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靈書藉常常是一個奇妙的體驗,在於找到共振的頻道,不是我找到了書藉,也不是書藉找到了我,而是一切都是剛剛好,剛剛好的時刻,剛剛好的心態去閱讀這本書。
楊博士先是說明了西方的吸引力法則、希爾的成功法則,都在於專注的守住一個目標,一個願境,然後朝目標進發。
在無常的世界中追求外在的目標,總是費力的,我們追到了,然後再設立下一個目標,不斷的追尋,然而我們卻始終找不到圓滿與豐盛。
因為豐盛本來就在我們之內,而我們卻向外在追尋。
吸引力法則大行其道,然而有時成功,有時失效。這是因為我們妄想利用有限的思維去控制無限的力量。
我們都在無限之中,我們無限的一部分,卻期望用受框架的思維來操控無限,結果往往無法湊效。
從成功法則到吸引力法則,其相通之處都是向善,感恩,正向。
我們的本源原來就是豐盛、愛、正向與圓滿,而從唯物主義的思想,也是指向這些但是追求的卻是物質上的滿足。
這也不是我們的錯,這是頭腦的東西,是念頭所反映的一切,個體與客體,分別、區隔,從無限走向有限,利用五感去感知一切,這麼的真實,這麼的實在,致使我們無法分辨出什麼才是真正的真實。
我們是存在於無限之中的有限,就像水中的魚,一直在水中,卻總是在尋找水在哪裏。
豐盛在哪裏?其實一直都在,就在你我之內,在我們的內在,在心。
心與頭腦是不同的。
頭腦幫助我們體驗五感,將我們從無限之中框架出來,我們思考,我們批判,我們擁有分別心,將自己隔離起來。
心是感受,心是無限,將我們回到源頭,回到根本。
若一項東西要費力追求,那就是那一件東西對你而言是無常的,難以掌握的。
豐盛是不需要追求,這本來就在。
頭腦裏想法是一個念頭,很多人覺得負面思考已經是人生的常態,然而剛剛相反,我們的源頭本來就是正向圓滿的。
我們要找回圓滿的自己,先要學會正向的思考,首先要學會的最簡單的是感恩。
感謝自己。
感謝別人。
感謝所有。
腦袋的神經思考是一種慣性的思考迴路,當你一直習慣負面思考,那就像一條已經建好的行人路,非常暢通無阻,非常好走,腦袋自然會選擇走一條不費力的路徑。
而不習慣感恩的腦袋,那條路徑就是雜草叢生,剛開始一點也不好走,然而路還是要人走出來的,當你剛開始感恩時,感到很空洞很別忸時,就像剛剛走在沒有開闢的道路,但是隨著每天都走,路會慢慢的變得開闊,而那條負面的路徑因為沒有走而變得荒蕪。腦袋就會自然的選擇走感恩的路徑。
從剛開始的練習到最後的不費勁,我們就已經改變了腦袋的迴路。
相信本源是豐盛的,相信自己能回到本源,這是一種心的感受,無法用言語去表述,因為這本來就不是屬於腦袋能理解的東西。
既然不能解釋,或許就會疑惑,或許就會懷疑,我們習慣了世界理性的分析與解釋,若是一項無法解釋的事情,通常就會被我們歸類到不可能的範籌,而不再探究。
然而一個比我們偉大的本源,本來就不是在我們的能理解的範圍之內,而我們若要了解,只能用心,用強大的信仰去相信,去感受。
感受心的存在,也就是專注呼吸,讓頭腦停下來,感覺純粹的存在。
楊博士的豐盛並不是物質世界的豐盛,而是內在的豐盛,而當達到內在的豐盛,你的外在世界也會隨之改變,因為外在是內心的投射,內心與外在達致平衡,我們便享有豐盛,而到時候,所有的事情都是剛剛好,因大為圓滿從來是不多不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