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妙妙廟(二十六)─臺灣大禹(本文曾刊登於愛傳媒樂風專欄)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漢人移民來到臺灣後,因為生存的需要,灌溉水利成為極為要緊之事,清朝臺灣有三大水利設施,分別是北部的郭錫瑠集資之瑠公圳、中部施世榜集資之八堡圳、南部曹謹集資之曹公圳,而其中規模最大者為灌溉彰化平原一萬九千多公頃的八堡圳。

  八堡圳因其灌溉區域為彰化縣十三堡中的八堡而得名,建圳功臣為施世榜(1671~1743),為清朝彰化地方之大墾戶。後來定居並鹿港買下大片魚塭,兼營魚蝦販賣。

  臺灣之河流多屬荒溪型,雨季時氾濫成災,乾季時又乾涸見底,可說是要水水不來,一來就成災。施世榜為解決此一問題,決定開設水圳,引濁水溪水灌溉農田。渠道完成後卻無法引水入渠,正一籌莫展之時,遇一名林姓老翁教導利用桂竹做成「倒筍」,尖端面向無水處,此物可引水入圳並保護圳體免受強大水力衝擊。眾人欲贈千金感謝,老翁辭謝不受,又問名字,老翁云:「但呼先生足矣。」

  歷時十年,八堡圳終於完工,眾人感念林先生之功,在八堡圳頭立廟紀念,是為林先生廟之由來,若以八堡圳完工年(1719)為立廟之年,距今已有291年。(亦有一說為老翁獻策後不知去向,眾人只發現一雙鞋放在樹兩旁,據此推測先生姓林。)

raw-image

  1897年,日人奪去施長齡(施世榜所創立之墾號)八堡圳之所有權,改為公有,以辜顯榮為圳長。目前廟中可見年代最早之文物為大正八年所立之「林先生廟」匾。

  臺中廳長加福豐次在大正八年主導了八堡圳的整修,此次也一併改建林先生廟,故有人說林先生廟屬於「總督府官建廟宇」,我不以為然,頂多只能說是臺中廳協助整建而已。

raw-image

  對於此次八堡圳整建的來龍去脈,加福豐次並立有碑文紀錄,可惜目前碑文不知去向,現所見之碑為後人重新樹立,並非原碑。

raw-image

  民國六十四年因廟宇頹傾,由省主席謝東閔指示重修(根據二水鄉公所網頁),民國六十六年彰化農田水利會撥款重修完成,留有「澤遍中州」匾一方及「林先生廟重修記」碑一塊。目前每逢中元節施世榜後人及當地居民均會到此祭拜,水利會也撥款補助施氏後人主持祭祀事宜。

raw-image

  目前廟中主祀「臺灣大禹」林先生,配祀開圳功臣施世榜(1719完成八堡一圳)以及黃仕卿(客家人,1721完成八堡二圳,維基百科指為1921年,存疑),另有土地公婆神像。

  清代的彰化縣志中,曾有:「十五莊圳,在大武郡堡,康熙六十年,莊民黃仕卿築......」等語,足可證明黃仕卿非1921年代的人,而十五莊圳就是現在的八堡二圳。(2020年8月24日補)

  古人認為開鑿圳道會觸怒河神,所以必須有祭儀,由此產生出來的祭儀就是「跑水祭」,招募勇士頭頂牲禮、綁紅巾、穿蓑衣下水,人在圳溝中起跑,引水閘門也同時開啟。幸運未滅頂者上岸後即可得到村民合出的賞金,當然也有犧牲生命者。

  由於這種祭儀實在太危險,已經有很多年沒有舉辦,最近幾年又恢復舉行,而且開放一般民眾參與,當然水的流量與流速是經過控制的。祭儀開始先在林先生廟擲茭,神明允筊後才能進行跑水的活動,現在已經成為二水鄉的特色活動。

raw-image


  上圖為廟旁所發現的陸軍營地標,推測也許此地因為水利重地,曾派兵把守。

附記

為救學生而死的淺井老師

  西元1940年,二水尋常小學校舉辦遠足會,師生至鼻仔頭八堡圳水們參觀時,一位學生不慎跌落圳中,女老師淺井初子奮勇入水救人,卻因不諳水性與學生雙雙滅頂,得年31歲,事後校方為淺井老師舉辦追思會,並在校園建立「淺井先生紀念碑」,臺灣總督小林躋造並頒發表彰狀。

  光復後此紀念碑被改刻成「毋忘在莒」,後於民國六十年間學校重修時遭到棄置。民國八十七年在地方人士協助下,「淺井先生紀念碑」被重新立起,原有碑文因為已遭挖除,改刻「師恩永垂」。

參考資料

1.臺灣人的臺灣史─八堡圳(施厝圳)

2.二水鄉公所網頁

3.清靜齋─二水鄉林先生廟

4.「2008台灣跑水祭」14日起在彰化二水登場 (2008/11/10)

5.來去彰化/溜鳥俠治水患 保彰化人平安

6.田中鎮林媽廟流傳林先生是水神「林媽娘娘」顯靈化身

7.陳文卿

1999 ;拾憶集─懷念老二水:27-30、69-70,彰化縣田中鎮:賴許柔文教基金會。

8.傅朝卿、張彩娟、陳信安、陳佩琪

2005 ;彰化縣重大意義歷史建築調查研究:3-420~3-423,彰化縣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

相關文章

1.很特別的淡水街水源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樂風的民藝筆記的沙龍
33會員
184內容數
  說故事,找故事,是樂風最愛做的事。
2025/01/09
  罕見神明何其多,張順天帥你聽過嗎?
Thumbnail
2025/01/09
  罕見神明何其多,張順天帥你聽過嗎?
Thumbnail
2025/01/05
  在鹿港鎮北端,靠近線西之處,有一廟名鄧安宮,廟中主神非常特別,尊號鄧府天神,神明敬稱為「天神」者還真不多見,目前除此廟外,僅知鹿港與和美尚有稱「南斗天神」者,我想這可能是大陸原鄉某個地方,對神明的慣稱吧。
Thumbnail
2025/01/05
  在鹿港鎮北端,靠近線西之處,有一廟名鄧安宮,廟中主神非常特別,尊號鄧府天神,神明敬稱為「天神」者還真不多見,目前除此廟外,僅知鹿港與和美尚有稱「南斗天神」者,我想這可能是大陸原鄉某個地方,對神明的慣稱吧。
Thumbnail
2025/01/03
  一提到彰化埔鹽鄉,大家便想到幾年前爆紅的順澤宮冠軍帽。不過,在順澤宮成為全國知名宮廟前,該鄉最轟動的應該是小龍村。   小龍村在全埔鹽之中,面積最小,人口也最少,知名度究竟從何而來?而村神馬府大使公,又是什麼來歷?
Thumbnail
2025/01/03
  一提到彰化埔鹽鄉,大家便想到幾年前爆紅的順澤宮冠軍帽。不過,在順澤宮成為全國知名宮廟前,該鄉最轟動的應該是小龍村。   小龍村在全埔鹽之中,面積最小,人口也最少,知名度究竟從何而來?而村神馬府大使公,又是什麼來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明末年間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逼的崇禎皇帝上吊自殺。隨後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逐退李自成。但北京自此不再屬於漢族當王,而是滿清韃子當皇帝。 清軍開始南下,在楊州屠城七日,消息讓整個廣東人感到顫抖。而天也跟著變了,春天山上凍雪不融,導致無法春耕。失去夏季收穫機會;清明之後勉強插秧,到了大暑,卻有多個颱風來襲
Thumbnail
明末年間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逼的崇禎皇帝上吊自殺。隨後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逐退李自成。但北京自此不再屬於漢族當王,而是滿清韃子當皇帝。 清軍開始南下,在楊州屠城七日,消息讓整個廣東人感到顫抖。而天也跟著變了,春天山上凍雪不融,導致無法春耕。失去夏季收穫機會;清明之後勉強插秧,到了大暑,卻有多個颱風來襲
Thumbnail
  清朝治臺不可缺少二林,缺兵就找霧峰林家,缺錢就找板橋林家,這不是......劉大人又上板橋林家喝喝茶啦......
Thumbnail
  清朝治臺不可缺少二林,缺兵就找霧峰林家,缺錢就找板橋林家,這不是......劉大人又上板橋林家喝喝茶啦......
Thumbnail
捷運列車帶來了世界各地的旅人,從捷運劍潭站為士林起始站,遍訪台灣小吃美食,進擊台北最有玩味的川流市集,士林的眾生相成了台北最豐盛的饗宴。
Thumbnail
捷運列車帶來了世界各地的旅人,從捷運劍潭站為士林起始站,遍訪台灣小吃美食,進擊台北最有玩味的川流市集,士林的眾生相成了台北最豐盛的饗宴。
Thumbnail
當時的「戴天樞」墾號所開墾的荒埔涵蓋範圍約東至東山里至芝山里之山區,西至基河路一帶,南至番仔溝,北至磺溪。以上所述之開墾事蹟,就立在士林神農宮一座乾隆52年﹝西元1792年﹞的碑石上,而這是目前漢人開墾大台北留下的最早碑文彌足珍貴。
Thumbnail
當時的「戴天樞」墾號所開墾的荒埔涵蓋範圍約東至東山里至芝山里之山區,西至基河路一帶,南至番仔溝,北至磺溪。以上所述之開墾事蹟,就立在士林神農宮一座乾隆52年﹝西元1792年﹞的碑石上,而這是目前漢人開墾大台北留下的最早碑文彌足珍貴。
Thumbnail
  清代郭錫瑠開瑠公圳,至景美溪時,為將圳道水流引至對岸,設計了「木梘ㄐㄧㄢˋ橋」,類似現在水管橋的意思,新店方向為「梘頭」,景美方向為「梘尾」。   「梘」字的台語發音類似「景」的台語發音,所以後來被寫成景尾,復被雅化成「景美」。   此渠部分為木柵路一段的前身。
Thumbnail
  清代郭錫瑠開瑠公圳,至景美溪時,為將圳道水流引至對岸,設計了「木梘ㄐㄧㄢˋ橋」,類似現在水管橋的意思,新店方向為「梘頭」,景美方向為「梘尾」。   「梘」字的台語發音類似「景」的台語發音,所以後來被寫成景尾,復被雅化成「景美」。   此渠部分為木柵路一段的前身。
Thumbnail
竹北六家舊名為「六張犁」,過去曾是平埔族竹塹社的農田,1752 年從中國廣東饒平渡海來臺的林衡山與林先坤父子由鹿港北上於此租地開墾,林氏聚落逐漸開枝散葉。林先坤承繼志業,整合宗族並累積資本,更在林爽文事件中平亂有功, 奠定林家在竹塹的重要地位。
Thumbnail
竹北六家舊名為「六張犁」,過去曾是平埔族竹塹社的農田,1752 年從中國廣東饒平渡海來臺的林衡山與林先坤父子由鹿港北上於此租地開墾,林氏聚落逐漸開枝散葉。林先坤承繼志業,整合宗族並累積資本,更在林爽文事件中平亂有功, 奠定林家在竹塹的重要地位。
Thumbnail
霧峰林家、鹿港辜家、基隆顏家,如果你平時對於臺灣歷史或當代新聞有所關注,一定會注意到人們常將城市與特定的家族或人名連結;遊覽各地老街時,也必定曾走進某個顯赫一時的人物故居。家族史就是地方史,回首過往地方發展的軌跡,家族勢力的運作確實是其中無法忽視的關鍵力量之一。
Thumbnail
霧峰林家、鹿港辜家、基隆顏家,如果你平時對於臺灣歷史或當代新聞有所關注,一定會注意到人們常將城市與特定的家族或人名連結;遊覽各地老街時,也必定曾走進某個顯赫一時的人物故居。家族史就是地方史,回首過往地方發展的軌跡,家族勢力的運作確實是其中無法忽視的關鍵力量之一。
Thumbnail
當人對土地的依賴變得更加多元複雜,水圳的定位也因此變得模糊。身為臺灣人,我們有義務去思考自己與大圳的關係。
Thumbnail
當人對土地的依賴變得更加多元複雜,水圳的定位也因此變得模糊。身為臺灣人,我們有義務去思考自己與大圳的關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