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2 大哉問31 -- 供養法與「捨」的關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金剛兄弟問:你寫過你練習大供養法,是依「捨」而得相應。

 

這供養法,與「捨」之間有什麼關連?

 

我:修持最重要的就是去「我執」,然後去「法執」。

 

供養法,正是去「我執」的修法之一。

 

透過「供養法」的儀軌與思維,一步步把「我執」給剝去。

 

我練習的供養方式,有很多種:

 

1. 實物供養:透過珍貴的、美好的、精緻的實物、你最喜歡的、你覺得最好的實物,來進行供養。

 

藉此練習,剝去自己對金錢物質的執著、轉化成對諸佛菩薩的精進與信心。

 

實物供養最重要的是「思維」,就是供養物一旦供養後,就不是屬於自己的,而是佛菩薩的。

 

供養後的實物怎麼處理?用佛菩薩的角度來思維,就對了。

 

轉予需要的、或更能善於運用的人。

 

而不是供養後,「還認為那是自己的」。

 

如果還有這樣的認知,那還有待加強。

 

修習供養的「功德」,還沒有真正的滋生。

 

2. 時間供養:耗費時間製作供品、美食、擔任義工、護持道場、修持儀軌..等等透過耗費自己的時間,進行有益眾生或讓自己趣向增上的行為。

 

藉此練習,對治自己懶惰、耗弱、負面的習慣,剝去對時間的執著,轉化成對解脫學習的精進與努力。

 

3. 迴向供養:將所有善行、修持,迴向有情眾生,無論:認識、不認識、喜歡、不喜歡,都普皆迴向。

 

透過迴向的供養,對治自利的吝心,擴展自己的:慈心、悲心、喜心、捨心(這都是要分開、個別練習的),剝去自己對福德、福報的執著,才容易練習三輪體空:無施者、無受者、無施受物。

 

由有向空,由空回有,空性是什麼,才容易碰觸,才容易瞭解。

 

4. 密供養:(略),請請教根本上師或真正實修的上師。

 

5. 其他:(略)

 

概略來說,供養表面看起來是「對治」,其實是練習「捨」。

 

由於實際練習了供養,真正捨去了:金錢物質、時間、期待,一次次削弱了自己的慾望與執著,這才容易禪定啊!

 

要知道,只有真正捨去了一切,才有機會顯露出「最真實的光芒」。

 

捨去的,不是減少損失,而是「脫塵」啊!

 

供養,一點都不簡單。

 

阿彌陀佛。

raw-image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佛陀金口宣說,戒殺放生要親身力行,放生是既可消除業障,又可長養慈悲心的殊勝法門。六度萬行以布施為首,布施有分為: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而放生最難能可貴的是具備三種布施功德。花錢買物贖命,是「財布施」;因為放生前,為生靈皈依,持咒迴向,是「法布施」;解除物命面臨死亡的掙扎、怨恨的痛苦和恐懼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所以無論是慈、悲、喜,最重要的就是捨。我們若能捨,眾生平等,做我們的本分事,沒有什麼我做了多少?沒有什麼好貢高自大的!都沒有,所以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天天都沒有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自然就遠離顛倒煩惱,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學的。 捨心無求 則無掛礙無煩惱 心無染方得清淨
Thumbnail
學佛修行者,想要成就佛道應當重視六種行持: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能夠以清淨的意樂心來修持薈供,能得到非常廣大的加持,所能產生的功德當然是不可思議的殊勝!歡迎登記超薦蓮位‧除障祿位‧護持薈供供品
Thumbnail
金剛乘四大教派公認:累積福德資糧最好的法門之一是修持薈供。可為現世親友、公司行號、閤家、個人登記「除障祿位」;為先亡祖先、冤親債主、無緣水兒、地基主等登記「超薦蓮位」;護持「薈供法會供品」供養三寶,響應愛心公益、素食推廣計畫,廣結善緣。
Thumbnail
觀音山每月護法雲集薈供除障法會,修持供養儀軌,與護法相應。經常修護法、供養護法者,與護法聖眾結下殊勝法緣,求願則更為靈感,尤其是祈求護法對財富積聚及遣除求財之障礙給予化解或幫助。在遇到種種危難或障礙時,可藉著修護法而快速得到幫助,使家庭圓滿,事業順利,吉祥順遂。
Thumbnail
佛法能夠廣為流傳數千年,除了靈感極具效驗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殊勝的金剛乘,有一個「祕密道究竟善巧方便」的法門。「祕密道究竟善巧方便」指的是什麼呢?即是指此密法極為容易、非常具義且具大加持力,不分貧富貴賤都可以做的方法。金剛乘最快速累積福報的方式,一般公認有二種:「作薈供」和「獻曼達」,這二者都是
Thumbnail
金剛乘行者,第一份供物是供養上師、三寶,最後一份供物要下施六道有情。供養是積聚資糧的法門,有些人要觀想供佛也想不出來,或是心裡沒有這樣的境界,那就是代表自己沒有這樣的福德。當我們真實地去作供養或是意幻的供養,如理如法去作,我們的貪執會越來越少,心性上也開始會有真實的超越!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不管是佛的形象、舍利、塔廟我們都應該要供養,也要勸導眾生一起來作供養,因為供佛福德無量無邊,所以一定要親手去做,就算時間不允許,也要用其它方式盡量參與,把握這樣的修福機會。」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佛陀金口宣說,戒殺放生要親身力行,放生是既可消除業障,又可長養慈悲心的殊勝法門。六度萬行以布施為首,布施有分為: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而放生最難能可貴的是具備三種布施功德。花錢買物贖命,是「財布施」;因為放生前,為生靈皈依,持咒迴向,是「法布施」;解除物命面臨死亡的掙扎、怨恨的痛苦和恐懼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所以無論是慈、悲、喜,最重要的就是捨。我們若能捨,眾生平等,做我們的本分事,沒有什麼我做了多少?沒有什麼好貢高自大的!都沒有,所以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天天都沒有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自然就遠離顛倒煩惱,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學的。 捨心無求 則無掛礙無煩惱 心無染方得清淨
Thumbnail
學佛修行者,想要成就佛道應當重視六種行持: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能夠以清淨的意樂心來修持薈供,能得到非常廣大的加持,所能產生的功德當然是不可思議的殊勝!歡迎登記超薦蓮位‧除障祿位‧護持薈供供品
Thumbnail
金剛乘四大教派公認:累積福德資糧最好的法門之一是修持薈供。可為現世親友、公司行號、閤家、個人登記「除障祿位」;為先亡祖先、冤親債主、無緣水兒、地基主等登記「超薦蓮位」;護持「薈供法會供品」供養三寶,響應愛心公益、素食推廣計畫,廣結善緣。
Thumbnail
觀音山每月護法雲集薈供除障法會,修持供養儀軌,與護法相應。經常修護法、供養護法者,與護法聖眾結下殊勝法緣,求願則更為靈感,尤其是祈求護法對財富積聚及遣除求財之障礙給予化解或幫助。在遇到種種危難或障礙時,可藉著修護法而快速得到幫助,使家庭圓滿,事業順利,吉祥順遂。
Thumbnail
佛法能夠廣為流傳數千年,除了靈感極具效驗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殊勝的金剛乘,有一個「祕密道究竟善巧方便」的法門。「祕密道究竟善巧方便」指的是什麼呢?即是指此密法極為容易、非常具義且具大加持力,不分貧富貴賤都可以做的方法。金剛乘最快速累積福報的方式,一般公認有二種:「作薈供」和「獻曼達」,這二者都是
Thumbnail
金剛乘行者,第一份供物是供養上師、三寶,最後一份供物要下施六道有情。供養是積聚資糧的法門,有些人要觀想供佛也想不出來,或是心裡沒有這樣的境界,那就是代表自己沒有這樣的福德。當我們真實地去作供養或是意幻的供養,如理如法去作,我們的貪執會越來越少,心性上也開始會有真實的超越!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不管是佛的形象、舍利、塔廟我們都應該要供養,也要勸導眾生一起來作供養,因為供佛福德無量無邊,所以一定要親手去做,就算時間不允許,也要用其它方式盡量參與,把握這樣的修福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