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不去想像,相較於護理工作的繁忙下,也許病人的微笑與鼓勵將是在實質的金錢所得後,另一種無形的獲得。
單位內偶會收到對某些護理人員的道謝信函,詳閱的話都會發現其實病患要求的東西並不多,可能只是一句日常的問候(像早安、吃飽沒有?記得要按時吃藥噢!),或者是一個突發狀況的細心處理(為病患更換不慎弄髒的衣褲、為病患找尋可為他們解決問題的對象),再者是對於例行性工作的多點用心(換藥時儘量不弄疼病患,固定的方式為病患活動而設想),這些對護理人員來說都只是舉手之勞的小事,但對於住院的患者而言,這樣的舉止卻是很不同,可能它代表的意義是病患本身覺得自己是被重視的!
常有一些不克前來照護的家屬,而病患只好被迫留在醫院,封閉的環境常讓人產生孤獨感和怕被拋棄的恐懼,未知的病情更是一種內心的焦慮,往往他們都是不顯於外表的不開心,一整天在病房內,不發一語,與鄰床病患無亙動,很值得的驕傲的是,在一大早上班,工作車推入病房即元氣滿滿地與他們打招呼,一次、二次,由不理會我們到後來會主動跨出腳步,也許只是一瞬間的心情轉折,但對於需要希望的他們而言,這一步的影響將無法想像。
常常回想,照護病患的過程中多的是有開心和不悅的感受,開心的是往往病患會因為我們的一個小舉動而感到窩心,真誠的幫助他們,使他們露出微笑,給予我們讚許,也許不見得會以文字方式來表現(例院長信箱或感謝信),但相信在他(她)道謝的當刻,已然是我們最大信心的來源。
不悅者,有些病患固執,無法溝通或是態度欠佳(病況影響心情,心情控制了行為,心情不佳,當然態度也不會好到哪裡去),不過雖然我們極力想去感同身受,但也不可能完全站在他的立場,何況針對於每個人的成長背景的不同,要完整去揣模出他的行為思想可謂是天方夜譚──
也許是這個因素,自殺者的人數大增,其實最親近的人都不見得能去觸碰到他的內心。雖然無法改變他,但我們能以善良的態度去對待他(老實說這時候心裡可能被他的某些行為弄得很氣,護士又不是神……不能有抱怨嗎?),腦海中閃過的念頭是:當做個好事吧!但,這不正是個需要「好心」才能做「好事」的行業嗎?
踏入臨床護理,可能在大醫院的綠故,常覺得工作忙碌、無法負荷,老是有種變成像柳丁的感覺(就是快被壓榨到連一滴汁都流不出來的乾扁狀態),不過即使如此,單位的大家還是保持著美麗的微笑在照護這些可能決定我們開心或不悅的病患們。來,不論是在醫院的我們,還是社會上的百家職業,最終只要有用“心”,對方就一定會感受到那份心意,只是護士似乎多了那麼一點更願意去為對方付出的“好心”,也正因為這點“好心”,所以世人才會對我們有“白衣天使”的美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