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文化失落的困境|重讀田雅各《最後的獵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一、原住民意識覺醒

近年,台灣正值社會轉型,傳統文化因不斷受到挑戰、衝擊而日益崩壞,尤其本就居於弱勢的原住民,由於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其文化更面臨破敗、失落的危急困境,有識者憂心忡忡。在漢人對原住民文化長期漠視的情況下,原住民如果自己再不努力挽救自己的文化,原住民很可能會像19世紀的平埔族一樣,消失在台灣的歷史舞臺。

百餘年來,台灣原住民在清朝末年、日本殖民時代及國民政府這三個不同政權統治下,其文化一次又一次遭受嚴重破壞。日據時期,日人雖在原住民文化調查方面投注諸多心力,留下不少頗具價值的歷史文獻,但一般而言,不論政府或民間,都還是視原住民為次等民族。直到政府遷台,對原住民文化仍然普遍忽視,是以漢人與原住民之間的隔閡、誤解、偏見,也就日漸加深,不易彼此尊重與真心接納。

解嚴以後,由於民主化的大幅進展,台灣原住民意識隨之覺醒,不斷要求重振民族自信心與恢復其尊嚴,政府在組織架構及原住民福利措施方面也已有所回應。而在台灣文學方面,原住民文學園地一直荒蕪著,其間或有漢人以原住民為題材寫出的作品,但畢竟未能真正深入原住民文化的底層。不過,邁入民國70年代,台灣文學陸續出現真正屬於原住民的作品了,如莫那能、施努來(夏曼.藍波安)等人的詩,波爾尼特的散文、田雅各的小說、周宗經的神話集、瓦歷斯.尤幹的報導文學、孫大川的文化評論......等,我們看到原住民作家正努力藉著文字,使不同血統、文化的社會彼此認識,以便達到相處融洽的境地,確是非常可喜的文化現象。其中布農族田雅各小說集《最後的獵人》(台中:晨星,1987年9月初版),在原住民文化的呈現及思考上,尤具價值,值得研究者深加重視。

二、文化侵略的深刻思考

《最後的獵人》全書共收錄短篇小說8篇,田雅各的創作意圖十分明顯,他反映了平地漢人文化入侵山地,造成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侵略的種種衝突,以及衍生的諸多問題,在在顯示著者身為原住民的文化思考之深刻。

比如〈拓拔斯.搭瑪匹瑪〉提到,政府公然伐木,原住民則只為了找堅硬且花紋美的櫻木做張好床,卻淪為「盜林」的罪犯;政府在山地保留區實施禁獵,認為獵人濫殺,破壞自然,但以做一個獵人為榮的原住民,其認知恰好相反,認為停止打獵違反自然,獵人不過是平衡動物在森林的生存罷了。更諷刺的是,〈最後的獵人〉中的比雅日為免坐牢,忍痛把好不容易繳付的山羌交給警察,自己只留下死在陷阱裡、肚子長了蛆的狐狸,而且被警告「不要再叫獵人」,那深沈的文化失落感,怎不令人同情!

〈馬難明白了〉裡面,就讀平地小學三年級的馬難,因為吳鳳被山地人誤殺的課文故事,自尊心深受傷害,事實上這是漢人站在「大漢沙文主義」的立場,虛假地塑造了吳鳳的仁者形象,全然扭曲原住民的真實面貌,這樣的神話故事,只會帶給族群間不必要的困擾與仇恨。

〈夕陽蟬〉中,自電腦公司退休的金谷有了落葉歸根的想法,不料回到闊別數十年的山地,竟然發現自己的家園已變成遊客眼裡的古蹟,這顯示觀光文化對原住民固有文化的摧殘,甚至威脅到整個種族的生存空間。結果金谷的返鄉終被懷疑為不敢面對現實社會,是遭受憂患而逃回山上的浪子,怎不可悲!

即使山地文化在衝突中不斷受傷、退讓,可是原住民一方面擋不住時代潮流,一方面又不能自覺、反省。著者指出,山地的年輕人到城市拚命賺錢,拚命買奇怪的東西擺在家裡,卻一直無法感到滿足;有些山地姑娘到城市之後,想盡辦法擦掉本來的膚色,甚至講起閩南語,在眾人面前不承認自己的種族(殊不知她們流的血無法改變);認為山上的生活沒有一絲尊嚴,完全得不到喜樂,即使在城市裡卑微地生存下去,她們也不打算回到山上。

畢業於高雄醫學院,自願到蘭嶼為原住民服務的田雅各醫生,面對文化的失落,以及族人懷疑的目光,他的心情毋寧是壓抑而沈痛的吧!

三、落實尊重少數族群

隨著文化的一再失落,原住民也備受誤解、歧視、欺負,著者每以平靜的口氣道出,卻灼痛我們的良知。

〈馬難明白了〉的史正,被取笑為黑人牙膏,贏了紙牌,卻硬被對方搶回去;〈拓拔斯.搭瑪匹瑪〉到工廠做事的山地姑娘,有時加班沒有加錢,還常被調戲,連醫生也對沒錢的他們粗心治療;〈最後的獵人〉中,老闆因缺錢要辭掉一個人,偏偏選上強壯、勤快的比雅日;〈懺悔之死〉的老農利巴,備受都市奸商的欺騙、剝削,落得憤而傷人,暴斃以終;〈撒利頓的女兒〉裡,原本山地人擁有的土地,因為借貸背負利息,到最後淪為台灣人所有,自己則成了失去土地的傭工。難怪原住民要不斷向政府抱怨,保留地政策根本保不住他們所站的泥土。

平地人往往存有刻板印象,以為原住民迷信、無知,愛喝酒又容易鬧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是被稱作「番仔」的野蠻人,實則原住民誠如《最後的獵人》書中所寫,平地社會的原住民有醫生、公務員、電腦公司上班族、大學生......,社經地位不見得低於漢人,原住民與漢人只是外表有所不同,跟智慧、道德則沒有關聯,皮膚黑一些並不代表就是野蠻。在原住民眼中,愛吃狗肉的平地人才野蠻、噁心,而功利、奸詐、不懂得尊重大自然的平地人,更是令人厭惡!

田雅各透過小說人物,指陳這種種莫名其妙的對待,但他沒有憤怒,始終抱著悲憫、寬容的心情,希望平地人尊重原住民,而原住民也不要迷失自我。〈馬難明白了〉的父親語重心長地告訴兒子:「人本來就沒有所謂殘忍的種族,或是天生善良的種族,不要因為身為布農而感到羞恥,就想拋棄自己的祖先,應該要與同學們好好相處,讓他們知道你是布農,但絕不是野蠻人。」

有良知的人,確應摒除成見,尊重少數族群,將愛、關懷及友誼落實在生活之中。

四、洋溢山林韻味

《最後的獵人》除了深刻的文化思考,另有二大特色,即書中記載不少山地神話和傳說,當有助於原住民文化思想研究,以及用細膩的寫實技法描寫山林生活,使全書洋溢鮮明的色彩。

〈拓拔斯.搭瑪匹瑪〉裡有濁水溪的故事,由於原住民之間發生戰鬥,鮮血染紅濁水溪,於是天神震怒,血變成黑色沙粒,使濁水溪至今不能飲用。〈最後的獵人〉說到,把孩子的椅子摔在地上,上天將會予以懲罰,如弄斷椅子的腳,可能會詛咒生下斷腳的孩子;而布農族也堅信夢中的暗示;同篇提及天上有二個太陽,其中一個被射中成為現在的月亮,射中太陽的拓跋斯則成了族人嚮往的勇士。〈侏儒族〉記載侏儒族滅絕的傳說;也提到布農古時敬畏的小鳥「卡斯.卡斯」,能預測人的吉凶禍福。〈懺悔之死〉的利巴暴斃,乃是惡神哈尼肚降禍之故。〈伊布的耳朵〉的伊布,年輕時因長舌而被族人切掉左耳。透過田雅各的筆,可以窺見山地神話和傳說內容的豐富多姿,同時我們也由此得知,著者對於原住民傳統文化的搶救,確是不遺餘力。

另外,書中也有許多山地生活的描述,相當生動,比如獵捕的經驗即是,其中敘述原住民的祖先在樹林追逐山鹿、野豬,從一處山谷趕到另一處山谷;他們天生擁有狩獵、伏擊的技巧,以身為獵人感到光榮,如果兩星期沒上山打獵,情緒就很糟;有趣的是,打獵還可以作為太太嘮叨的避難所;而且獵人各有自己的獵場,他人不可擅入,因為獵場有種種陷阱,闖入他人獵場,就等於一隻動物一樣,也有被獵捕的可能。

透過細膩的觀察,著者對於山林的描寫頗為引人入勝,如「十二月的清晨,氣候凍寒,樹葉枯黃,山坡多了幾種顏色,由山谷到山峰,顏色由漆黑漸漸棕黃而亮白,像一幅童畫,沒有整齊劃一的設計,看來雜亂,但卻令部落的人不得不稱讚它們美妙的組合」、「魚鱗受透進水裡的陽光照射,忽暗忽亮的閃動,像旋轉的鑽石使他產生野心」、「高聳的山陵將天空切割成半圓形,呈現明朗的水藍色」......,莫不值得細細品味其中獨特的美感。

還有最值一提的是,田雅各結合山地萬物的寫實筆法,新鮮有趣,形成本書的一大寫作特色。比如,說連續彎路的車子「一路上像頑皮的小孩搖擺屁股」;形容頭髮散亂──像「背籃裡玉米的鬚卷」;節奏一定的水聲──「好像想說又不敢說的情歌,反覆再反覆」;月光像「淡黃色小米圓餅」;軋斷的木頭,鬚鬚地,像「老鼠啃過的生豬肉」;耳朵軟軟的沒有力氣,像「長在枯木的木耳」;陽光像「筆直的杉樹幹直直插入大地」;警察圓形狀的鼻翼,呼氣時像「尋找食物的山豬」;山後紅紅的雲層,像「火堆裡的餘燼」;橋下的溪水,「看似一條白蛇」;臉皮乾乾皺皺,似「曬乾的百香果」;心地如「山泉般清澈」;眼珠發亮,像「老鼠」一樣.........,這種別具一格的形容文字,洋溢山地的韻味,奇妙得令人拍案叫絕,難以忘懷。

五、原住民文學的奇花異果

田雅各《最後的獵人》,無論就內容或形式來看,都大有可觀。當然誠如吳錦發序文〈山靈的歌聲〉所言,田雅各偶有文字糾纏、意思表達不清的毛病;此外,在小說寫作技巧上也出現瑕疵,如〈侏儒族〉敘述傳說的方式,流於呆板,失去小說的味道,而〈馬難明白了〉急於為原住民消除誤解,又不免顯得「說教」意味十足。不過瑕不掩瑜,由於《最後的獵人》在原住民文化思考上所挖掘的深度以及山地寫實技法上的傑出成就,使得本書歷久彌新,仍可視為原住民文學的奇花異果,值得珍愛。

從《最後的獵人》一書,也不免讓人聯想到有印第安血統的凱文.科斯納自導自演、轟動一時的名片《與狼共舞》,這部美國電影摒棄以往的偏見,努力還原印第安人本來的面貌,原來他們不是野蠻、殘暴、血腥、沒有人性的,而是友善、愛笑、和平的民族。至於一再強調族群和諧的台灣呢?要到何時才會出現,放棄「大漢沙文主義」所造成的誤解,能跟《最後的獵人》一般,如實呈現原住民生活面貌與觀點的人道電影呢?我們期待這一天早日到來。最後,至盼原住民作家們,大步走出文化失落的困境,繼續努力,源源引出創作興趣,經由一點一滴的累積,逐漸豐富原住民的文化資產,並且為增進平地人與山地人的溝通與了解做出貢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天星沙龍
87會員
1.5K內容數
英國哲人暨科學家培根說:「閱讀使人豐富,討論使人成熟,書寫使人精確。」閱讀吸收新知之後,參與討論,腦力激盪,多元思考,還要養成寫作的習慣,才能夠更精準的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
天星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0
猶如一座仰之彌高的文學巨廈,突破傳統,以時空跳躍的意識流手法與既無小說主要情節卻又未損其魅力的獨特藝術形式,奠定其於現代小說中的崇高地位。 (一)建構文學巨廈 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自傳體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寫於百年以前,自1908年開始
Thumbnail
2025/04/20
猶如一座仰之彌高的文學巨廈,突破傳統,以時空跳躍的意識流手法與既無小說主要情節卻又未損其魅力的獨特藝術形式,奠定其於現代小說中的崇高地位。 (一)建構文學巨廈 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自傳體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寫於百年以前,自1908年開始
Thumbnail
2025/02/28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七大冊,文化語碼空前豐富,充分展現普魯斯特之天才橫溢,無疑也賦與作品的永恆價值 (一)人文素養高超 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一八七一年至一九二二年)自傳體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寫於百年以前,共七大冊,超過三千頁,多達二百三十餘萬字。 小說以敘述者馬塞爾第一人稱書
Thumbnail
2025/02/28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七大冊,文化語碼空前豐富,充分展現普魯斯特之天才橫溢,無疑也賦與作品的永恆價值 (一)人文素養高超 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一八七一年至一九二二年)自傳體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寫於百年以前,共七大冊,超過三千頁,多達二百三十餘萬字。 小說以敘述者馬塞爾第一人稱書
Thumbnail
2025/02/26
(一)以寫實手法敘述故事 現代主義者強調所謂的「藝術表現」,認為小說表現選擇人人看得懂的寫實主義形式,就是保守落伍,往往流於膚淺,不值得分析。其實,讀者不會在乎作者選擇什麼形式來說故事,不論古典或現代,寫實或後現代,只要看得懂、看得入迷以及看得感動,就算是好小說。 文藝理論家姚一葦說,「一個小說
Thumbnail
2025/02/26
(一)以寫實手法敘述故事 現代主義者強調所謂的「藝術表現」,認為小說表現選擇人人看得懂的寫實主義形式,就是保守落伍,往往流於膚淺,不值得分析。其實,讀者不會在乎作者選擇什麼形式來說故事,不論古典或現代,寫實或後現代,只要看得懂、看得入迷以及看得感動,就算是好小說。 文藝理論家姚一葦說,「一個小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鄉民傳說是「民間文學」?】 就跟PTT鄉民的Marvel版一樣,臺灣民間傳說也充斥神奇的情節,例如「鴨母王」朱一貴能讓鴨子乖乖聽話排隊。我們知道不該用寫實眼光看待,而是欣賞祖先用豐富想像力創造的「民間文學」。
Thumbnail
【鄉民傳說是「民間文學」?】 就跟PTT鄉民的Marvel版一樣,臺灣民間傳說也充斥神奇的情節,例如「鴨母王」朱一貴能讓鴨子乖乖聽話排隊。我們知道不該用寫實眼光看待,而是欣賞祖先用豐富想像力創造的「民間文學」。
Thumbnail
一、原住民意識覺醒 二、文化侵略的深刻思考 《最後的獵人》全書共收錄短篇小說8篇,田雅各的創作意圖十分明顯,他反映了平地漢人文化入侵山地,造成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侵略的種種衝突,以及衍生的諸多問題,在在顯示著者身為原住民的文化思考之深刻。 三、落實尊重少數族群 四、洋溢山林韻味
Thumbnail
一、原住民意識覺醒 二、文化侵略的深刻思考 《最後的獵人》全書共收錄短篇小說8篇,田雅各的創作意圖十分明顯,他反映了平地漢人文化入侵山地,造成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侵略的種種衝突,以及衍生的諸多問題,在在顯示著者身為原住民的文化思考之深刻。 三、落實尊重少數族群 四、洋溢山林韻味
Thumbnail
到底什麼才叫成為真正的人?是找到根源、認同文化嗎?沒有,這本書的選擇絕對出乎意料。 嘗試活著,口述故事,讓人記得勇敢的人,也許也是成為真正的人的道路。
Thumbnail
到底什麼才叫成為真正的人?是找到根源、認同文化嗎?沒有,這本書的選擇絕對出乎意料。 嘗試活著,口述故事,讓人記得勇敢的人,也許也是成為真正的人的道路。
Thumbnail
《西部來的人》是1991年的台灣獨立電影,是一部結合當時社會與泰雅寓言的人生故事。一位泰雅老人在灘上撿到一個陌生人阿明,不知道他是誰只知道他是台北來的,老人在石礦場工作的兒子阿將一直想逃裡村莊,對於台北人的阿明總有忌妒,而阿明來到此地則是事出有因……
Thumbnail
《西部來的人》是1991年的台灣獨立電影,是一部結合當時社會與泰雅寓言的人生故事。一位泰雅老人在灘上撿到一個陌生人阿明,不知道他是誰只知道他是台北來的,老人在石礦場工作的兒子阿將一直想逃裡村莊,對於台北人的阿明總有忌妒,而阿明來到此地則是事出有因……
Thumbnail
「嘉明湖」是近幾年非常熱門的登山景點,就算不是登山愛好者,也多少聽過這座位於高山上的冰斗湖。但相對之下,或許就沒有那麼多人聽過在它附近發生的「三叉山事件」。
Thumbnail
「嘉明湖」是近幾年非常熱門的登山景點,就算不是登山愛好者,也多少聽過這座位於高山上的冰斗湖。但相對之下,或許就沒有那麼多人聽過在它附近發生的「三叉山事件」。
Thumbnail
原住民的傳統在國家法律下被一筆勾銷了,如今獵人是否遵守一套山林律則,很大程度上真的變成一個情操問題。多數獵人可能依舊遵循獵人的教養,持續將自己作為山林的一部分而融入其中,但也會有少數「別有居心」的獵人(例如覬覦漢藥店開出的高額獎賞者)敢於打破禁忌,因為他清清楚楚的看見維繫著山林倫理的權力已經不再了。
Thumbnail
原住民的傳統在國家法律下被一筆勾銷了,如今獵人是否遵守一套山林律則,很大程度上真的變成一個情操問題。多數獵人可能依舊遵循獵人的教養,持續將自己作為山林的一部分而融入其中,但也會有少數「別有居心」的獵人(例如覬覦漢藥店開出的高額獎賞者)敢於打破禁忌,因為他清清楚楚的看見維繫著山林倫理的權力已經不再了。
Thumbnail
流轉於政權與政權之間,高一生從來沒有忘記部落自治的夢想。他是什麼時候被情治人員盯上的呢?
Thumbnail
流轉於政權與政權之間,高一生從來沒有忘記部落自治的夢想。他是什麼時候被情治人員盯上的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