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散文】村上春樹《村上T:我愛的那些T恤》

更新於 2023/03/0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村上T:我愛的那些T恤》村上春樹著,詹慕如譯,2022,時報文化
今年好不容易有了實體的國際書展,但不知道為什麼,興奮的我逛了兩圈,當場衝動購物的居然只有這一本。
要說衝動購物倒也不算上,但它確實沒有在本來的待買清單中。買下時的感想比較像「今天居然都沒有看一眼想直接帶走的有緣書嗎⋯⋯?(翻著書堆)啊,村上春樹的新書誒,那就這本吧」這種感覺。
雖然多少有一點湊合的意味在,但並不是說我不喜歡,這幾年時報幫村上散文做的這種小開本精裝實在深得我心,是本來若在書店湊巧看到,就會直接順手帶走的書。因為這個習慣,所以在書展結帳這本時,多少有一點「沒有書展驚喜」的失落感。
(不過本次書展我本來主要就是去聽講座啦,先略過不提。)
說到順手,這個開本的精裝真的非常順手,或者說稱手。我的手比較小,但拿它在手上時卻依然感到輕盈,因為是精裝,硬皮書殼讓人即使在晃晃蕩蕩的通勤時間,也可以穩穩當當地拿在手中翻閱。
我真的很愛,時報你以後出短小散文集都這樣出好嗎,我都會買下來的。
書展過後我並沒有馬上翻閱這本書,放在書桌上的「待看書區」,總在工作思考之間時不時拿下來把玩幾下。再說一次小本精裝真好摸。
直到書展一個月後,我才在某個週六卻還要去帶作文班的早晨想起閱讀它。作文教室在天母,有點距離,最近網路小說也看膩了,看它稱手也不重,就帶著這本《村上T》出門了。
先是搭火車,然後轉捷運,抵達天母先在路邊一口明太子熱壓吐司一邊看,我提早到了教室,選了一個有陽光的角落繼續看,最後在正式上工前十五分鐘,輕鬆完讀。
這只是一個令人小小厭世卻有陽光的通勤假日,我卻因此補充了許多能量。
**
村上春樹是一個很有個人生活風格的阿伯,而和一個很有個人生活風格的阿伯聊天,是一件非常愉悅的事情。
我從第一次遇見村上開始,就很喜歡和這位阿伯「聊天」。
那時候我在國中圖書館打工,薪水不多,但是坐在圖書館櫃台,經手的書特別多,對我一個喜歡把玩書的人來說,這是一份及其愉悅的工作。
在讀者還書後、把書上架前,我會在櫃檯裡翻閱大家還回來的書,村上的書就時常經過我手,來來回回某週總要看見他幾次,大多是小說,它們時常無法回到架上,我會確認排隊借閱的讀者資訊,把它們放到「預約」架上;而散文就不是一個待遇了,村上春樹書櫃上一整排,那幾本散文總能在上面待好久。
那時也會翻開他的小說,但國中的我只覺得有些不明覺厲,並因為過於瑣碎而翻不下去;至於散文呢。翻開書頁初覺平淡,結果一看就是一個下午,毫不費勁地一口氣讀完了!(至於上課看課外書什麼的,老師們已經很習慣。)
當一個人真心喜歡著什麼的時候,他說起這些什麼,就會閃閃發光,村上阿伯也是這樣。
和他聊天能聊些什麼呢?他玩過衝浪,喜歡爵士樂,收集古董黑膠,持續慢跑。那時我先看了《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我這個體能廢超討厭慢跑的啊,卻因為他的閒談,從此若想到慢跑,好歹還能想起那些誠實而幽默的文章。
他說他沒有特意收集T恤,卻會在旅遊時買T恤當紀念品,參加路跑也時常拿到紀念T,或收到世界各國出版社製作的行銷T恤⋯⋯不知不覺就累積了許多。
然後有天編輯知曉此事:「那我們來開個連載如何?」於是便有了這些以T恤為主題的閒聊小文。
其實以我個人而言,這些衝浪啊慢跑、收集黑膠或T恤之類的我都沒有什麼興趣,但我就是喜歡看他寫這些小瑣事(明明他寫在小說裡我就覺得煩XD),當他如數家珍地展示一件一件T恤,以及後面的小故事——不特別感人,甚至好幾件他自己也說了「其實不記得」,但看他閒聊,就是好看。
輕鬆、明朗,有點小幽默,時常讓人會心一笑。
像是一天天氣很好,你走進放著爵士樂的咖啡廳遇到一個阿伯,他穿著素T正靠在櫃台和老闆聊天,你點了一杯飲料坐在旁邊偷聽,而他也不介意你偷聽。
過了幾天你想起來,依然會覺得那是一個很棒的早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2會員
43內容數
讀讀我書架上的那些裝飾品。 或者偶爾看看電影。 隨筆記錄,或隨心吐槽。 別走心,更開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她就只是堅守著,就成了一股影響力。 影響力是生活中無形的力量,每個人都有影響他人的能力。透過專業、個人生活與靈性生活的交會,我們可以建立自己的影響力舞台,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自己是誰」,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並在每天的生活當中一點一滴的進步,成為值得被追隨的人,也能為他人帶來正向的影響。
Thumbnail
魯賓循序記錄了這十二個月的生活歷險,親身嘗試種種年老的智慧、現今科學的研究,以及大眾文化中有關如何更快樂的各種課程。從希臘哲人伊比鳩魯到自然散文家梭羅,到電視主持人歐普拉到心理學家塞利格曼,還有達賴喇嘛;看哪些建議是真正管用的。 她的結論往往出人意表──她發現金錢的確能買到快樂,只要
Thumbnail
這本書通過主人公莫梭的冷漠態度和他的人生經歷,深刻地探討了存在主義和荒誕哲學的核心問題。以下是我對這本書的閱讀心得,帶你一起走進莫梭的世界,理解他的迷失與覺醒。
Thumbnail
閱讀是一個人便能開始的休閒活動,也因為書裡的世界實在過於迷人。一頁接一頁、一本一本地翻著,讓人完全忘記時間的流逝。對筆者而言,閱讀就像場人生的旅行,像日常的對話,像刺激的冒險;是享受當下、回味過往,也是展望未來。過程會痛苦,同時亦會幸福,某人藉由文字傳遞的東西,同樣透過文字緩緩滴入筆者的心頭。
Thumbnail
這是一本教導人如何透過更主動的閱讀書,能夠透過書中的辦法來達到吸收書本精華的最大效果。
回想起來,我那個年代的國、高中課本,完全沒有小說這個文類的記憶。小學記憶最深的只有楊喚的童詩(以及後來知曉他有許多童詩其實是滿幽暗的,那樣的震驚)、國中的國文記憶歸零,高中則是充滿了古文、古文、古文。我的順序可能是剛好相反:漫畫、散文、小說。漫畫是童年記憶,散文,則拜當時的勵志小品之賜,讀了不少像是
★故事就是人,故事就是宇宙。 ●「我曾想過,如果我受到某種懲罰,在閱讀和寫作兩者之中只能選擇一個,我會選擇哪一個?雖然不能書寫的人生非常不舒服,但無法閱讀的痛苦似乎更大。」—金英夏 ●悲劇的主角醒悟到自己的愚蠢時往往已經太遲,但讀者經由閱讀發現自我的無知和傲慢,所以不會經歷太大的危險。 ●為什麼閱讀
Thumbnail
買散文通常從喜歡的作家入手,市面上卻有「散文合集」,由專業編者選錄。讀者在閱讀年度選集時大量接觸不同人作品,也會產生自己對這個年度的解讀,最後印象停留在這一年的作品指向了哪些共同關注,「創作者們」的臉譜串在一起,便構成了「年度」的立體感。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她就只是堅守著,就成了一股影響力。 影響力是生活中無形的力量,每個人都有影響他人的能力。透過專業、個人生活與靈性生活的交會,我們可以建立自己的影響力舞台,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自己是誰」,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並在每天的生活當中一點一滴的進步,成為值得被追隨的人,也能為他人帶來正向的影響。
Thumbnail
魯賓循序記錄了這十二個月的生活歷險,親身嘗試種種年老的智慧、現今科學的研究,以及大眾文化中有關如何更快樂的各種課程。從希臘哲人伊比鳩魯到自然散文家梭羅,到電視主持人歐普拉到心理學家塞利格曼,還有達賴喇嘛;看哪些建議是真正管用的。 她的結論往往出人意表──她發現金錢的確能買到快樂,只要
Thumbnail
這本書通過主人公莫梭的冷漠態度和他的人生經歷,深刻地探討了存在主義和荒誕哲學的核心問題。以下是我對這本書的閱讀心得,帶你一起走進莫梭的世界,理解他的迷失與覺醒。
Thumbnail
閱讀是一個人便能開始的休閒活動,也因為書裡的世界實在過於迷人。一頁接一頁、一本一本地翻著,讓人完全忘記時間的流逝。對筆者而言,閱讀就像場人生的旅行,像日常的對話,像刺激的冒險;是享受當下、回味過往,也是展望未來。過程會痛苦,同時亦會幸福,某人藉由文字傳遞的東西,同樣透過文字緩緩滴入筆者的心頭。
Thumbnail
這是一本教導人如何透過更主動的閱讀書,能夠透過書中的辦法來達到吸收書本精華的最大效果。
回想起來,我那個年代的國、高中課本,完全沒有小說這個文類的記憶。小學記憶最深的只有楊喚的童詩(以及後來知曉他有許多童詩其實是滿幽暗的,那樣的震驚)、國中的國文記憶歸零,高中則是充滿了古文、古文、古文。我的順序可能是剛好相反:漫畫、散文、小說。漫畫是童年記憶,散文,則拜當時的勵志小品之賜,讀了不少像是
★故事就是人,故事就是宇宙。 ●「我曾想過,如果我受到某種懲罰,在閱讀和寫作兩者之中只能選擇一個,我會選擇哪一個?雖然不能書寫的人生非常不舒服,但無法閱讀的痛苦似乎更大。」—金英夏 ●悲劇的主角醒悟到自己的愚蠢時往往已經太遲,但讀者經由閱讀發現自我的無知和傲慢,所以不會經歷太大的危險。 ●為什麼閱讀
Thumbnail
買散文通常從喜歡的作家入手,市面上卻有「散文合集」,由專業編者選錄。讀者在閱讀年度選集時大量接觸不同人作品,也會產生自己對這個年度的解讀,最後印象停留在這一年的作品指向了哪些共同關注,「創作者們」的臉譜串在一起,便構成了「年度」的立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