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FC的指數奇幻之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大叔應該是在1999年出社會開始工作,前十年都是用定期定額共同基金的方式在理財。你知道的,在分紅費用化以前,電子業是不用靠投資賺錢的。

只要進入對的公司,一年的分紅比年薪還要高,基本上只要能守住這筆錢,買房買車都不是太大的問題,不過可惜大叔只撈到幾年,不然現在應該是應該只要歐印金融股領股息就夠了,就算年化報酬率只有3-4%也是很夠生活。

2008年崩盤根本不算什麼好嗎?分紅費用化才是大打擊,轉眼單人雙薪模式慢慢變成一份薪水,2010年時候的我開始認真思考,除了加班之外領那一點點養肝的遮羞費之外,應該怎麼麼辦才好...

一開始入眼的就是定存股的觀念,如果有追蹤過大叔早期的部落格文章,就清楚我也搞過高股息的投資組合。

我透過一份自己設計的管理檔案追蹤超過500檔股票,根據過去數據回測股利穩定的公司,並且分散到50檔以上的股票,包含了金融、電子、傳產...總之股票代號從1開頭買到9開頭。

功能就像現在達人正在賣的選股APP啦,我在2012年左右就自己搞出來了。如果用韭菜散戶的話來描述,大叔我在2013年就已經自組一個以平均加權方式管理的高股息ETF了。

不過,很快我就發現有0開頭的股票代號,0050?006204?0057?0056?大約2012年找了幾篇討論0050的文章,然後花時間把綠角中文書局上推薦的書都看一次,開了海外帳戶,還凹到一個7.99元的複委託,當年可是都要15美金起跳的。

之後開始賣光個股歐印0050,一開始是電匯海外買ETF,過了一兩年開始賣光0050轉進VTI、VXUX、VWO....,最後萬佛朝宗把所有標的轉進複委託VT與VWRD還有VGIT跟BND等債券。

這一趟下來十來年了。李董說:持續十年後你能讓財富增長了1.6倍。
你呢?十年所做的投資,讓你的財富增長了多少倍?我是不知道自己這幾年下來的年化報酬率是多少啦。

因為以前沒人帶,所以一直都是用試誤法在搞這套方法,資產配置的內容也因為學習的過程一直在微調整,自然就懶得算賺多少錢了。

不過總資產有沒有增加是很容易算出來,從我第一筆有紀錄下來的資產為基底,我的資產成長360%。100%是翻倍、200%是三倍?360%應該是幾倍?

啊之,不過...過去10年來,我的總資產年複合成長率是15%左右。這樣的成長當然不是全靠一次性的指數化投資帶來的,除了歐印已經有的財富外,我還會定期歐印賺到並存下的薪水。

這真的超簡單的,就是每個月乖乖上班領薪水、買ETF、上班領薪水、買ETF,無腦又簡單,然後輕鬆贏過九成以上的主動投資人。

在人力資本與財務資本的雙頭馬車帶動了,像我這樣成長還算是一般般啦,我知道過去幾年跟著我一起歐印的戰友,本金大一點的個個都賺到不要不要了~

不過這些朋友都很低調,不會炫富賣弄什麼的,大叔在粉專也有認出這些人,少數幾個有跟我交換臉書好友的人,我都知道他們很認真的過生活,然後時間到了,大家都知道自然就財務獨立了。

說這麼多也不是炫耀什麼,指數化投資不就是多數人眼中最簡單無腦的不是嗎?
可是,你如果連最簡單無腦的投資方法的績效都追不上,那請問你投資理財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思辨問題,你有你自己的答案就好,對我們這些無償分享的指數仔而言,一個陌生人的答案根本不會在意的,何況有些還是不認同指數化投資的韭菜頭。

但是,你真的就不在意,你的財富跟不上時代的洪荒之力嗎?最近物價上漲你都不擔心嗎?你的財富成長有照預訂計畫走嗎?

如果有跟上財富洪流的人,那就先恭喜你。
如果沒有跟上的人,那你應該認真思考一下指數化投資的必要性了。
avatar-img
589會員
285內容數
我是FC大叔,一個滿滿指數化投資魂加上資產配置骨的中年職場打工蟻,大叔只賣笑不賣身,大叔不彎腰撿肥皂$,大叔沒有財務自由,大叔只有言論自由!大叔不是裝瘋賣傻,大叔這是幽默好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FC的碎碎念 的其他內容
很多主動投資網紅都反應說,有些不客觀的純指數投資人總是針對主動投資做批評。 在討論這個問題前,各位有想過一般投資人之所以長期間後投資績效不佳,導致無法有效累績資產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嗎? 傳統的主動投資理論派大概會這樣跟你說,例如:投資人績效不佳的原因是市場環境不佳、自身的因素如恐懼和貪婪、風險承擔能
你們有去過電子廠產線或類似的流水綫嗎?大叔在2002-2006年間斷斷續續跑了幾趟寶安的工廠,當時大叔是在一家電子產品的ODM廠打工,我們設計的產品在台灣試產過後就會轉移到寶安的組裝廠進行量產組裝。 通常在台灣組裝的試驗機大約會有30-50套,在轉移到大陸的產線就會以百台(產線試Run),然後是千台
大家好,我是FC大叔,一個滿滿指數化投資魂+資產配置骨的職場打工蟻。 最近參加了一場非公開性質的實體場投資年會,期間與兩位參加者有了一些對話。不出我意料之外的,這些朋友果然提出這樣的問題,例如: 我需要買進公債嗎?或是我的資產配置中使用VGIT好還是BNDW好? 當下其實我是這樣反問對方的。 如果我
約翰.柏格為何最後選擇“堅持不懈”作為他給指數化投資人最首要建議? 他是要你堅持什麽?他要你堅持的就是現在投資網紅要你做的事。 買了一些策略型ETF就是指數化投資?你有使用動態股債比也是指數化投資?用了大量因子ETF也是指數化投資? 如果以上這些都算是指數化投資,那麽柏格根本不需要跟你說堅持不懈了,
如果人生可以隨時重來,我當然會勇於各種冒險的投資方法,甚至當沖期權全來又有什麽關係呢? 可是... 如果你辛苦六年的積累,可以在三天內就因為FTX倒閉就消失,萬一原本明年你打算結婚該怎麽辦? 人生不是不能失敗,只是每一次失敗就等於失去一些機會成本,你在30歲不幸資產歸零,你覺得再花六年還有同樣
臉書也是有些好用的功能,可以設定個別文章能回應貼文留言的對象。 早上分享了一則有關於借貸1200萬投資FTX的新聞,觀察了一天下來的留言內容,覺得開放給“非大叔碎碎念粉專屬性”的人來留言沒多少意義,將來特定話題只開放給「固定追蹤者」留言表達看法,避免文章出現沒營養的謾罵留言。 這不是FC的碎碎念想要
很多主動投資網紅都反應說,有些不客觀的純指數投資人總是針對主動投資做批評。 在討論這個問題前,各位有想過一般投資人之所以長期間後投資績效不佳,導致無法有效累績資產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嗎? 傳統的主動投資理論派大概會這樣跟你說,例如:投資人績效不佳的原因是市場環境不佳、自身的因素如恐懼和貪婪、風險承擔能
你們有去過電子廠產線或類似的流水綫嗎?大叔在2002-2006年間斷斷續續跑了幾趟寶安的工廠,當時大叔是在一家電子產品的ODM廠打工,我們設計的產品在台灣試產過後就會轉移到寶安的組裝廠進行量產組裝。 通常在台灣組裝的試驗機大約會有30-50套,在轉移到大陸的產線就會以百台(產線試Run),然後是千台
大家好,我是FC大叔,一個滿滿指數化投資魂+資產配置骨的職場打工蟻。 最近參加了一場非公開性質的實體場投資年會,期間與兩位參加者有了一些對話。不出我意料之外的,這些朋友果然提出這樣的問題,例如: 我需要買進公債嗎?或是我的資產配置中使用VGIT好還是BNDW好? 當下其實我是這樣反問對方的。 如果我
約翰.柏格為何最後選擇“堅持不懈”作為他給指數化投資人最首要建議? 他是要你堅持什麽?他要你堅持的就是現在投資網紅要你做的事。 買了一些策略型ETF就是指數化投資?你有使用動態股債比也是指數化投資?用了大量因子ETF也是指數化投資? 如果以上這些都算是指數化投資,那麽柏格根本不需要跟你說堅持不懈了,
如果人生可以隨時重來,我當然會勇於各種冒險的投資方法,甚至當沖期權全來又有什麽關係呢? 可是... 如果你辛苦六年的積累,可以在三天內就因為FTX倒閉就消失,萬一原本明年你打算結婚該怎麽辦? 人生不是不能失敗,只是每一次失敗就等於失去一些機會成本,你在30歲不幸資產歸零,你覺得再花六年還有同樣
臉書也是有些好用的功能,可以設定個別文章能回應貼文留言的對象。 早上分享了一則有關於借貸1200萬投資FTX的新聞,觀察了一天下來的留言內容,覺得開放給“非大叔碎碎念粉專屬性”的人來留言沒多少意義,將來特定話題只開放給「固定追蹤者」留言表達看法,避免文章出現沒營養的謾罵留言。 這不是FC的碎碎念想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從第一次投資開始,經歷多次市場教訓,直到尋得適合自己的交易策略,並將這些知識與經驗傳承給女兒的歷程。 從選錯投資型保單、到風險無上限的選擇權賣方、再到投資組合及程式交易的成功。 文章也分享了簡單的週K策略,鼓勵新手投資者穩健操作,降低風險。
Thumbnail
先前我也有看過幾次安心大叔的節目與文章分享,安心大叔分享了他的投資歷程。 許多投資高手建議他選擇市值型報酬,但他發現自己無法長期持有,最終選擇了高股息ETF,甚至併行兩者都買我全要的概念,並且還衍伸KD大法,這樣的指標則時進場。 然後這篇文章由小資YP的FB發文的重點彙整,提到反映出人們對風險資
我投資台股已有近10年資歷,目前帳面投資報酬率超過60趴,資產翻好幾倍,我投資檟的,從剛開始的中信金,玉山金,然後到好樂迪、瑞智,長華,因為不算太積極型,一路小心謹慎,有小虧過,也有不小心買到一路向上的成長股,如敦陽科,但我秉持複利原則,把每年獲得的股利重新再投入,再加上自己的薪資投入,本金擴大許多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通過投資房租、臺幣定存和股市等方式來增加收入的方法。作者分享了自己的投資經驗,並提到了通過投資股市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可觀的收益。文章中還提到了在臺灣和美國股市中進行投資的一些情況。
為什麼要學總體經濟? 當我2020年開始投資的時候,因為當時剛離職,很想找點事情做也想有些收入。我看爸爸投資很多年了,心想,我就跟著他投資應該就沒問題了吧。 我爸的確給了我許多他的股票名單,一開始或許也賺了一些些錢。但因為買了以後不知道為何而買,也不知道何時要加碼何時要賣出,最後在2020年這個
從研究所開始,聽教授一直在教學生複利的重要性,接觸的書籍也時常給出許多假設的案例,例如: 小明從18歲開始每年存 XXX元,複利計算 XX年後,投資後的總金額讓小明睡覺做夢也會笑! 所以從提姆兒子出生後,在2021時幫他使用元大的證卷戶開始存股。 回想起來,當初幫他在元大辦證卷戶時,速度比想像中的
Thumbnail
每年到這個時候就是要規劃紅包錢怎麼安排時候,還記得小時候紅包錢都是給爸媽放在定存,20年前利率還不錯,放在銀行還是一筆不錯的投資。但,回到現在2023年,定存利率只有1.5%的時代,放在定存就不是這...
很多小資族存股一年,便寫了長長的心得,我想說,我已經存了10年了,那我是不是也應該分享一下呢? 其實我在存股的道路上,並沒有很大的痛苦,一開始很簡單,就先判斷殖利率的高低,每年3-5月公司會開始陸續發佈配息,只要殖利率高於5%,我就看看財報,沒有什麼負債就買2張試水溫,通常配完時,貼息的公司居多,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從第一次投資開始,經歷多次市場教訓,直到尋得適合自己的交易策略,並將這些知識與經驗傳承給女兒的歷程。 從選錯投資型保單、到風險無上限的選擇權賣方、再到投資組合及程式交易的成功。 文章也分享了簡單的週K策略,鼓勵新手投資者穩健操作,降低風險。
Thumbnail
先前我也有看過幾次安心大叔的節目與文章分享,安心大叔分享了他的投資歷程。 許多投資高手建議他選擇市值型報酬,但他發現自己無法長期持有,最終選擇了高股息ETF,甚至併行兩者都買我全要的概念,並且還衍伸KD大法,這樣的指標則時進場。 然後這篇文章由小資YP的FB發文的重點彙整,提到反映出人們對風險資
我投資台股已有近10年資歷,目前帳面投資報酬率超過60趴,資產翻好幾倍,我投資檟的,從剛開始的中信金,玉山金,然後到好樂迪、瑞智,長華,因為不算太積極型,一路小心謹慎,有小虧過,也有不小心買到一路向上的成長股,如敦陽科,但我秉持複利原則,把每年獲得的股利重新再投入,再加上自己的薪資投入,本金擴大許多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通過投資房租、臺幣定存和股市等方式來增加收入的方法。作者分享了自己的投資經驗,並提到了通過投資股市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可觀的收益。文章中還提到了在臺灣和美國股市中進行投資的一些情況。
為什麼要學總體經濟? 當我2020年開始投資的時候,因為當時剛離職,很想找點事情做也想有些收入。我看爸爸投資很多年了,心想,我就跟著他投資應該就沒問題了吧。 我爸的確給了我許多他的股票名單,一開始或許也賺了一些些錢。但因為買了以後不知道為何而買,也不知道何時要加碼何時要賣出,最後在2020年這個
從研究所開始,聽教授一直在教學生複利的重要性,接觸的書籍也時常給出許多假設的案例,例如: 小明從18歲開始每年存 XXX元,複利計算 XX年後,投資後的總金額讓小明睡覺做夢也會笑! 所以從提姆兒子出生後,在2021時幫他使用元大的證卷戶開始存股。 回想起來,當初幫他在元大辦證卷戶時,速度比想像中的
Thumbnail
每年到這個時候就是要規劃紅包錢怎麼安排時候,還記得小時候紅包錢都是給爸媽放在定存,20年前利率還不錯,放在銀行還是一筆不錯的投資。但,回到現在2023年,定存利率只有1.5%的時代,放在定存就不是這...
很多小資族存股一年,便寫了長長的心得,我想說,我已經存了10年了,那我是不是也應該分享一下呢? 其實我在存股的道路上,並沒有很大的痛苦,一開始很簡單,就先判斷殖利率的高低,每年3-5月公司會開始陸續發佈配息,只要殖利率高於5%,我就看看財報,沒有什麼負債就買2張試水溫,通常配完時,貼息的公司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