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他唱自己的歌

雜談|他唱自己的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開始認真紀錄關於音樂的一些心得大約是一年前的事,這段時間以來越來越常感覺到對於寫作的焦慮感。看得越多,寫得越多,對自己的懷疑就越強烈。怎麼樣才是一篇值得閱讀的內容呢?時常在反覆觀看自己的文字後不斷在心中思索著。


其實總是覺得自己是個很不會書寫音樂的人,準確來說,是那種讓人看完文字會被吸引、讓人想點開音樂來聽的書寫。有時候都會想對於喜歡的音樂人,自己能做的好像也就只有多寫點有說服力的文字,讓他們的作品有機會抵達更遠的地方。


也試過拆解專輯宣傳文案或音樂人的專訪文章,研究別人都是如何寫出那些自己每次看完都會腦波很弱馬上按下結帳的內容。但經過多次的嘗試之後終於認清,我做不到,我好像真的很不會寫一些扣人心弦的文字,我只會寫自己。


前陣子看到一篇探討音樂寫作的文章,有一段話正好切中了近期的不安,像是一劑強心針一樣一直記在心上:

「現今市場上,對於音樂文字的需求九成以上都是行銷用途,不僅是文案,媒體邀稿往往也是為了刷流量、做品牌,讓寫作的內容與形式非常受限。更有甚者,這些文字成為年輕寫作者主要吸收的養分,他們打從一開始就閱讀行銷文章,以為音樂就是要寫得像那樣。大部份人都忘記自己並不是唱片公司養的行銷人員,沒有義務推廣音樂或討好藝人,反而應該更有機、更自由地寫自己想寫的東西。」


成長的過程中,時常覺得喜歡音樂是一件很孤獨的事情。音樂不像戲劇或電影,有明確的情節可以探討,有情感投射的對象可以共情,音樂帶來的感受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那些在音樂中被深深感動,試圖分享卻收到沉默的瞬間,常常是我最寂寞的時候。


是因為這個原因開始書寫音樂的,一邊寫下那些難以言說的情緒,一邊和自己對話。對音樂的共鳴是極其私人的一件事,從來不奢望分享自己喜歡的音樂能得到回音,也不知道在這個總有天會被淹沒在茫茫資訊海中的空間留下這些紀錄能做什麼,不過始終深信既然是真實存在過,必定有被留下的意義。


還是希望自己在文字面前可以更誠實一點。我想我在有生之年,還是會繼續堅持我所信仰的,繼續熱愛音樂、熱愛文字。如果這些自言自語的碎念,有幸能被生活在同個時空你的遇見,那就太好了。


他想要大聲唱出他的悲傷
仍不免會在乎其他人怎麼想
當那些衣裳變成一張安全網
他輕輕唱 他輕輕唱
他唱憂鬱的歌


avatar-img
有待 𝐒𝐨𝐮𝐧𝐝𝐜𝐡𝐞𝐜𝐤
30會員
39內容數
人生有待商榷,音樂有待 Soundcheck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如果生命的本質就是無意義的輪迴,一切的嚮往與追尋最終都會是虛無,我想我只願認真對待每個當下。面對人生中每個質問著「what if ?」的片刻,還是願意相信是過去經歷的每一件事構成了自己現在的模樣。
想到夜晚就想到傻子與白痴的歌,不只是因為那些自溺般的歌詞總是和每一個陷入自我懷疑的場景重疊,讓這些歌都帶著一層揮之不去的深色濾鏡,更因為最喜歡的〈5:10 a.m.〉中被勾勒出的夜晚情境。
其實人生中大部分的離別,都不會有轟轟烈烈的爭吵或是用盡全力的揮手,更多的是各自轉身之後誰也沒有回頭,於是就在不知不覺中漸行漸遠,直到消失在時間長河的彼岸。
聽著他們的歌老是想起一些生命中再也不會出現的人,無論如何都忘不掉的人,還有好想好想再見一面的人。那些美好的時光怎麼樣也回不去,而我們只能頭也不回地朝未來奔去。
玫瑰色的眼鏡 (Rose-colored glasses) 形容一個人對世界的理解極度樂觀、過於幼稚,「我希望我看一些為了更好的事情在努力的人,我願意永遠用這麼樂觀純真、而且為他們感覺自我良好的方式和他們一起努力」當時還名為張懸的她在訪問中如是說著。
從唱片到串流、從主流到分眾,一路走來見證了音樂型態的改變,舊的唱片工業式微,新的音樂場景誕生,不變的是音樂始終陪伴我經歷人生的每個階段。時至今日,聽著曾經滋養我、接住我的音樂,仍然能獲得莫大的溫暖和能量。
如果生命的本質就是無意義的輪迴,一切的嚮往與追尋最終都會是虛無,我想我只願認真對待每個當下。面對人生中每個質問著「what if ?」的片刻,還是願意相信是過去經歷的每一件事構成了自己現在的模樣。
想到夜晚就想到傻子與白痴的歌,不只是因為那些自溺般的歌詞總是和每一個陷入自我懷疑的場景重疊,讓這些歌都帶著一層揮之不去的深色濾鏡,更因為最喜歡的〈5:10 a.m.〉中被勾勒出的夜晚情境。
其實人生中大部分的離別,都不會有轟轟烈烈的爭吵或是用盡全力的揮手,更多的是各自轉身之後誰也沒有回頭,於是就在不知不覺中漸行漸遠,直到消失在時間長河的彼岸。
聽著他們的歌老是想起一些生命中再也不會出現的人,無論如何都忘不掉的人,還有好想好想再見一面的人。那些美好的時光怎麼樣也回不去,而我們只能頭也不回地朝未來奔去。
玫瑰色的眼鏡 (Rose-colored glasses) 形容一個人對世界的理解極度樂觀、過於幼稚,「我希望我看一些為了更好的事情在努力的人,我願意永遠用這麼樂觀純真、而且為他們感覺自我良好的方式和他們一起努力」當時還名為張懸的她在訪問中如是說著。
從唱片到串流、從主流到分眾,一路走來見證了音樂型態的改變,舊的唱片工業式微,新的音樂場景誕生,不變的是音樂始終陪伴我經歷人生的每個階段。時至今日,聽著曾經滋養我、接住我的音樂,仍然能獲得莫大的溫暖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