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舉內容
市場情緒來自於想像力

2023/03/1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人對於事物的理解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想像,把所見的現象和記憶中的情況做連結,依照過去的經驗來推測眼前的現象會如何發展,所以在說明或解釋事件時,拿過去的實例來類比眼前的現象,就會比較容易理解,例如最近美國地區銀行倒閉時,有些報導會把事件解釋成類似於金融海嘯時期的雷曼兄弟危機來臨,不過真實世界裡每次事件,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下,成因、影響力、後續發展都會有差異,如果用雷曼兄弟的事件來想像,會擴大恐懼的情緒,若又在這樣的情緒下做出投資決策,恐怕不是好的決定。
人無法避免頭腦裏的想像與推測,但要避免把想像連結到嚴重的情緒事件,必須把注意力放在最主要的指標訊號上,以替代想像中的恐懼(或樂觀)情緒,例如近期美國銀行倒閉後,代表資金情勢的主要指標:(美國公債)利率是有波動,卻沒有擴大突破近期區間,以這樣的數據來推測,以雷曼事件來類比市場情緒有過度恐懼之嫌。
不只是經濟金融上的各種波動,企業股價也有複雜的波動因素會讓投資人過度想像,其中有大半屬於不適當的想像,投資學習是要把各種想像,替換成以實際可以評估的數據或現象來判斷,例如成交量、漲跌幅、乖離、本益比、殖利率、存貨週轉、成長率或衰退......等,才能夠在情緒樂觀或悲觀時仍有所依據。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033,收錄於此專題
贊助支持創作者,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在電子產業當過工程師,曾經投資開過咖啡館,寫過兩本書,《王俊忠的小股民投資日誌》與《股票這樣買賺很大》。過去看似是不同領域的打雜工,但背後都同樣需要觀察思考,不同領域的觀察,正好提供豐富多元的角度,讓我觀察產業需求,思考供應鏈運作,了解商業與資本社會。
在這裡,你可以用最短的時間吸收我的畢生精華,找到正確的理財關鍵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股價總在高估與低估間波動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股票籌碼流向決定漲跌趨勢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股市是生成韭菜的環境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股價只是暫時和基本面無關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經驗與常識比新聞有效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領取見面禮
只要設定追蹤作者,即可享有 48小時
Premium 閱讀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