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 l【書名】:不對稱陷阱~ 當別人的風險變成您的風險,如何解決隱藏在生活中不對等困境

2023/03/28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切膚之痛」你我知道嗎?你我還真的不知道痛呢!長期間被他人默默吃豆腐可能還不自知。或者,有一天等你我感覺到痛時,頓時驚訝一聲「事情出大條了!」。到時侯若被重重一捶時,大痛特痛!
#什麼是【Skin in The Game】呢?
Game是競賽,在競賽中有多人在爭奪相對利益或得到絕對報償以及弱勢上的損失傷害。Skin是皮膚,皮膚可是對冷熱及外來剌激源很敏感的,在這裡可以解釋為「接觸的介面」。那麼在競賽中接觸的那個介面,代表什麼意思呢?那可你來我往的直接地接觸到整個境界,有那種利損共存與共的緊密感。
根據Cambridge Dictionary的解釋,當用在商場合作時,通常是指直接參與某事或受其影響(to be directly involved in or affected by something)。曾經是外資分析師楊應超先生解釋「Skin in The Game」就像是「大家賺錢一起賺、賠錢也一起賠,把利益綁在一起,比較不會有人搗蛋扯後腿」。
有人說這句片語是被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炒紅的,對巴菲特而言,「Skin in The Game」 是指公司高階主管自掏腰包買下公司股票的情況,以要確保公司由利害與共的人來管理,代表著管理階層,掏錢買自家公司股票,願意忠誠於公司與公司榮辱與共。
本書出版商把「Skin in The Game」翻成「切膚之痛」算是畫龍點晴,神來一筆。
*****************************
書名:不對稱陷阱~
當別人的風險變成您的風險,如何解決隱藏在生活中不對等困境
英文名:Skin in The Game: Hidden Asymmertries in Daily Life
作者:納西姆. 尼可拉斯. 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註)
出版社:大塊文化  2018/11
*****************************

#對稱與不對稱

原來作者發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存在供需兩方產生了不對稱結果。雖然提出方案(服務)的的供給方,不管是否故意或過失要損及需求方,但在各種因素組合下,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覺地(隱藏性地)傷害了需求方,這就是陷阱。
所謂對稱,就是供需雙方的報酬與風險要對等,這就是公平原則,或者是當責問責原則。有沒有報酬與風險之間是不對等呢?作者在書中舉了很多不對稱陷阱的現象,往往大眾都不自知。更甚的是,往往產生的不對稱最終問題可能產出巨大災難式的後遺症。
又像小團體與大團體,兩團體人數呈現不對稱,也可能產生隱藏性風險。像書中有提到推動者只負責推動政策,卻不必因不對稱風險付出最後責任。有所謂關鍵少數「不讓步說」,頑固的少數掌握全局,由少數人制定規則是不對稱之母,像是意見領袖、宗教領袖、政治團體等等。

#如何會產生「不對稱陷阱」呢?

解釋完了「Skin in The Game~(切膚之痛)」後,為什麼作者在本書中一直提到「不對稱陷阱」呢?那到底「切膚之痛」又如何會產生「不對稱陷阱」呢?
為什麼作者會發覺「不對稱陷阱」很嚴重呢?因為他本身是理論與實務兼備專家,既然曾擔任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員非常多年,自己又在大學講授統計機率理論,深知大自然的實務上,統計分配上不必然常態,在極小的機率上反而因PEAK上的大風險的「厚尾現象」,所以他寫過「黑天鵝效應」這本有名的書。而在本書中特別闡述「隱藏」的風險往往位於「角落」裡,將脆弱性埋藏在罕見事件中。
生活中,充斥著各種不對稱陷阱了,例如購買中古車、簽定契約、學習過程、菁英主義下的政府重大施政或立法行為。

#騙子、傻瓜,或者兩者都是

作者在這本書中提出他帶有嘲諷式助犀利的批判,例如他說
*菁英們,把持世界的運轉,並將他們的品味加注在我們身上!
*普世主義為什麼剛好毀滅了它想幫助之人?
*明明在文明世代,但今天奴隸數量遠比羅馬時代還多呢?
*為什麼外科醫生看起來不應像外科醫生呢?
*為什麼性格有明顯缺陷的公職人員會比資歷上無可挑惕的官員更真實呢?
有些個人或企業生意人真的會利用不對稱陷阱,把風險隱藏起來移轉到消費者,這是騙子。但有些人打從心裡是全心全力的為國為民、但沒有實務經驗,又剛愎自用,不善與人溝通,製訂出往後可能很多年才可能浮現的隱瞞性風險,那是傻瓜。

#為什麼會產生「切膚之痛」呢?作者認為有以下三個原因:

1 慣用靜態模式思考,而非動態模式。世界沒有那麼簡單,所有交互關係是多線連結,牽一髮而動全局。
2 用單向度而非多向度思考。因為世界是動態調整,要多考慮很多可能性,會更周延。
3 用行動角度,但從不考慮互動。作者非常討論存理論專家,與其坐而言,更應該起而行,而且只有起而行的人才能坐而言。
以下就列舉幾個例子,可以呼應上述的三個原因,覺得蠻有道理的。

#「切膚之痛」下產生不對稱陷阱的例子

【例子一】 羅伯特魯賓,前美國財政部長,2008年金融海嘯前十年才從花旗銀行領超過1.2億美元的薪酬,但當金融海嘯衝擊這家銀行周轉失靈時,他卻把責任推的一乾二淨,因為他說那是黑天鵝事件,與他無關。怎會與他無關呢?
1 是否有「切膚之痛」?:金融海嘯與美國民眾之間存在「切膚之痛」這個關係。 但羅伯特魯賓與美國民眾之間並沒有切膚之痛之關係。
2「不對稱」存在哪裡?羅伯特魯賓做過財政部長,負責制定財政政策,與美國民眾的風險承擔並不對稱。
3是否產生「隱藏性風險」?有的,羅伯特魯賓等少數金融制度決策,己埋下日後金融海嘯的風險。
【例子二】 假如醫生要處理一位癌症病人手術,他有二種治療方案,第一種是雷射手術(精確的外科手術),第二種是放射治療(對病人及癌症都有害)。從統治資料來看,雷射手術五年結果會比放射治療差,但放射治療可能在日後較長時間產出第二顆腫瘤。由於計算病患存活率看的是五年標準,因此鼓勵醫生採取保守性的放射治療。為什麼呢?醫生採取了當下主流五年觀點之次佳解案,而且明確地將不確性風險移轉出去。
1 是否有「切膚之痛」?:癌症病人與醫生之間沒有存在「切膚之痛」關係。
2「不對稱」存在哪裡?醫生與癌症病人之間的資訊不對稱,風險承擔並不對稱。醫生依五年存活率標準來看,風險低,但病人的五年以上死方風險高。
3是否產生「隱藏性風險」?有的,五年以上日後較長時間產出第二顆腫瘤之死亡風險。
【例子三】 書中提到美國猶太人講求潔食戒律的人口只佔美國0.3%,但廠商為了講求包括管理、處置成本、辨別作業等等,幾乎將所有飲料設計成符合潔食戒律規格,因為絕大多數的人不會再意,隱藏了對大多數人的選擇風險。
1 是否有「切膚之痛」?:潔食戒律飲料與美國民眾之間存在「切膚之痛」關係。 少數猶太人與美國民眾之間並沒有切膚之痛之關係。
2「不對稱」存在哪裡?少數猶太人與美國民眾之間風險承擔並不對稱。
3是否產生「隱藏性風險」?有的,美國一般民眾的選擇權利在無形中被剝奪了。
【例子四】 COVID-19對人類產生了身體上的傷害,於是開始有產險公司推出防疫險,經過數理統計精算理賠損失率,也訂出保險費率。但問題是除了統計數值歷史資料有限外,也假設防疫政策參數不變下,所釐訂出的商品條件。但因為防疫標準變了,商品條件卻因承保一年期內僵固,風險已出現在「現在框架」之外,所有銷售防疫險的產險公司都面臨巨大的虧損,這就是一個典型「不對稱陷阱」的最新案例。
1 是否有「切膚之痛」?:銷售產險公司與被保險人之間存在「切膚之痛」關係。但少數防疫政策決策者與產險公司之間並沒有切膚之痛之關係。防疫政策與選票有闗係。
2「不對稱」存在哪裡?少數防疫政策決策者與多數產險公司間的風險承擔並不對稱。
3是否產生「隱藏性風險」?:商品設計時並無法預測防疫中對確診定義及就醫診斷定義的改變,這是隱藏性風險。只要定義改變,整個風險呈巨大的改變。

~個人想法~

本書書名意副標寫著:「當別人的風險變成您的風險,如何解決隱藏在生活中不對等困境」,個人覺得有點誇張。看完書後,並沒有明顯地感受到作者提出如何去解決上述問題?當然,不除排可能是我程度不足以去頓悟到隱喻。
我的觀點是,作者提到我們不必然百分之百規避「不對稱陷阱」,因為「不對稱陷阱」有風險極小到風險極大的譜帶。作者建議可以熱愛某些風險,因為有風險相對才能有報酬,但切記要控制最大風險承擔,他說「絕對不要拿成倍數增長、系統性和厚尾的風險,和非倍數增長、特殊性與薄尾的風險相互比較」(第345頁),意思是「千萬不用過度重押、槓桿使用、放大信用」。例如有哪些可能比較可能產生較大的「不對稱陷阱」呢?個人認為「結婚」、「選擇職業」、「買賣房子契約」、「重大危險的醫療手術」等等。
有些隱藏性風險是系統問題,例如國家政策、法規規範。但當今拜網路發達,資訊多元、言論自由下,爆料文化盛行,也具有相對輿論制衡力量,或者透過民主選舉制度制衡政府執政。我們常說菁英制度,成也菁英,敗也菁英,歷世代以來,菁英可以引導言論風象,但菁英也可能做出重大錯誤決策。
今天有幸讀了這本書後,好像開始對周遭事物是否存在著Skin in The Game現象,充滿興趣與好奇?很快地連想到是否會產生不對稱陷阱?似乎有助於多一層辨別能力。個人認為,如果有感受到隱藏性風險時,能避就避,不想避也就笑笑,不能規避時,因為自己沒有能力,就一直暗罵它;要不然,就接受它,因為我生活在這個島嶼。
註:
納西姆. 尼可拉斯. 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
曾是計量交易員二十一年。後致力於研究哲學、數學與機率實務問題。擁有華頓商學院企管碩士及巴黎大學博士。曾出者《隨機騙局》《黑天鵝效應》《反脆弱》等,發表過超過五十篇學術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本身在投資行為上,有理論基礎及多年的實務經驗。雖然讀過的財經書籍至少有二百本以上,但仍然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風險永遠是投資人首要考慮的因素。希望彼此有緣的人,在投資之路上能夠得到應有的報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