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天翻地覆、腰痠背痛的搬家魔咒之後,終於在上一週的週末將整個搬家做了一個總結。
搬家這兩個字在字面上看起來簡單,但背後卻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工程,一個人搬家輕鬆簡單,一家人搬家卻是一個量與雜事*10倍以上的工作,除了東西的搬運之外,很多文書行政上的流程(繳費、地址搬遷、網路、電話、電視...等)都是一樣接著一樣的待辦事項。而我也從這大型的事件中,找到能夠同時運用在接下來的生活中的學習:
1. 丟棄那些不重要的東西
需要搬家的時候,清理不要的物品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清理過程中常會發現長時間不使用的物品,或是不再需要的物品。儘管他們很少/不常使用,我們還是會因為他狀態良好/很新而猶豫是否丟棄,當這樣的猶豫不斷搖擺時,就會吃掉你的時間與空間。
在這段過程中,我也猶豫掙扎許久,後來理出一個原則:
只要你一年內都沒用到的東西,就可以丟掉。極端一點,甚至是3個月內沒用到的,就可以考慮丟掉。
而紀念性的東西,對自己有極大意義的,才留,其他的外殼、包裝、裱匡、其實都可以不需要留下。我也曾經是一個念舊的人,每每整理自己的日記、文件、明信片、卡片都會讓自己陷入回憶深海裡,但人生真正重要的片刻,其實你的心會知道,真的要留下,就把它數位化吧。
2. 收納是一個陷阱關鍵字
過去我總被收納兩個字給綁架,只要這個東西的名稱跟收納有關,我就會把他留下。到IKEA看到收納的工具總會充滿無限美好的想像,以為只要購買就可以達到收納大師的幻想,結果買回來的收納工具不但沒有妥善運用,反而製造了凌亂的機會。
在整理過程中我發現能夠妥善管理好物品的位置,就能夠把收納做好。管理好包含東西不亂丟、使用後物歸原處,這些就能算是收納本身的基本條件,用不到的物件就把他收到抽屜裡,桌面上盡可能清空,也能讓收納這個動作變得簡單些。是否真的需要很多收納工具才能將收納做好,這件事我驗證了不用那些收納櫃、收納箱、收納鐵架....等收納品,也可以保持足夠乾淨的空間。
3.購買物品時思考使用時間長短
由於這次的搬家經歷,我真心感受到挑選物品前應該要注意的層面,除了當下的想要/需要/必要之外,背後的使用時間更是需要思考的重點。挑選傢俱/物件時,你希望這個物品留在你身邊是多久呢?舉例來說,當我們購買大型傢俱時,評估他陪伴我們的時間應該是超過10年左右,因此評斷他的價格就會往耐用、攤提層面思考,費用上我們也可以透過時間下的攤提去了解到使用這個東西的成本是多少。而如果你預計他陪伴你的時間就是1年以內,那留下他的期待也會跟著降低,是否還需要購買,或是轉而思考可以購買比較耐用使用時間比較長的物品,就是值得思考的層面。
另外在心理成長的層面上,我也發現了血淋淋但卻真實的事,那就是其實你沒有自己想像中的重要。
搬家的這段時間,幾乎都是斷網的。除了幾件必備必須的事情需要先行處理,其他整天的時間腦子與身體都在處理搬運、整理、聯繫、打掃、收納等事項,在晚上才有機會躺平滑手機。而我後來發現自己平常使用的通訊軟體上跟我真的有關的事,手指頭數出來不到五件事。
這樣的發現我明白其實我沒有自己想像中的重要,當下恍然大悟,為什麼自己之前要花這麼多時間在手機上?原來以前自己只是想透過「窺探或關注別人」滿足好奇感,時間在滑手機的過程中一分一秒流失,但事實上你的發言或是訊息其實並沒有如此重要,那我們為什麼要消耗這些無謂的時間,在那些無所謂的留言與訊息上?放下那些不屬於自己的事情,我突然覺得輕鬆許多。
這一階段的任務終於告一個段落,從這次的搬家事件也獲得許多意料之外的想法,每件不容易的事總能帶來些許成長,該是繼續往前走的時候了,能夠好好的享受平常,這些真的是最幸福的日常了。
#2023日更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