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傳的提款機-林維源(板橋接雲寺「普陀在是」匾)(本文曾刊登於聚傳媒樂風專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板橋接雲寺有一方「普陀在是」匾。

  獻匾人林維源大名鼎鼎,已經無需多做介紹,但這墾撫使者之頭銜倒是相當特別。

  這官職少見的原因是因為存在的時間不長,它是在臺灣建省後的1886年才出現的。話說臺灣建省後,設置督辦臺灣撫墾大臣,有些類似現在的原民會,主管原住民事務和其生活地域之開墾事項。如果當時有網路的話,點進去撫墾大臣的網頁,應該會看到這樣的slogan:
  「招撫生番、清除內患、墾殖番地、擴張疆域」

  歷來此職都由臺灣巡撫兼任,但巡撫總理一省事物,力有未逮,所以需要「幫」辦臺灣撫墾大臣來協助處理,在劉銘傳舉薦之下,當時臺灣首富林維源成了第一任幫辦臺灣撫墾大臣,辦公處在大嵙崁的臺灣撫墾總局。「撫墾使者」應該是該職的雅稱吧。「使者」兩字頗切中該職,確實這職位必須擔起族群之間的橋樑,說是使者完全沒有問題。

raw-image

  頭銜多多的林維源,在匾上只留了這個頭銜,或許也可證實他對此職的重視。

  是說,這官也不好當,清朝政府缺錢,林維源幹這途每年還得倒貼幾萬兩,不太確定都是他自己出,還是有找人贊助,總之也不可能都叫別人給,自己不放一點血吧。
  所以,李鴻章說他「公忠體國,海內所稀」、「好義樂輸,實非尋常所有」,維源公心底搞不好要大喊一聲:
  「要不是為了我林家的前途......我才不......」

  所以說,林維源真的是劉銘傳的提款機,這箇中滋味到底如何,只有當事人知道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樂風的民藝筆記的沙龍
32會員
154內容數
  說故事,找故事,是樂風最愛做的事。
2025/04/19
  彰化知縣朱山,專長搏版面,其故事放到現在,鐵定是拍片好題材,更不用說在當時有多轟動了。
Thumbnail
2025/04/19
  彰化知縣朱山,專長搏版面,其故事放到現在,鐵定是拍片好題材,更不用說在當時有多轟動了。
Thumbnail
2025/04/06
  民間應公廟都還有人定期祭拜,深入敵營,壯烈殉國的張玉寬烈士直接從官方文件中蒸發,幸好曾經還有鴕鳥「為伴」。
Thumbnail
2025/04/06
  民間應公廟都還有人定期祭拜,深入敵營,壯烈殉國的張玉寬烈士直接從官方文件中蒸發,幸好曾經還有鴕鳥「為伴」。
Thumbnail
2025/04/03
  鹿港東聖宮,主神伍府王爺,廟中有一方1971年之「神庥廣被」匾,題字者何志浩,頭銜是「陸軍中將、總統府參軍、詩文之友社社長」。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何志浩將軍大有來頭。
Thumbnail
2025/04/03
  鹿港東聖宮,主神伍府王爺,廟中有一方1971年之「神庥廣被」匾,題字者何志浩,頭銜是「陸軍中將、總統府參軍、詩文之友社社長」。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何志浩將軍大有來頭。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2023/12/05 林本源園邸→金山老街→獅頭山步道→石門茶山步道→芝蘭平台→飯店
Thumbnail
2023/12/05 林本源園邸→金山老街→獅頭山步道→石門茶山步道→芝蘭平台→飯店
Thumbnail
河童喜歡登山,常觀賞MIT台灣誌,劇中曾出現古道專家李瑞宗老師,並不清楚他本業植物學,卻涉獵台灣古蹟古道不同面向的人文歷史調查研究,尤其是他所著的《臺北植物園與清代欽差行台的新透視》一書,替「欽差行臺」驗明正身,值得一提。
Thumbnail
河童喜歡登山,常觀賞MIT台灣誌,劇中曾出現古道專家李瑞宗老師,並不清楚他本業植物學,卻涉獵台灣古蹟古道不同面向的人文歷史調查研究,尤其是他所著的《臺北植物園與清代欽差行台的新透視》一書,替「欽差行臺」驗明正身,值得一提。
Thumbnail
  清朝治臺不可缺少二林,缺兵就找霧峰林家,缺錢就找板橋林家,這不是......劉大人又上板橋林家喝喝茶啦......
Thumbnail
  清朝治臺不可缺少二林,缺兵就找霧峰林家,缺錢就找板橋林家,這不是......劉大人又上板橋林家喝喝茶啦......
Thumbnail
歲末大雪節氣過後的冬陽日,穿過1860年以來的台北河岸老城,摸沿淡水河岸,從艋舺大溪口出發,順著淡水河來到艋舺大溪口與大稻埕碼頭,騎著單車探訪河岸的風景,在萬千風帆的故事中,看見台北老城大河戀。
Thumbnail
歲末大雪節氣過後的冬陽日,穿過1860年以來的台北河岸老城,摸沿淡水河岸,從艋舺大溪口出發,順著淡水河來到艋舺大溪口與大稻埕碼頭,騎著單車探訪河岸的風景,在萬千風帆的故事中,看見台北老城大河戀。
Thumbnail
舺為臺北市發源地,於今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舊稱大溪口,匯聚成第一市街。清康熙四十八年(西元1709年)陳賴章墾號請墾大佳臘,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而漸成聚落,當時平埔族人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蕃薯等農產品與漢人交易,時稱蕃薯市,多元的信仰文化,反映了移民社會的艱辛
Thumbnail
舺為臺北市發源地,於今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舊稱大溪口,匯聚成第一市街。清康熙四十八年(西元1709年)陳賴章墾號請墾大佳臘,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而漸成聚落,當時平埔族人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蕃薯等農產品與漢人交易,時稱蕃薯市,多元的信仰文化,反映了移民社會的艱辛
Thumbnail
先前講到1836年瑯嶠土生仔與斯卡羅之間的戰爭,這個故事其實可以牽扯到一個來自枋寮平原的家族興衰史,這個家族的命運自始至終都與大屏東緊緊相連
Thumbnail
先前講到1836年瑯嶠土生仔與斯卡羅之間的戰爭,這個故事其實可以牽扯到一個來自枋寮平原的家族興衰史,這個家族的命運自始至終都與大屏東緊緊相連
Thumbnail
竹北六家舊名為「六張犁」,過去曾是平埔族竹塹社的農田,1752 年從中國廣東饒平渡海來臺的林衡山與林先坤父子由鹿港北上於此租地開墾,林氏聚落逐漸開枝散葉。林先坤承繼志業,整合宗族並累積資本,更在林爽文事件中平亂有功, 奠定林家在竹塹的重要地位。
Thumbnail
竹北六家舊名為「六張犁」,過去曾是平埔族竹塹社的農田,1752 年從中國廣東饒平渡海來臺的林衡山與林先坤父子由鹿港北上於此租地開墾,林氏聚落逐漸開枝散葉。林先坤承繼志業,整合宗族並累積資本,更在林爽文事件中平亂有功, 奠定林家在竹塹的重要地位。
Thumbnail
霧峰林家、鹿港辜家、基隆顏家,如果你平時對於臺灣歷史或當代新聞有所關注,一定會注意到人們常將城市與特定的家族或人名連結;遊覽各地老街時,也必定曾走進某個顯赫一時的人物故居。家族史就是地方史,回首過往地方發展的軌跡,家族勢力的運作確實是其中無法忽視的關鍵力量之一。
Thumbnail
霧峰林家、鹿港辜家、基隆顏家,如果你平時對於臺灣歷史或當代新聞有所關注,一定會注意到人們常將城市與特定的家族或人名連結;遊覽各地老街時,也必定曾走進某個顯赫一時的人物故居。家族史就是地方史,回首過往地方發展的軌跡,家族勢力的運作確實是其中無法忽視的關鍵力量之一。
Thumbnail
臺灣文化協會於1921年成立,一百年前蔣渭水提出《臨床講義—對名叫臺灣的患者的診斷》,病名是「智識營養不良」,他開出的處方簽:「正規教育最大量、補習教育最大量、進幼兒園,設圖書館、讀報社。」當時的知識分子與仕紳狂熱的推動文化啟蒙,將他們從世界文明吸收到養分遍灑各地,你想像中的曾曾祖父母當時的生活樣
Thumbnail
臺灣文化協會於1921年成立,一百年前蔣渭水提出《臨床講義—對名叫臺灣的患者的診斷》,病名是「智識營養不良」,他開出的處方簽:「正規教育最大量、補習教育最大量、進幼兒園,設圖書館、讀報社。」當時的知識分子與仕紳狂熱的推動文化啟蒙,將他們從世界文明吸收到養分遍灑各地,你想像中的曾曾祖父母當時的生活樣
Thumbnail
十八世紀的台灣,距今二百多年,正是先人跨過黑水溝,自唐山來台, 篳 路襤褸,勤奮戮力,以啟山林的大墾荒大移民時期, 其人情風貌,藉著宦游官員的詩句,後人得以一窺一二。張湄,字鷺洲,號南漪,浙江錢塘縣(今屬杭州市)人,清朝官員。在出任台灣監察御史時(1741年),著有《瀛壖ㄖㄨㄢ ˊ百詠》,乃其自廈
Thumbnail
十八世紀的台灣,距今二百多年,正是先人跨過黑水溝,自唐山來台, 篳 路襤褸,勤奮戮力,以啟山林的大墾荒大移民時期, 其人情風貌,藉著宦游官員的詩句,後人得以一窺一二。張湄,字鷺洲,號南漪,浙江錢塘縣(今屬杭州市)人,清朝官員。在出任台灣監察御史時(1741年),著有《瀛壖ㄖㄨㄢ ˊ百詠》,乃其自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