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之地 (1982)

迷失之地 (198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如果說歷史是一灘水,來來往往的人們踩踏出一路的痕跡,《迷失之地》就是電影史上一顆大水珠,晶瑩、圓潤,且散發著獨一無二的色澤,為皮膚較為黝黑的他們,折射出第一道光芒。

這是第一部由美國非裔女性導演凱琳.柯林斯(Kathleen Collins)編導的作品,從未有機會在戲院上映,直到2015年才又重新修復面世。「非裔」和「女性」這兩個形容詞加在導演前面,在1980年代真的少之又少,更顯出這部作品的難能可貴。藉由臺灣國際女性影展,我們第一次有機會看見那個時代,屬於他和她的人生。

以下有雷,但我覺得往下滑沒什麼關係,因為《迷失之地》帶給觀眾的感受,不是簡單的言語就可以摧毀的XD

除了膚色,他們和其他人沒什麼不同。他熱愛繪畫,喜歡在風景與人群中遊蕩,捕捉每個讓他心動的瞬間;她投身教學與研究,講到存在主義時,神采飛揚的臉是她最迷人的時刻。

他們是一對夫妻,跟大部分的夫妻一樣,有歡愉和爭吵,甚至和現在的許多夫妻一樣,男女的事業或夢想有了一點衝突時,女性只好屈就或退讓。「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啊,」也許有人會這樣想:「丈夫喜歡那裡的風景,想要租一間工作室,雖然那裡的圖書館有點小,會影響妻子的研究,但沒關係吧。」

真的沒關係嗎?「男女」這個詞彙,為什麼總是習慣性地以「男」為首?一段關係的崩毀常常起因於日積月累的忽略,小火苗也能引發森林大火。他帶回一個活潑美麗的女子當模特,她則選擇突破自己,擔任學生畢業製作的主角,遇見了有共同話題的另一個他。兩個人開始各自向外「發展」。

《迷失之地》的拍攝手法很特別,有時會利用切割的畫面,讓應該在同一時地對話的兩人分離,傳遞出一種無法進出彼此世界的孤獨感,例如身為教授的妻子一開始並不想參與學生的畢製,所以師生對話時畫面完全獨立;有時則會以戲中戲的方式(畢製導演的旁白恍如「話外音」),讓她真正的情感在演戲中得到釋放,彷彿鏡頭下的人生才是人生,甚至在某個瞬間,演員與觀眾會同時恍惚:是戲如人生,還是人生如戲?

那些暗示與比喻也很有意思。丈夫崇尚的繪畫前輩擅長抽象畫,丈夫覺得「抽象就是純粹」,但他做不到,他需要風景或人物讓他描繪,他需要靈感。妻子忍不住反問他:「若抽象才是純粹,那在你面前的我,很不『誠實』嗎?」

什麼是純粹呢?妻子在小圖書館研究宗教或歷史上所謂的「狂喜」,也是一種純粹嗎?當情感不再寧靜忠誠而有了波瀾起伏,是要忠於那股狂喜,還是回首曾經?

這是個很大的課題啊。我到底該忠於什麼?婚姻?愛情?還是自己?

我又該如何保有「我」呢?電影裡妻子的學生們讚美她教學充滿熱忱,最後都會加上一句:「妳的丈夫一定很以妳為榮。」讓妻子困惑不已。與「男女關係」無關的女性個人榮辱,為什麼一定會有男性角色的加入呢?

《迷失之地》看似在描述愛情與婚姻,但更多的,是在描繪女性己身。電影的結尾突如其來,留給觀眾想像空間。這個想像空間,是大的,還是小的呢?

*本文刊登自2018.9/5 ETtoday雲論:忠於狂喜,還是回首曾經?男與女的《迷失之地》

avatar-img
瑟西的沙龍
8會員
129內容數
關於韓劇、日劇、陸劇、英劇或美劇的心得或劇評。一集集的時光,彷彿戲如人生,充滿各種主觀性,與各種的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瑟西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看完電影後,我想對拉札洛說:對不起,這個尖銳又混亂的世界不夠好,沒能溫柔待你;謝謝你,在面對所有的不堪與傷害時,眼裡的光依然不滅。 貧窮與富裕、自由與壓迫、世故與純真、過去與現在、沈睡與清醒、魔幻與寫實......《幸福的拉札洛》以如真似幻的寓言手法,講了一個讓人心痛的故事。
「每個人都有三種人生:公開的、私下的,與秘密的。」 我滿喜歡這類「限定空間」的電影,如《厄夜追緝令》或《彗星來的那一夜》,故事蟄伏於單一的空間中,透過演員的肢體動作與眼神交會,聲音和畫面會格外地顆粒分明,觀眾可以切切實實地感受所有情緒的拉扯與爆發。
《無主之作》以溫柔堅韌的口吻、如詩歌般優美的影像,與不疾不徐的場景切換,描繪主角寇特令人動容的心境成長。不同於導演的前作《竊聽風暴》,《無主之作》很輕緩地碰觸德國的時代傷口,聚焦於藝術與自由。 長達三小時的故事,會將觀眾緩緩捲入其中。
看完電影後,我想對拉札洛說:對不起,這個尖銳又混亂的世界不夠好,沒能溫柔待你;謝謝你,在面對所有的不堪與傷害時,眼裡的光依然不滅。 貧窮與富裕、自由與壓迫、世故與純真、過去與現在、沈睡與清醒、魔幻與寫實......《幸福的拉札洛》以如真似幻的寓言手法,講了一個讓人心痛的故事。
「每個人都有三種人生:公開的、私下的,與秘密的。」 我滿喜歡這類「限定空間」的電影,如《厄夜追緝令》或《彗星來的那一夜》,故事蟄伏於單一的空間中,透過演員的肢體動作與眼神交會,聲音和畫面會格外地顆粒分明,觀眾可以切切實實地感受所有情緒的拉扯與爆發。
《無主之作》以溫柔堅韌的口吻、如詩歌般優美的影像,與不疾不徐的場景切換,描繪主角寇特令人動容的心境成長。不同於導演的前作《竊聽風暴》,《無主之作》很輕緩地碰觸德國的時代傷口,聚焦於藝術與自由。 長達三小時的故事,會將觀眾緩緩捲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