚,讀完信的芙蕾雅也忍不住哭了,珍藏起這封信放進母親的合照裡,尼克安慰女兒說到「我今天也有哭」,哭泣確實是件很棒的事,姐妹倆則透過書信的文字抒發對母親的想念,也成功撫慰了彼此的心靈。
「我們在這裡待很久了!」孩子無心說出的一句話,竟成了電影《荒野心家園》的點睛之筆,這一家人沈浸在喪母/喪妻隱隱的傷痛中,轉化成踏出下一步的動力,電影結尾爸爸也終於走出了墓地,象徵著他能夠繼續帶著孩子們前往未來。我相當敬佩片中父母堅持下去的理由,因為他們不願犧牲孩子們內在的野性,最困難的就是要保持童心,於是我想起了電影開場那充滿生命力的吼叫,令我深深著迷的原始能量,故事情節能與《神奇大隊長》相互對照,卻是真真實實發生中的紀錄片,體驗這趟抱著樹木的療癒過程,剪輯細膩地穿插著一家人的生活片段以及充滿智慧的話語,時而讓母親過去的影像回到眼前,《荒野心家園》就是這樣引領我們跨越生命的寒冬,因而能夠徜徉在普照的陽光之下,看著夕陽即將下山的最後幾秒鐘,我也不再感到悲傷了。
🎶延伸聽歌: #郭頂 《#每個眼神都隻身荒野 》
💚第一次觀賞於 8/22 華山日舞影展
💚第二次觀賞於 9/10 真善美特映會
#日舞影展 #亞洲日舞影展 #荒野心家園 #anewkindofwilderness #sundance #sundancefilmfestival #norway #siljeevensmojacob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