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老牌牛仔褲 LEVI'S 迎接成立一百五十週年,各種宣傳如火如荼。上個禮拜到了百貨公司專櫃一探究竟,一位店家小哥立即鼓起如簧之舌,大力推銷。
我笑著說:「你們真的是使盡洪荒之力,企圖重振旗鼓!」
「謝謝捧場!」
「從上個世紀末,許多名牌也推出牛仔褲,讓你們倍感壓力!」
「那不一樣,我們家 LEVI'S 有品牌故事,他們沒有!」
這位小哥說的沒錯。帥氣十足的牛仔褲,誕生於美國西部,經過時間的推移,目前以紅遍全世界。這種現象就好像咖啡,發跡於伊索比亞的蠻荒之地,如今卻香聞全球,成為炙手可熱的流行飲料。現代人的成長記憶,不免跟牛仔褲扯上關係。
猶記得二十多年前,化學漂白法尚未發明,消費者買了牛仔褲後,必定在家拿起刷子洗刷一番,讓褲子呈現出藍中帶白的效果。記得一九七〇 年代,到了台北讀書,第一件大事,乃是到西門町委託行敗了一件牛仔褲。當時,政府禁止外國服飾進口,只好仰賴船員私下帶進來,以當時物價而言,一件要價六百元,算是昂貴的舶來品。
有趣的是,一些保守的家長,目睹女兒留短髮、穿牛仔褲,不免叨唸幾句,因為傳統上女孩應是長髮、裙裝,否則男不男、女不女的,社會早晚會出亂子。
牛仔褲來自加州的淘金熱
一般說來,時尚流行的成因,往往是上流階級帶領下的風潮,然而,只要我們探究穿著牛仔褲的來龍去脈,就會發現,牛仔褲是早期美國礦工的工裝,如今卻演變成眾人喜愛的衣著,連美國歷任總統也常常套上牛仔褲上電視。牛仔褲的影響力,並不是由上而下,反而是由下而上逆向傳播。
牛仔褲能夠問世,必須要歸功於猶太人李維 ‧ 史特勞斯(Levi-Strauss)。他來自德國的拜恩州,為了生計,舉家遷徙美國。十九世紀中葉,美國加州掀起一股淘金熱潮,一批批都市人湧進各地的礦區。都市人的穿著不適合採礦,布料常不堪磨損,舉目所見,都是衣褲襤褸的礦工。當時,李維 ‧ 史特勞斯跟一夥結拜兄弟成立帆布商社,業務是販賣布料給礦工用於遮蓋篷車,或者製成帳篷。
後來,機靈的史特勞斯發現,使用藍色棉布作成的牛仔褲,相當適合作為採掘金礦時的工作服,經年累月也不易破損。史特勞斯推出的新產品,迅速獲得礦工們的認同。當時的棉布原料,必須從法國南部的尼姆進口,生意日見興隆之後,牛仔褲供不應求,史特勞斯於是在新罕布夏州設立棉布工廠,以節省運輸布匹的時間。
褲袋打上銅釘
牛仔褲的創意,既然是因應礦工勞動所需,當然也必須聽聽使用者的意見。礦工們發覺,當挖掘到金礦時,美中不足的地方是,將礦石塞進口袋後,其與褲子的接縫處很容易裂開。後來雅各 ‧ 戴維斯,協助解決問題,原來他抵達美國後,即從事裁縫工作。他靈機一動,發現只要在口袋的接縫處打上銅釘,即可讓牛仔褲十全十美。雅各‧戴維斯於是找上史特勞斯,商談合組公司,一起申請牛仔褲的專利權。
一八七三年,李維‧史特勞斯以自己名字為商標,推出新款牛仔褲,車上橘色的亞麻線;而兩個後口袋所飾的 V 字型圖案,也同時獲得了專利。一八九○年,淘金熱消褪,代之而起的是商業文明,史特勞斯為了拓展市場,在褲腰下的右口袋上方,加上一個小口袋,使顧客便於存在銅板或懷錶。
顧名思義,牛仔褲應該發端於西部牛仔,但這只是中文譯名罷了。到了一九三○年代,牛仔褲倒是能夠名副其實。眾所周知,當時是經濟大恐慌時代,股市暴跌,失業人口激增,李維 ‧ 史特勞斯的牛仔褲銷售量也受到波及。
電影讓牛仔褲起死回生
當時,唯有好萊塢電影業一枝獨秀。法國社會學家埃德加 ‧ 莫杭(Edgar Morin)在《時代精神》指出,經濟一蹶不振,美國人無所事事,只好天天看電影消磨時間。當時西部片電影中的英雄,一件牛仔褲,配上長統靴,深受觀眾喜愛,使得如華納兄弟、哥倫比亞等大公司,爭相推出西部片題材的影片,這剛好讓業績下滑的牛仔褲逢凶化吉:影迷既然崇拜西部牛仔,難免認同他們的穿著風格,所以牛仔褲再度風行了整個美國。
叛逆的符號
牛仔褲在礦工的年代意謂「堅忍不拔」,到了一九三○年代,又多了一層意義:素樸、粗獷。到了一九五○年代,因著好萊塢推出馬龍 ‧ 白蘭度主演的《蓋世太保》,與詹姆斯 ‧ 狄恩的《養子不教誰之過》,之後牛仔褲更意指「少年的反抗」。在這兩部影片中,主角都身穿牛仔褲,到處打架鬧事,抒發少年的苦悶。這樣的角色就如同馬克 ‧ 吐溫筆下的頑童,以及沙林傑的麥田守候人,身處少年時代,必須藉由滋事、流浪、反抗家庭來完成「通過儀式」,以進入青年期。當時,大家以為,透過牛仔褲這樣的服飾,可以辨別乖寶寶與不良少年,所以許多美國家長,便將砲口朝向李維‧史特勞斯公司。
學生運動
一九五○年代,牛仔褲代表少年內心的苦惱與憤怒,必須經由反抗來發洩。到了一九六○年代,牛仔褲的形象,卻延燒到了青年人身上,尤其是美國的大學生。一九六四年,一批大學生聚集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門口,為了舉辦「種族平等會議」而從事募款運動。可是這群學生卻遭到警察的逮捕,強行押上巡邏車上。一時之間,另外一群學生立刻將這部車子團團圍住,學生領袖薩比歐甚至登上車頂發表燕說,嚴厲抨擊美國政府。
後來,薩比歐串聯其他學生,掀起「自由言論運動」,抗議大學當局的行政獨裁、批判美國的人權問題,以及反越戰。一九六○年代中期以學生為中心的反體制抗爭,這些走出校園的年輕人,其共同的制服就是牛仔褲。由於大學生在反對運動中,爆發了史無前例的能量,使得牛仔褲獲得了一種圖騰位置,意謂回到奔放不拘的大自然——這無疑是一種潛意識中的懷舊心理作用。
除了學運之外,牛仔褲又得力於搖滾歌手的造勢。知名歌手如貓王、鮑布 ‧ 迪倫,將反體制思想填入歌詞,現場演出時,與歌迷打成一片。大家認可的服裝乃是,既輕鬆又奔放的牛仔褲。如此一來,李維牌牛仔褲不想大賣也難。
501 牛仔褲攻入蘇聯
自一九六○年代以來,牛仔褲的魅力,更穿越了美國邊界,擴散到世界各國。一九五○年代,美蘇陣營築起東西冷戰之牆,雙方水火不容;不過,來自美國的李維五○一牛仔褲,卻在蘇聯境內掀起熱潮,年輕人垂愛有加,價格也居高不下。牛仔褲的滲透力,比起美國中央情報局來說,一點也不遜色。
一九七○年代中期,李維 ‧ 史特勞斯的牛仔褲,已經擴散到每個階層,到了一九八○年代,以設計師品牌亮相的牛仔褲,更風靡了全世界,其中以卡文‧ 克萊 ( CK )最受矚目。CK標榜新剪裁、新式樣的牛仔褲,並且請到性感的布魯克 ‧ 雪德絲擔任代言模特兒。由於宣傳策略奏效,卡文 ‧ 克萊的牛仔褲每年的營業額,可比天文數字。
名牌設計師也來插花
而其他設計師的牛仔褲,也各具特色。例如,義大利設計師亞曼尼開發的直筒褲、AB褲、高腰褲,即獨樹一格;凡賽斯在褲面上,飾以蛇髮女妖的商標,則詭異有加。這兩位設計師的牛仔褲,早已是流行市場上的搶手貨;台灣的路邊攤上,經常可以見到幾可亂真的仿冒品充斥其間。另外,英國設計師薇薇安 ‧ 葳斯伍德所推出的洞洞牛仔褲,展現一九九○年代的新龐克風,乍看之下,不免令人莞爾。
綜觀牛仔褲的發展過程,從加州擴及至美國各地,最後延伸至全世界,儘管人類歷史多有變化,但牛仔褲就像浴火鳳凰一般,隨時能夠起死回生,緊扣時代的脈動。顯然,我們不得不歸功於李維 ‧ 史特勞斯與雅各 ‧ 戴維斯兩位猶太人的創意,啟動人類的服裝史上的美好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