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駒 / 黑眼圈詩集創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新詩創作
avatar-img
1會員
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陳雪的《寫作課》散文集,充滿了她追求寫作夢想的經歷和心法,除了對寫作有興趣的人,迷失在夢想路上的人也應該一讀。
Thumbnail
大家好,這是我在約2019年左右出版的電子書,由udn出版 喜愛電影與小說這個癖因,將我擲入一個---無時無刻不在構思故事的溺境。 一開始是為了想而想,到後來變成了那些故事性、段落安排、引起注目的爆點、人物性格角色背景全部莫名其妙地不斷地從腦袋深處冒上來。 總是希望這些精心安排和佈置的短篇小說
Thumbnail
我很喜歡寫作,尤其現代詩的創作,從年輕一直持續到中年四十時光,對我來講,創作現代詩,並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這部份的想法偏向創作理論的想法° 我是在新竹讀國中,接觸新竹青年月刊,裡面有不少詩作供人欣賞閱讀° 印象是一篇行道樹的詩作,題材來自張曉風的行道樹散文,這不算
Thumbnail
  關於寫字,早在還沒有部落格之前的國中階段,就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這習慣持續到大學後逐漸被部落格、FB取代。而第一次寫詩(還有第一次畫連環漫畫)則是在更早的國小階段,那時甚至還不知道有新詩,所以寫得都是對仗的唐詩。至於第一首新詩,則是在高中時參加文學營,為了交作業硬著頭皮寫的,內容寫了些什
Thumbnail
簡政珍《變臉詩》分為兩輯,第一輯「光影沒入溪聲」以全新創作為主,第二輯「變臉書」則梳理《意象風景》等舊作,重立詩題,冀望更貼近生活與人。
Thumbnail
維持向前的姿態,詩人如何面對未來?近日推出新詩集的黃璽、陳柏煜、林宇軒三人,帶來了各自的作品與文學觀,在臺灣文學基地創作坊進行一場「詩人未來的三方通話」。
Thumbnail
詩享家狠心點播:張碧晨-字字句句 〈壞心眼〉 原來不愛的時候 除了漠然的神色 還會在輕蔑的對視中 看見自己被無盡縮小的 倒影 直至被捏碎成 塵埃中的虛無
Thumbnail
透過近於「挖出黑歷史」的方式,全書簡要地帶領讀者認識這批「詩人群」,同時揭露了詩人在「紙本」之外的另一面。當中的議題有許多延伸討論的空間,比如楚影在臉書與文學論壇間「活動模式與效果」的差異、陳允元「被遺忘的孔雀獸」究竟是「被遺忘」還是集結時的「刻意捨去」等,這些現象在網路時代都值得進一步探尋。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陳雪的《寫作課》散文集,充滿了她追求寫作夢想的經歷和心法,除了對寫作有興趣的人,迷失在夢想路上的人也應該一讀。
Thumbnail
大家好,這是我在約2019年左右出版的電子書,由udn出版 喜愛電影與小說這個癖因,將我擲入一個---無時無刻不在構思故事的溺境。 一開始是為了想而想,到後來變成了那些故事性、段落安排、引起注目的爆點、人物性格角色背景全部莫名其妙地不斷地從腦袋深處冒上來。 總是希望這些精心安排和佈置的短篇小說
Thumbnail
我很喜歡寫作,尤其現代詩的創作,從年輕一直持續到中年四十時光,對我來講,創作現代詩,並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這部份的想法偏向創作理論的想法° 我是在新竹讀國中,接觸新竹青年月刊,裡面有不少詩作供人欣賞閱讀° 印象是一篇行道樹的詩作,題材來自張曉風的行道樹散文,這不算
Thumbnail
  關於寫字,早在還沒有部落格之前的國中階段,就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這習慣持續到大學後逐漸被部落格、FB取代。而第一次寫詩(還有第一次畫連環漫畫)則是在更早的國小階段,那時甚至還不知道有新詩,所以寫得都是對仗的唐詩。至於第一首新詩,則是在高中時參加文學營,為了交作業硬著頭皮寫的,內容寫了些什
Thumbnail
簡政珍《變臉詩》分為兩輯,第一輯「光影沒入溪聲」以全新創作為主,第二輯「變臉書」則梳理《意象風景》等舊作,重立詩題,冀望更貼近生活與人。
Thumbnail
維持向前的姿態,詩人如何面對未來?近日推出新詩集的黃璽、陳柏煜、林宇軒三人,帶來了各自的作品與文學觀,在臺灣文學基地創作坊進行一場「詩人未來的三方通話」。
Thumbnail
詩享家狠心點播:張碧晨-字字句句 〈壞心眼〉 原來不愛的時候 除了漠然的神色 還會在輕蔑的對視中 看見自己被無盡縮小的 倒影 直至被捏碎成 塵埃中的虛無
Thumbnail
透過近於「挖出黑歷史」的方式,全書簡要地帶領讀者認識這批「詩人群」,同時揭露了詩人在「紙本」之外的另一面。當中的議題有許多延伸討論的空間,比如楚影在臉書與文學論壇間「活動模式與效果」的差異、陳允元「被遺忘的孔雀獸」究竟是「被遺忘」還是集結時的「刻意捨去」等,這些現象在網路時代都值得進一步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