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將來的生活,是現在的你造成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前天大叔才在《這篇文章》隨便推算了主動投資人的財富範圍,大叔是這樣描述的:

(主動投資)長期間的績效QC直通率有多差呢?以專業共同基金為例,在25年統計期間內能勝出指數型基金的只有小於10%的主動型基金。

經過越多次績效QC失敗的投資人年化報酬率越差,在經過複利效果的作用下,25年後你的總資產價值會遠遠落後市場報酬來到25%~40%左右。

當一個買進並持有市值加權ETF的投資人,經過多年的堅持順利獲取1000萬資產時,花了更多時間作主動投資的你,有90%的機率只能取得600~750萬的資產。

如果再加上你不敢全部投入自己的資金於投資使用,最後你大約只能得到指數化投資人的30%左右的資產,也就是300萬左右吧。

剛好昨天就在這篇【中華經濟研究院與富邦投信合作完成2022年「國人安心樂活享退調查」】中看到這段調查數據,該文章是這樣說的:

已退休族群平均累積690萬元退休金(不含房地產價值),平均預期需964萬元才能安心退休;未退休族群平均累積250萬元退休金,平均預期需1212 萬元才能安心退休。可見國人對於退休準備和其所預期的退休所需安全金額,仍有一段差距。

先解釋一下大叔當時的推算方法。

首先,根據之前大叔讀過的各種統計資料顯示,全體主動投資人因為交易成本的關係,績效平均會落後指數績效2%左右,如果再考慮上交易失誤等問題,兩者之間的落差至少會來到3.5%左右。

假設同期間指數的年化報酬率為8%,那多數主動投資人的年化報酬率將落後指數2%-3.5%之間,所以大叔當時設定主動投資人的年化報酬率大多會落在年化報酬率4.5%~6%之間。

同時我們從下圖就可以得知,統計2001-2020期間,標普500的年化報酬率為7.5%,股債比60/40資產配置的年化報酬率為6.4%,同期間主動投資人的平均年化報酬率僅為2.9%。

主動投資人的平均落後大盤4.6%,落後股債比60/40的績效是3.5%。

raw-image

在有了以上這樣些數據的基礎後,我就假設過去的25年間,如果指數的年化報酬率是8%,有一位指數化投資人每月可以定期定額一萬五千元,然後持續進行了25年的時間,最後的資產總值應該有多少?

同時如果是全體主動投資人,其平均報酬率在落後大盤2%-3.5%之後,他們的平均資產總值又應該是多少呢?

當時推算出來的數值是:

全體主動投資人的平均財富會落後指數化投資人25%~40%之間,如果指數化投資人可以取得1000萬的財富,那全體主動投資人的平均財富會介於600~750萬的資產之間。

我們都知道投資人可儲蓄的金額會隨著年齡增長,收入與開銷會一直改變,但是這不會影響以上的試算結果,因為兩方參考的年化報酬率相關關係是不會有太大變化的(這邊是指主動投資人會穩定的落後大盤指數)。

如果指數化投資人在接近的收入條件可以取得1200萬以面對自己的退休需求,套用上圖DALBAR Inc統計標普500後的實際數據,同期間的全體主動投資人的平均財富將會僅達指數化投資人54%左右,大約是648萬。

所以大叔才敢這麼大聲的跟你說【當一個買進並持有市值加權ETF的投資人,經過多年的堅持順利獲取1000萬資產時,花了更多時間作主動投資的你,有90%的機率只能取得600~750萬的資產。】。

我們再回顧一下「國人安心樂活享退調查」的調查數據,【已退休族群平均累積690萬元退休金(不含房地產價值),但是平均預期需1212 萬元才能安心退休。】

你當然不可能用定投3000元就想得到定投3萬的相同資產水準,可是如果你有辦法用儲蓄率20%或是更高比率去進行指數化投資,在經過30年的複利效應後,20%的儲蓄率就有機會變成100%以上的所的替代率。

例如:每月收入5萬,儲蓄率20%投資1萬元,經過30年年化6.4%的複利後,該本金將成長至6.4萬元,所得替代率為128%。

無論你投入的本金高或低,我們指數化投資人的報酬率都是接近的,你能投入5千元,他就會給你一樣的複利效應,如果你能投入五萬元,他也會給你同樣的複利效應。

最終的所得替代率是一樣的,也就是說...

你將來的生活,是現在的你造成的。

你隨便問一個指數仔的預計資產目標,690萬的目標在我們眼中是高還低?而上面的1200萬資產目標僅是以25年來試算,如果是更早開始的投資人呢?

多數投資人只要定期定額指數化投資,從30歲到60歲退休,時間至少都能超過30年,就算你經歷買車買房的關卡,你說要突破【平均預期需1212萬元】的難度會很高嗎?

當然,退休資產的高低會受市場報酬率與主動收入影響,並非每個人都可以有幾千萬的投資組合退休,可是我們的報酬率都是一樣的,我們都用現在的薪資水準想辦法過著自己滿足的生活。

這就是指數化投資人一直跟你說的一件事,我們想贏得人生,他們只是想贏得辯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中老年fc的指數化奇幻漂流
602會員
287內容數
中老年fc的指數化奇幻漂流
2024/11/27
比較的資料來源是"國富統計報告",財富數字是多數人很反感的算術平均值。因為很多人都覺得這數值被高估了,所以這個地方我特別用"平均值"來美化這個財富成長率。平均的年化成長率大約是3.83%,比100%持有債券還差... 你當然可以說自己是因為低薪的關係,所以財富成長比平均值低,但是你不是會主動投資或
Thumbnail
2024/11/27
比較的資料來源是"國富統計報告",財富數字是多數人很反感的算術平均值。因為很多人都覺得這數值被高估了,所以這個地方我特別用"平均值"來美化這個財富成長率。平均的年化成長率大約是3.83%,比100%持有債券還差... 你當然可以說自己是因為低薪的關係,所以財富成長比平均值低,但是你不是會主動投資或
Thumbnail
2024/11/25
關於"退休提領分析"我是建議找個回測網站跑跑啦,只用一種條件來判斷結果沒多少意義,下圖是跑一萬種不同股市變化的資產提領結果。以下圖為例,有31.35%的機率會在預期時間內資產歸零,反過來說就是你退休計畫有69%的成功率。 如果覺得成功率很低,就要思考是否透過延後退休時間、增加本金、降低提領率或是改
Thumbnail
2024/11/25
關於"退休提領分析"我是建議找個回測網站跑跑啦,只用一種條件來判斷結果沒多少意義,下圖是跑一萬種不同股市變化的資產提領結果。以下圖為例,有31.35%的機率會在預期時間內資產歸零,反過來說就是你退休計畫有69%的成功率。 如果覺得成功率很低,就要思考是否透過延後退休時間、增加本金、降低提領率或是改
Thumbnail
2024/11/25
為什麽有“平庸指數仔”會偏離指數化投資的中位數? 因為在不同的資產配置、股債比、再平衡的條件下,年化報酬率還是會有差異的,不然怎麽會有人想搞因子、小型股、價值股、愛台灣...等指數型ETF來提高報酬率,還有時代紅利也會有很大的落差,壞年份開始投資,好年份剛好退休,年化報酬率自然會高很多。 但是無
Thumbnail
2024/11/25
為什麽有“平庸指數仔”會偏離指數化投資的中位數? 因為在不同的資產配置、股債比、再平衡的條件下,年化報酬率還是會有差異的,不然怎麽會有人想搞因子、小型股、價值股、愛台灣...等指數型ETF來提高報酬率,還有時代紅利也會有很大的落差,壞年份開始投資,好年份剛好退休,年化報酬率自然會高很多。 但是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為什麼要每隔半年就記錄一下資產狀態變化呢? 其實不是為了展現誰的投資能力比較好,或是想要藉此吸引人來注意自己。 指數化投資並沒有追求打敗大盤或是哪個門派,而是追蹤市場報酬。所以我上半年整體投資部位的報酬率是多少? 跟配置股票80:債券20的指數化投資人差不多,是10.32%。
Thumbnail
為什麼要每隔半年就記錄一下資產狀態變化呢? 其實不是為了展現誰的投資能力比較好,或是想要藉此吸引人來注意自己。 指數化投資並沒有追求打敗大盤或是哪個門派,而是追蹤市場報酬。所以我上半年整體投資部位的報酬率是多少? 跟配置股票80:債券20的指數化投資人差不多,是10.32%。
Thumbnail
市面上充斥著很多標題誤導大眾的書籍,讓大家以為財富自由很容易,比如類似:股票讓你4年存一千萬,xx年存300張xx股票,每年獲利18%...這些標題其實就是吸眼球用的,投資獲利從來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他充滿了許多不確定性,股市的報酬率也很難是一個定值,科斯托蘭尼對投資獲利有個很好的詮
Thumbnail
市面上充斥著很多標題誤導大眾的書籍,讓大家以為財富自由很容易,比如類似:股票讓你4年存一千萬,xx年存300張xx股票,每年獲利18%...這些標題其實就是吸眼球用的,投資獲利從來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他充滿了許多不確定性,股市的報酬率也很難是一個定值,科斯托蘭尼對投資獲利有個很好的詮
Thumbnail
個人覺得,要滿足一個家庭財務自由的生活費用,大概就不是網路上認為的1000萬就可以打發了,畢竟家庭花費與個人的花費差異頗大。 以我每年支付家庭的花費紀錄來看,除了日常花用以外,還有要繳的稅、保險、醫療等等的費用,至少要130萬左右才足夠家庭開銷,對我而言這算是很簡約的
Thumbnail
個人覺得,要滿足一個家庭財務自由的生活費用,大概就不是網路上認為的1000萬就可以打發了,畢竟家庭花費與個人的花費差異頗大。 以我每年支付家庭的花費紀錄來看,除了日常花用以外,還有要繳的稅、保險、醫療等等的費用,至少要130萬左右才足夠家庭開銷,對我而言這算是很簡約的
Thumbnail
前天大叔才在《這篇文章》隨便推算了主動投資人的財富範圍,大叔是這樣描述的: (主動投資)長期間的績效QC直通率有多差呢?以專業共同基金為例,在25年統計期間內能勝出指數型基金的只有小於10%的主動型基金。 經過越多次績效QC失敗的投資人年化報酬率越差,在經過複利效果的作用下,25年後你的總資產價值
Thumbnail
前天大叔才在《這篇文章》隨便推算了主動投資人的財富範圍,大叔是這樣描述的: (主動投資)長期間的績效QC直通率有多差呢?以專業共同基金為例,在25年統計期間內能勝出指數型基金的只有小於10%的主動型基金。 經過越多次績效QC失敗的投資人年化報酬率越差,在經過複利效果的作用下,25年後你的總資產價值
Thumbnail
有些人一定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指數化投資人也要這樣一直紀錄投資績效,資產成長幅度。明明就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啊! 其實我會這麼做就是希望讓大家知道,指數化投資所追求的並非是單一次投資過程的表現,而是整體資產的長期成長表現。 我上半年的投資報酬率就是-17.13%。資產成長率為-1.78%。
Thumbnail
有些人一定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指數化投資人也要這樣一直紀錄投資績效,資產成長幅度。明明就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啊! 其實我會這麼做就是希望讓大家知道,指數化投資所追求的並非是單一次投資過程的表現,而是整體資產的長期成長表現。 我上半年的投資報酬率就是-17.13%。資產成長率為-1.78%。
Thumbnail
指數型基金的合理年化報酬並不高 投資人應該要有基本的認識,才不會被過高的報酬欺騙
Thumbnail
指數型基金的合理年化報酬並不高 投資人應該要有基本的認識,才不會被過高的報酬欺騙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FC大叔,一個滿滿指數化投資魂+資產配置骨的職場打工蟻。 到底買房先還是投資好,這是大家都很感興趣的一個話題,大叔好歹也買了房子,指數化投資也研究一些日子,如果你已經清楚指數化投資的優點,那麼下文的分享會比較有幫助。 很多人對於買房自住都有強烈的心理需求。但是心理需求無法量化評估,這點也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FC大叔,一個滿滿指數化投資魂+資產配置骨的職場打工蟻。 到底買房先還是投資好,這是大家都很感興趣的一個話題,大叔好歹也買了房子,指數化投資也研究一些日子,如果你已經清楚指數化投資的優點,那麼下文的分享會比較有幫助。 很多人對於買房自住都有強烈的心理需求。但是心理需求無法量化評估,這點也
Thumbnail
前幾日看到一篇網路文章,標題是「一年存14萬,如何用30年翻倍賺進1700萬」,其內容重點節錄如下: 依據統計資料,一個家庭平均(中位數)大約可以存14.4萬元的儲蓄金額,假設以此為計算標準,其次是時間,大家退休的時間都差不多,大概是30~40年,剩下可以改變的只有投資報酬率。如果以4%的投資效益
Thumbnail
前幾日看到一篇網路文章,標題是「一年存14萬,如何用30年翻倍賺進1700萬」,其內容重點節錄如下: 依據統計資料,一個家庭平均(中位數)大約可以存14.4萬元的儲蓄金額,假設以此為計算標準,其次是時間,大家退休的時間都差不多,大概是30~40年,剩下可以改變的只有投資報酬率。如果以4%的投資效益
Thumbnail
從這邊出發、過程、結束。 從這邊 —— 出發: 我會選擇被動式指數化投資,有以下幾點個人因素: 1、投資時間還有10年以上。 2、持續在工作,有穩定的主動收入與儲蓄。 3、沒有興趣研究個股,更不覺得這是一門可以輕鬆掌握的技術。 4、思考自己能力圈是有限的,不確定自己比別人優秀,尤其在短線投資是一場
Thumbnail
從這邊出發、過程、結束。 從這邊 —— 出發: 我會選擇被動式指數化投資,有以下幾點個人因素: 1、投資時間還有10年以上。 2、持續在工作,有穩定的主動收入與儲蓄。 3、沒有興趣研究個股,更不覺得這是一門可以輕鬆掌握的技術。 4、思考自己能力圈是有限的,不確定自己比別人優秀,尤其在短線投資是一場
Thumbnail
【愈老越不樂活了?】  每次看存股族在算每年領多少股利就可以退休時,大叔總覺得他們的時空似乎會凍結,因為他們的物價好像永遠不會上漲似的。 對於一個有毅力又運氣夠好的存股族,下表中的方案一應該算是多數小資存股族的財務自由目標吧。 假設殖利率真的等於年化報酬率好了,一位存股族如果每月投資20000元,在
Thumbnail
【愈老越不樂活了?】  每次看存股族在算每年領多少股利就可以退休時,大叔總覺得他們的時空似乎會凍結,因為他們的物價好像永遠不會上漲似的。 對於一個有毅力又運氣夠好的存股族,下表中的方案一應該算是多數小資存股族的財務自由目標吧。 假設殖利率真的等於年化報酬率好了,一位存股族如果每月投資20000元,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