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部落劇會所團長─嘎造の神話宇宙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來自劇場的部落憤青──嘎造‧伊漾(Kacaw.Iyang)

「自己的部落,必須自己救」這是嘎造一直以來都明白的事情。原住民部落經歷多個族群的統治、壓迫與汙名化,從荷蘭、清朝與日治時期,直至現今以漢人社會為主的台灣。近代的原住民從不是社會的主體,反倒是被剝奪身分的客體,如今原住民文化的流失是許多部落正面臨的問題。這不僅是國家與社會的責任,也是漢人與原住民兩者意識形態抗爭下的結果,更是傳統故事消逝的悲歌。

一位來自劇場的部落憤青,用著自己的方式,在劇場裡一遍又一遍的述說著「部落的神話」,就像頭目坐在聚會所,述說故事給部落的孩子們聽。「說故事」是傳承文化的開始,嘎造用著自己的方式,述說著神話,述說著部落的歷史。

raw-image


嘎造·伊漾,英文名Kacaw.Iyang ,是個一旦出國之後就沒有人會念對的名字。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表演組。現職崇右影藝科技大學-演藝事業系老師、部落劇會所團長、以及渴望回到舞台上的一名演員。

筆者與嘎造都是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的學生。嘎造在大學時期就是風雲人物,更在大三時期就登上國家戲劇院的舞台,成為當時學校的傳奇人物。以表演為志向的嘎造,在畢業後考取研究所,以「神話」為研究計畫,也在畢業時,與劇場創作巨獸─陳彥斌一同創作《Alikakay巨人說》,並在同年入圍「台新藝術獎」。


表演者的嘎造

說了這麼多,讓我們回到嘎造身上。雖然是以導演的身分受訪,嘎造還是靦腆的向各大導演喊話,希望有演出機會找上自己。觀眾大多是從各大劇團的演出上認識嘎造的,不論是台南人劇團的《天書》、《美女與野獸》、《夜鶯之戀》,或者瘋戲樂工作室X台南人劇團 《木蘭少女》,以及O劇團巧虎奇幻音樂世界《MUSICALIA》幕後配唱都可以看到嘎造的蹤跡。


因疫情影響,各大劇劇團紛紛在網路上,線上播映過往的演出影片,還造成了7/23(五)~7/25(日) 的周末變成「嘎造週」的有趣事蹟。身為演員的嘎造在台南人的官網上演出《美女與野獸》與《木蘭少女》,以及身為導演的嘎造在魚池戲劇節的官網上,播放自己執導的《把那個該死的太陽給我弄下來》的奇景,他本人還戲稱自己達成一人在同時段的多演出成就。(訪問時間是2021年7月底)


部落劇會所的頭目

「在27歲時應該要有甚麼成就,所以就創立的部落劇會所」,嘎造把自己類比成27俱樂部的成員,於是「部落劇會所」就這麼誕生了。

取名「劇會所」是因為原住民的部落中,往往會有一棟討論事情的地方─聚會所,在裏頭老人家會與年輕人討論部落的大小事,是傳承故事的場合,嘎造將其核心挪用至劇團名稱,將聚會所的「聚」改成劇場的「劇」,並在前面加上「部落」兩字,表示自己原住民的身分,述說著部落的故事,部落劇會所就這麼誕生了。

只要是有關傳承的事都是部落劇會所想傳達的事

不只是原住民的故事,嘎造在第二部執導作品《師子教練》講述了舞獅的故事,只要跟傳承有關都是部落劇會所想傳達的事。嘎造還有點害羞地說「這樣偷偷改劇團的核心理念應該沒關係吧」。

raw-image

以「神話」為創作核心,是為了向部落喊話

嘎造的創作多以「神話」為核心展開創作,像是《Alikakay巨人說》以阿美族與撒奇萊雅族的「巨人傳說」為題,神話寫到有一個會變化成各種樣子的巨人,以吃部落裡的小孩聞名。嘎造用另一視角詮釋傳說故事,思考「會變身的食人巨人」放置現代會變成什麼樣的角色?因此”入侵部落的漢人觀光客”、”阿諛奉承的議員”,甚至是”要求寫一首不是部落風情的部落歌的舅舅”都成了巨人,要來吃掉部落的小孩。透過神話講述文化遺失的過程,不經令人驚訝,神話的寓意原來這麼深遠。

嘎造說以神話為題是為了與部落喊話,他表示部落的「老人家」是部落的決策階級,很多時候部落就是一個小型社會,你想要改變並不是這麼容易,尤其老人家不肯時,你也無可奈何。嘎造很常在聚會所與老人家起爭執,想要改變部落現況,卻找不到語彙與老人家溝通,所以才想以「神話」這個部落都懂的故事,來向部落喊話,希望喚起部落的文化意識。


劇場裡頭「人」的重要性

再談到嘎造的創作,「演員」是很重要的元素,應該說,嘎造的創作裡頭,往往體現出「人性」。從《Alikakay巨人說》到《把那個該死的太陽給我弄下來》(以下簡稱《太陽》),嘎造的作品幾乎都以黑盒子為主,沒有多餘的舞台裝飾,黑膠地板搭配麥克風與麥克風架,給人一種回歸「本質」的感受。大多時候觀眾更能把注意力放在演員身上,跟著演員的一舉一動屏氣凝神。

嘎造聽到完開心的說到「太好了,你看出我想表達的事情了」,「在創作過程中我很在意演員,對我來說演員是創作了核心。很常為了要更了解演員,排練時一直在聊天,讓排戲進度看似緩慢,甚至在導《太陽》時還被主任關心過進度(笑)。不過這是必須的,因為必須知道演員的狀態,才能知道演員與神話(核心)的關係,要回歸到本體身上,才是真實的」

學生很常跟嘎造表示「老師,在你旁邊感覺很舒服」,嘎造邊說還有點不好意思,他表示這個舒服是指相處很自在的意思。對他來說這是一個鼓勵,證明自己沒有做錯,正在引導學生了解自我,「當演員本來就是要了解自己,所以我花了很久的時間找到這些東西。挖掘之後才發現原來神話故事,都長在演員的身上」,這也是嘎造的戲為什麼都這麼有「人性」的原因之一。


每個人心中的神話

在執導《太陽》時,因為是學校的製作,所以都是學生演員。《太陽》講述的父子之間的關係,剛好有一位男同學,外觀上是一名很外顯的同志,因為性向的關係私底下與父親的相處有些緊張,剛好與劇中父子之間的矛盾有著不謀而合的聯繫(這也是從演員身上挖掘到的核心),在創作過程嘎造也會關心同學的父親是否會來看戲,其中也不斷給予鼓勵與安慰。另外一名演員在現實生活中沒有父親,剛好在劇中也是扮演失去父親的角色相符,這都讓這這齣戲多了更多「人性」,在虛實之間的拿捏是嘎造很在意的。

《把那個該死的太陽給我弄下來》劇照

《把那個該死的太陽給我弄下來》劇照

嘎造很常透過"對談"修改劇本,往往是他先寫出一個版本,再拿給演員討論彼此會怎麼樣"說話",一來一回之間台詞就會越來越有人性,不只是更貼合核心,也貼合每個演員心中的神話。


未來的規劃

嘎造也在嘗試用更多面向討論原住民的文化,目前計畫在2021年10月,找原住民藝術家─卓家安lhot 在部落劇會所發表作品,希望將劇團打造成一個原住民創作者能發聲的平台。

自己在撰寫碩士論文時,也列了一個「神話年表」,上面列舉了各式部落的神話故事,例如;阿美族的「起源傳說」(父親的犧牲/對後代的展望)、阿美族的「月洞祈雨」(女性的角度談論母系社會議題)、阿美族的「女人國」(傳統信仰與現代信仰的衝擊),若是其他族群的;排灣族的「巴里的紅眼睛」(社會霸凌)、魯凱族的「巴冷公主」(異族通婚議題)…,族繁不及備載。

《Alikakay巨人說》劇照

《Alikakay巨人說》劇照

「還有很多想說的故事,畢竟自己的部落,必須自己救」嘎造笑中帶點嚴肅的說著,嘎造清楚的知道,必須先從內部做起才能改變部落,他也很有使命感的在這條路上努力著。致力用劇場的空間述說「傳承」一字的重要,希望能從各個面向探討生而為原住民應有的價值觀。透過「神話來進行創作,找到劇場與部落對話的空間。「覺得自己像隻鯨魚,溫和地在大海裡行動,沒有任何人能阻擋牠,鯨落之後能養育及改變下一代。」嘎造溫柔的說著。部落的故事還沒結束嘎造的神話也會繼續的說給孩子們聽 。

————————

  • 本集的Podcast:【#4│嘎造の神話宇宙觀
  • 在方格子追蹤歐摩或訂閱「劇場導演擋根菸」專題,可隨時獲得最新的消息。
  • 成為垃圾山的居民是你最ㄅㄧㄤˋ的選擇!

————————

聯絡資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歐摩的沙龍
19會員
39內容數
這個專題請搭配「歐摩的垃圾山」這個 Podcast一起服用。 每一集都會針對社會觀察、哲學思想、藝文活動、文化以及隨筆心得,拋出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訂閱專題可以支持我持續創作更有價值的內容,也可以閱讀每一集的精鍊內容。 更希望能與我互動討論,把這些議題融入生活,讓生活看見更多可能。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最終,文創劇場的拆除,三位泰雅族人的離去,被留在空蕩舞台上的,是漢人研究生,以及觀眾席滿場的觀眾。象徵泰雅祖靈的蛇出現,導致漢人的「泰雅精神」田野紀錄毀損。
這彷彿是編劇在最後一刻給出的反轉一擊。
Thumbnail
最終,文創劇場的拆除,三位泰雅族人的離去,被留在空蕩舞台上的,是漢人研究生,以及觀眾席滿場的觀眾。象徵泰雅祖靈的蛇出現,導致漢人的「泰雅精神」田野紀錄毀損。
這彷彿是編劇在最後一刻給出的反轉一擊。
Thumbnail
來自劇場的部落憤青──嘎造‧伊漾(Kacaw.Iyang) 「自己的部落,必須自己救」這是嘎造一直以來都明白的事情。原住民部落經歷多個族群的統治、壓迫與汙名化,從荷蘭、清朝與日治時期,直至現今以漢人社會為主的台灣。近代的原住民從不是社會的主體,反倒是被剝奪身分的客體。
Thumbnail
來自劇場的部落憤青──嘎造‧伊漾(Kacaw.Iyang) 「自己的部落,必須自己救」這是嘎造一直以來都明白的事情。原住民部落經歷多個族群的統治、壓迫與汙名化,從荷蘭、清朝與日治時期,直至現今以漢人社會為主的台灣。近代的原住民從不是社會的主體,反倒是被剝奪身分的客體。
Thumbnail
最近還正在上映的原鄉/家庭主題的電影《哈勇家》(GAGA)獲得了金馬的多項大獎,導演陳潔瑤(泰雅語:Laha Mebow)獲得最佳導演獎,飾演雅夢阿嬤的林詹珍妹(泰雅語:Kagaw Piling)更以素人之姿一舉獲得最佳女配角獎,飾演以諾的張祖鈞也是第一次演戲就獲得提名最
Thumbnail
最近還正在上映的原鄉/家庭主題的電影《哈勇家》(GAGA)獲得了金馬的多項大獎,導演陳潔瑤(泰雅語:Laha Mebow)獲得最佳導演獎,飾演雅夢阿嬤的林詹珍妹(泰雅語:Kagaw Piling)更以素人之姿一舉獲得最佳女配角獎,飾演以諾的張祖鈞也是第一次演戲就獲得提名最
Thumbnail
《哈勇家》不只是一般想娛樂你的爛片,還成為了今年金馬獎的大黑馬。它與另一部金馬大贏家《一家子兒咕咕叫》一樣是圍繞在台灣庶民的生活與經驗,不同的是將故事聚焦在一個鮮少有人會想試圖了解並碰觸,位於高山上的泰雅族部落。
Thumbnail
《哈勇家》不只是一般想娛樂你的爛片,還成為了今年金馬獎的大黑馬。它與另一部金馬大贏家《一家子兒咕咕叫》一樣是圍繞在台灣庶民的生活與經驗,不同的是將故事聚焦在一個鮮少有人會想試圖了解並碰觸,位於高山上的泰雅族部落。
Thumbnail
獲得2022金馬獎六項提名的電影《哈勇家》,是以生活在高山泰雅族,三代同堂哈勇一家人的故事。剛從紐西蘭打工回家的阿莉,就遇上家中土地所有權不公的問題,父親巴尚決定參選鄉長討回公道,動員全家人,但大筆的選戰開銷卻讓家庭關係越發緊繃,甚至無法團結,而到選舉過了結果出來後,一家人的感情又該何去何從?
Thumbnail
獲得2022金馬獎六項提名的電影《哈勇家》,是以生活在高山泰雅族,三代同堂哈勇一家人的故事。剛從紐西蘭打工回家的阿莉,就遇上家中土地所有權不公的問題,父親巴尚決定參選鄉長討回公道,動員全家人,但大筆的選戰開銷卻讓家庭關係越發緊繃,甚至無法團結,而到選舉過了結果出來後,一家人的感情又該何去何從?
Thumbnail
台灣神話故事結合原住民文化-阿美族、環境議題勾勒出的故事,藉由長腿叔叔愛情故事分享,此劇今年金鐘57入圍的戲劇、也有入圍韓國首爾電視劇人氣演員獎之一,值得細細品嚐
Thumbnail
台灣神話故事結合原住民文化-阿美族、環境議題勾勒出的故事,藉由長腿叔叔愛情故事分享,此劇今年金鐘57入圍的戲劇、也有入圍韓國首爾電視劇人氣演員獎之一,值得細細品嚐
Thumbnail
一、原住民意識覺醒 二、文化侵略的深刻思考 《最後的獵人》全書共收錄短篇小說8篇,田雅各的創作意圖十分明顯,他反映了平地漢人文化入侵山地,造成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侵略的種種衝突,以及衍生的諸多問題,在在顯示著者身為原住民的文化思考之深刻。 三、落實尊重少數族群 四、洋溢山林韻味
Thumbnail
一、原住民意識覺醒 二、文化侵略的深刻思考 《最後的獵人》全書共收錄短篇小說8篇,田雅各的創作意圖十分明顯,他反映了平地漢人文化入侵山地,造成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侵略的種種衝突,以及衍生的諸多問題,在在顯示著者身為原住民的文化思考之深刻。 三、落實尊重少數族群 四、洋溢山林韻味
Thumbnail
神靈般的動物、淚水化成的巨石河、圈囿朽屍的死亡谷......仔細考證諮詢加上豐沛的想像,塵埋三千年的台灣新石器時代奇幻世界,破土而出。
Thumbnail
神靈般的動物、淚水化成的巨石河、圈囿朽屍的死亡谷......仔細考證諮詢加上豐沛的想像,塵埋三千年的台灣新石器時代奇幻世界,破土而出。
Thumbnail
《風暴之子》出版至今已經一年,作為一名曾希望創作「自己的奇幻」的人來說,我很高興看到越來越多的創作者開始寫出「台灣的奇幻」;作為一名投入奇幻研究的人來說,我想這本作品為本土奇幻創作的下一個十年,開啟了美好而光明的前景。
Thumbnail
《風暴之子》出版至今已經一年,作為一名曾希望創作「自己的奇幻」的人來說,我很高興看到越來越多的創作者開始寫出「台灣的奇幻」;作為一名投入奇幻研究的人來說,我想這本作品為本土奇幻創作的下一個十年,開啟了美好而光明的前景。
Thumbnail
這些角色和另外一種以“回歸”為主題的人物故事不同,後者通常的劇情邏輯是:發現某種對象(故鄉、職業、配偶、原生家庭乃至整個現實世界)的美好,達成對它的接納,從而放棄原本蠢蠢欲動的打算,決定回歸、留守、諒解或安然處之。但“在門前止步的出走者”卻不同。
Thumbnail
這些角色和另外一種以“回歸”為主題的人物故事不同,後者通常的劇情邏輯是:發現某種對象(故鄉、職業、配偶、原生家庭乃至整個現實世界)的美好,達成對它的接納,從而放棄原本蠢蠢欲動的打算,決定回歸、留守、諒解或安然處之。但“在門前止步的出走者”卻不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