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文化失落的困境|重讀田雅各《最後的獵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一、原住民意識覺醒
近年,台灣正值社會轉型,傳統文化因不斷受到挑戰、衝擊而日益崩壞,尤其本就居於弱勢的原住民,由於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其文化更面臨破敗、失落的危急困境,有識者憂心忡忡。在漢人對原住民文化長期漠視的情況下,原住民如果自己再不努力挽救自己的文化,原住民很可能會像19世紀的平埔族一樣,消失在台灣的歷史舞臺。
百餘年來,台灣原住民在清朝末年、日本殖民時代及國民政府這三個不同政權統治下,其文化一次又一次遭受嚴重破壞。日據時期,日人雖在原住民文化調查方面投注諸多心力,留下不少頗具價值的歷史文獻,但一般而言,不論政府或民間,都還是視原住民為次等民族。直到政府遷台,對原住民文化仍然普遍忽視,是以漢人與原住民之間的隔閡、誤解、偏見,也就日漸加深,不易彼此尊重與真心接納。
解嚴以後,由於民主化的大幅進展,台灣原住民意識隨之覺醒,不斷要求重振民族自信心與恢復其尊嚴,政府在組織架構及原住民福利措施方面也已有所回應。而在台灣文學方面,原住民文學園地一直荒蕪著,其間或有漢人以原住民為題材寫出的作品,但畢竟未能真正深入原住民文化的底層。不過,邁入民國70年代,台灣文學陸續出現真正屬於原住民的作品了,如莫那能、施努來(夏曼.藍波安)等人的詩,波爾尼特的散文、田雅各的小說、周宗經的神話集、瓦歷斯.尤幹的報導文學、孫大川的文化評論......等,我們看到原住民作家正努力藉著文字,使不同血統、文化的社會彼此認識,以便達到相處融洽的境地,確是非常可喜的文化現象。其中布農族田雅各小說集《最後的獵人》(台中:晨星,1987年9月初版),在原住民文化的呈現及思考上,尤具價值,值得研究者深加重視。
二、文化侵略的深刻思考
《最後的獵人》全書共收錄短篇小說8篇,田雅各的創作意圖十分明顯,他反映了平地漢人文化入侵山地,造成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侵略的種種衝突,以及衍生的諸多問題,在在顯示著者身為原住民的文化思考之深刻。
比如〈拓拔斯.搭瑪匹瑪〉提到,政府公然伐木,原住民則只為了找堅硬且花紋美的櫻木做張好床,卻淪為「盜林」的罪犯;政府在山地保留區實施禁獵,認為獵人濫殺,破壞自然,但以做一個獵人為榮的原住民,其認知恰好相反,認為停止打獵違反自然,獵人不過是平衡動物在森林的生存罷了。更諷刺的是,〈最後的獵人〉中的比雅日為免坐牢,忍痛把好不容易繳付的山羌交給警察,自己只留下死在陷阱裡、肚子長了蛆的狐狸,而且被警告「不要再叫獵人」,那深沈的文化失落感,怎不令人同情!
〈馬難明白了〉裡面,就讀平地小學三年級的馬難,因為吳鳳被山地人誤殺的課文故事,自尊心深受傷害,事實上這是漢人站在「大漢沙文主義」的立場,虛假地塑造了吳鳳的仁者形象,全然扭曲原住民的真實面貌,這樣的神話故事,只會帶給族群間不必要的困擾與仇恨。
〈夕陽蟬〉中,自電腦公司退休的金谷有了落葉歸根的想法,不料回到闊別數十年的山地,竟然發現自己的家園已變成遊客眼裡的古蹟,這顯示觀光文化對原住民固有文化的摧殘,甚至威脅到整個種族的生存空間。結果金谷的返鄉終被懷疑為不敢面對現實社會,是遭受憂患而逃回山上的浪子,怎不可悲!
即使山地文化在衝突中不斷受傷、退讓,可是原住民一方面擋不住時代潮流,一方面又不能自覺、反省。著者指出,山地的年輕人到城市拚命賺錢,拚命買奇怪的東西擺在家裡,卻一直無法感到滿足;有些山地姑娘到城市之後,想盡辦法擦掉本來的膚色,甚至講起閩南語,在眾人面前不承認自己的種族(殊不知她們流的血無法改變);認為山上的生活沒有一絲尊嚴,完全得不到喜樂,即使在城市裡卑微地生存下去,她們也不打算回到山上。
畢業於高雄醫學院,自願到蘭嶼為原住民服務的田雅各醫生,面對文化的失落,以及族人懷疑的目光,他的心情毋寧是壓抑而沈痛的吧!
三、落實尊重少數族群
隨著文化的一再失落,原住民也備受誤解、歧視、欺負,著者每以平靜的口氣道出,卻灼痛我們的良知。
〈馬難明白了〉的史正,被取笑為黑人牙膏,贏了紙牌,卻硬被對方搶回去;〈拓拔斯.搭瑪匹瑪〉到工廠做事的山地姑娘,有時加班沒有加錢,還常被調戲,連醫生也對沒錢的他們粗心治療;〈最後的獵人〉中,老闆因缺錢要辭掉一個人,偏偏選上強壯、勤快的比雅日;〈懺悔之死〉的老農利巴,備受都市奸商的欺騙、剝削,落得憤而傷人,暴斃以終;〈撒利頓的女兒〉裡,原本山地人擁有的土地,因為借貸背負利息,到最後淪為台灣人所有,自己則成了失去土地的傭工。難怪原住民要不斷向政府抱怨,保留地政策根本保不住他們所站的泥土。
平地人往往存有刻板印象,以為原住民迷信、無知,愛喝酒又容易鬧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是被稱作「番仔」的野蠻人,實則原住民誠如《最後的獵人》書中所寫,平地社會的原住民有醫生、公務員、電腦公司上班族、大學生......,社經地位不見得低於漢人,原住民與漢人只是外表有所不同,跟智慧、道德則沒有關聯,皮膚黑一些並不代表就是野蠻。在原住民眼中,愛吃狗肉的平地人才野蠻、噁心,而功利、奸詐、不懂得尊重大自然的平地人,更是令人厭惡!
田雅各透過小說人物,指陳這種種莫名其妙的對待,但他沒有憤怒,始終抱著悲憫、寬容的心情,希望平地人尊重原住民,而原住民也不要迷失自我。〈馬難明白了〉的父親語重心長地告訴兒子:「人本來就沒有所謂殘忍的種族,或是天生善良的種族,不要因為身為布農而感到羞恥,就想拋棄自己的祖先,應該要與同學們好好相處,讓他們知道你是布農,但絕不是野蠻人。」
有良知的人,確應摒除成見,尊重少數族群,將愛、關懷及友誼落實在生活之中。
四、洋溢山林韻味
《最後的獵人》除了深刻的文化思考,另有二大特色,即書中記載不少山地神話和傳說,當有助於原住民文化思想研究,以及用細膩的寫實技法描寫山林生活,使全書洋溢鮮明的色彩。
〈拓拔斯.搭瑪匹瑪〉裡有濁水溪的故事,由於原住民之間發生戰鬥,鮮血染紅濁水溪,於是天神震怒,血變成黑色沙粒,使濁水溪至今不能飲用。〈最後的獵人〉說到,把孩子的椅子摔在地上,上天將會予以懲罰,如弄斷椅子的腳,可能會詛咒生下斷腳的孩子;而布農族也堅信夢中的暗示;同篇提及天上有二個太陽,其中一個被射中成為現在的月亮,射中太陽的拓跋斯則成了族人嚮往的勇士。〈侏儒族〉記載侏儒族滅絕的傳說;也提到布農古時敬畏的小鳥「卡斯.卡斯」,能預測人的吉凶禍福。〈懺悔之死〉的利巴暴斃,乃是惡神哈尼肚降禍之故。〈伊布的耳朵〉的伊布,年輕時因長舌而被族人切掉左耳。透過田雅各的筆,可以窺見山地神話和傳說內容的豐富多姿,同時我們也由此得知,著者對於原住民傳統文化的搶救,確是不遺餘力。
另外,書中也有許多山地生活的描述,相當生動,比如獵捕的經驗即是,其中敘述原住民的祖先在樹林追逐山鹿、野豬,從一處山谷趕到另一處山谷;他們天生擁有狩獵、伏擊的技巧,以身為獵人感到光榮,如果兩星期沒上山打獵,情緒就很糟;有趣的是,打獵還可以作為太太嘮叨的避難所;而且獵人各有自己的獵場,他人不可擅入,因為獵場有種種陷阱,闖入他人獵場,就等於一隻動物一樣,也有被獵捕的可能。
透過細膩的觀察,著者對於山林的描寫頗為引人入勝,如「十二月的清晨,氣候凍寒,樹葉枯黃,山坡多了幾種顏色,由山谷到山峰,顏色由漆黑漸漸棕黃而亮白,像一幅童畫,沒有整齊劃一的設計,看來雜亂,但卻令部落的人不得不稱讚它們美妙的組合」、「魚鱗受透進水裡的陽光照射,忽暗忽亮的閃動,像旋轉的鑽石使他產生野心」、「高聳的山陵將天空切割成半圓形,呈現明朗的水藍色」......,莫不值得細細品味其中獨特的美感。
還有最值一提的是,田雅各結合山地萬物的寫實筆法,新鮮有趣,形成本書的一大寫作特色。比如,說連續彎路的車子「一路上像頑皮的小孩搖擺屁股」;形容頭髮散亂──像「背籃裡玉米的鬚卷」;節奏一定的水聲──「好像想說又不敢說的情歌,反覆再反覆」;月光像「淡黃色小米圓餅」;軋斷的木頭,鬚鬚地,像「老鼠啃過的生豬肉」;耳朵軟軟的沒有力氣,像「長在枯木的木耳」;陽光像「筆直的杉樹幹直直插入大地」;警察圓形狀的鼻翼,呼氣時像「尋找食物的山豬」;山後紅紅的雲層,像「火堆裡的餘燼」;橋下的溪水,「看似一條白蛇」;臉皮乾乾皺皺,似「曬乾的百香果」;心地如「山泉般清澈」;眼珠發亮,像「老鼠」一樣.........,這種別具一格的形容文字,洋溢山地的韻味,奇妙得令人拍案叫絕,難以忘懷。
五、原住民文學的奇花異果
田雅各《最後的獵人》,無論就內容或形式來看,都大有可觀。當然誠如吳錦發序文〈山靈的歌聲〉所言,田雅各偶有文字糾纏、意思表達不清的毛病;此外,在小說寫作技巧上也出現瑕疵,如〈侏儒族〉敘述傳說的方式,流於呆板,失去小說的味道,而〈馬難明白了〉急於為原住民消除誤解,又不免顯得「說教」意味十足。不過瑕不掩瑜,由於《最後的獵人》在原住民文化思考上所挖掘的深度以及山地寫實技法上的傑出成就,使得本書歷久彌新,仍可視為原住民文學的奇花異果,值得珍愛。
從《最後的獵人》一書,也不免讓人聯想到有印第安血統的凱文.科斯納自導自演、轟動一時的名片《與狼共舞》,這部美國電影摒棄以往的偏見,努力還原印第安人本來的面貌,原來他們不是野蠻、殘暴、血腥、沒有人性的,而是友善、愛笑、和平的民族。至於一再強調族群和諧的台灣呢?要到何時才會出現,放棄「大漢沙文主義」所造成的誤解,能跟《最後的獵人》一般,如實呈現原住民生活面貌與觀點的人道電影呢?我們期待這一天早日到來。最後,至盼原住民作家們,大步走出文化失落的困境,繼續努力,源源引出創作興趣,經由一點一滴的累積,逐漸豐富原住民的文化資產,並且為增進平地人與山地人的溝通與了解做出貢獻。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5會員
1.3K內容數
英國哲人暨科學家培根說:「閱讀使人豐富,討論使人成熟,書寫使人精確。」閱讀吸收新知之後,參與討論,腦力激盪,多元思考,還要養成寫作的習慣,才能夠更精準的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天星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前言 只是到了日據時期,農民又飽受殖民官員與財團會社的勾結壓迫,以及地主剝削,「窮困」成為普遍的夢魘,加以爆發太平洋戰爭,台灣各項資源被軍部取之殆盡,島民(包括原住民)甚至被徵調至南洋為「皇軍」效忠賣命,可說是民不聊生,慘不忍睹。 二、戰爭時期的生存慘狀 三、展現人道關懷 四、強烈控訴戰爭之惡
卷一 《靜靜的頓河》以俄國1912年至1922年期間,俄德戰爭、革命、紅白內戰為時代背景,敘述南俄頓河流域韃靼村農戶葛利高里一家的故事。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日本「無賴派」(又稱「頹廢派」、「破滅型」)作家太宰治(本名「津島修治」,1909-1948)中短篇小說集《維榮之妻》,以及據此改編的同名電影,都加上了副題「櫻桃與蒲公英」,乍看不知所云,實則「櫻桃」與「蒲公英」正是小說和電影裏這對夫妻的寫照與象徵。
(一)作品歷久不衰 日本文壇有不少大作家以自戕了結一生,如芥川龍之介、太宰治、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等,令人喟嘆、懷念之餘,作家與作品更添神秘感與吸引力,其中,日本「無賴派」(又稱「頹廢派」、「破滅型」)作家太宰治(本名「津島修治」,1909-1948),一生即充滿傳奇色彩。 (四)大男人與女人緣
一、喪失自主意識 二、台灣女性悲劇性命運 文學所要表現的,是人生的真實或真實的人生,日據時期台灣作家的小說,凸顯日據時代三大問題:警察、製糖會社及婦女。他們的作品一一為昔日社會留下了珍貴的見證。 三、養女、童養媳和小妾 四、忍辱受暴及以死抗議 五、女性主義的曙光
一、本島人内地人涇渭分明 二、種族歧視與差别待遇 面對日本殖民體制的種族歧視和差別待遇,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自是加以譴責,期能喚醒台灣同胞的自覺,爭取被統治者的基本權益。 三、從批判到反抗意識的傾斜 四、歷史意義深刻
一、前言 只是到了日據時期,農民又飽受殖民官員與財團會社的勾結壓迫,以及地主剝削,「窮困」成為普遍的夢魘,加以爆發太平洋戰爭,台灣各項資源被軍部取之殆盡,島民(包括原住民)甚至被徵調至南洋為「皇軍」效忠賣命,可說是民不聊生,慘不忍睹。 二、戰爭時期的生存慘狀 三、展現人道關懷 四、強烈控訴戰爭之惡
卷一 《靜靜的頓河》以俄國1912年至1922年期間,俄德戰爭、革命、紅白內戰為時代背景,敘述南俄頓河流域韃靼村農戶葛利高里一家的故事。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日本「無賴派」(又稱「頹廢派」、「破滅型」)作家太宰治(本名「津島修治」,1909-1948)中短篇小說集《維榮之妻》,以及據此改編的同名電影,都加上了副題「櫻桃與蒲公英」,乍看不知所云,實則「櫻桃」與「蒲公英」正是小說和電影裏這對夫妻的寫照與象徵。
(一)作品歷久不衰 日本文壇有不少大作家以自戕了結一生,如芥川龍之介、太宰治、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等,令人喟嘆、懷念之餘,作家與作品更添神秘感與吸引力,其中,日本「無賴派」(又稱「頹廢派」、「破滅型」)作家太宰治(本名「津島修治」,1909-1948),一生即充滿傳奇色彩。 (四)大男人與女人緣
一、喪失自主意識 二、台灣女性悲劇性命運 文學所要表現的,是人生的真實或真實的人生,日據時期台灣作家的小說,凸顯日據時代三大問題:警察、製糖會社及婦女。他們的作品一一為昔日社會留下了珍貴的見證。 三、養女、童養媳和小妾 四、忍辱受暴及以死抗議 五、女性主義的曙光
一、本島人内地人涇渭分明 二、種族歧視與差别待遇 面對日本殖民體制的種族歧視和差別待遇,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自是加以譴責,期能喚醒台灣同胞的自覺,爭取被統治者的基本權益。 三、從批判到反抗意識的傾斜 四、歷史意義深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只要有一、兩個人因為這趟旅程,眼睛像小燈籠般被點亮,那麼這樣的大費周章就不算白費。
Thumbnail
以在威權時期因為書信結合的異國婚姻為核心,延伸至北部泰雅族的歷史,與他們在白色恐怖所面臨的困境,儘管是外來者的視角,卻因為語言的接近性,或許更觸及了台灣研究所缺乏的核心內容。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原住民傳統祭儀、漢人文化、人類生活都包含著對世界的尊敬與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感動,雖然與自己關係依然淺薄,但在閱讀後情感能激起感謝與尊敬。 祖靈的女兒,那些成功背後的付出,傳統與現代社會的衝撞又該如何被解決?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辶反田野》的書名耐人尋味,由各自經驗出擊的「反田野」與「返田野」,歧異不僅在「我/他者」或文化接觸中的差異,充滿意外與機緣。乃在貫串本書的歧異點,其實存在於田野經驗的N次方間。最大的「歧異點」就在認識主體,也就是研究者,所謂人類學家身上。白話點說,不僅是田野地與報導人本身的物是人非,這本來就是過去
Thumbnail
臺灣人,是指在臺灣由多個移民族群與原住民族群所構成的族群,首先是最先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接著於17世紀左右遷徙的漢族的閩南與客家移民、最後於1945年以後遷徙的外省移民,另外還有在往後不同年代的新住民。
Thumbnail
人,存乎這個世界不過也是一名過客;當人身這個臭皮囊一旦在軀體抽離之時,還有什麼事物能一併帶走?財富?名譽?靈魂?掌聲…?前些日我到竹東拜訪了一位「阿廖」先生,他以一位客家人的身分畢生鑽研於原住民文化,最近他正著手撰寫泰雅族的族史。因為他的執著,幾十年來投入山區奉獻,曾經連續十天埋沒於山林,背包裡只準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只要有一、兩個人因為這趟旅程,眼睛像小燈籠般被點亮,那麼這樣的大費周章就不算白費。
Thumbnail
以在威權時期因為書信結合的異國婚姻為核心,延伸至北部泰雅族的歷史,與他們在白色恐怖所面臨的困境,儘管是外來者的視角,卻因為語言的接近性,或許更觸及了台灣研究所缺乏的核心內容。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原住民傳統祭儀、漢人文化、人類生活都包含著對世界的尊敬與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感動,雖然與自己關係依然淺薄,但在閱讀後情感能激起感謝與尊敬。 祖靈的女兒,那些成功背後的付出,傳統與現代社會的衝撞又該如何被解決?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辶反田野》的書名耐人尋味,由各自經驗出擊的「反田野」與「返田野」,歧異不僅在「我/他者」或文化接觸中的差異,充滿意外與機緣。乃在貫串本書的歧異點,其實存在於田野經驗的N次方間。最大的「歧異點」就在認識主體,也就是研究者,所謂人類學家身上。白話點說,不僅是田野地與報導人本身的物是人非,這本來就是過去
Thumbnail
臺灣人,是指在臺灣由多個移民族群與原住民族群所構成的族群,首先是最先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接著於17世紀左右遷徙的漢族的閩南與客家移民、最後於1945年以後遷徙的外省移民,另外還有在往後不同年代的新住民。
Thumbnail
人,存乎這個世界不過也是一名過客;當人身這個臭皮囊一旦在軀體抽離之時,還有什麼事物能一併帶走?財富?名譽?靈魂?掌聲…?前些日我到竹東拜訪了一位「阿廖」先生,他以一位客家人的身分畢生鑽研於原住民文化,最近他正著手撰寫泰雅族的族史。因為他的執著,幾十年來投入山區奉獻,曾經連續十天埋沒於山林,背包裡只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