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模式數位案例:從策展變平台,關鍵評論網的數位媒體流量變現嘗試?
過去,很多人對關鍵評論網的評語是「這是一家很會募資的公司」,而現在他們要開始賺錢了。
根據
數位時代報導,台灣網路媒體集團「關鍵評論網」即將與日本活動公司 ZAIKO 合作,推出售票與活動直播平台服務!
流量一直都不等於會員,也不等於變現。大家都說媒體有價,用新聞吸引流量,但因為新聞不具備差異性,因此多數人看完新聞後不願意付錢給大眾媒體。無法變現的流量,對企業來說是成本,不是營收。
另一種流量變現模式是賣廣告版位。媒體的流量大,但是在沒有登入會員的情況之下,被屏蔽個人資料的流量極為破碎,難以精準評估投放 TA 與效益歸因。
關鍵評論網推出新的活動票券平台「Taketla拿票趣」,提供實體票券與線上直播票券服務。從功能來看,這應該是類似「Accupass 活動通」再加上 zoom 的工具。由於媒體本來就是各大收費活動常見的策展或宣傳方,媒體整合活動報名、付款系統,是產業的垂直整合。
但我認為「Taketla拿票趣」對關鍵評論網而言,不只是發揮整合綜效,更是獲利模式轉換的起點。
對媒體而言,龐大流量是「人」,策展能力是「貨」,報名支付平台是「場」。人貨場的整合,不只能為關鍵評論網帶來服務費營收,其更能用報名機制,逼流量「顯露真身」提供會員資料,有助自家訪客行為數據庫的整合與精準度。而「自備 1700 萬使用者」的活動報名系統,在宣傳方案設計、宣傳效益上也極具競爭力。
在文章最後,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鍾子偉用
#數位服務 來概括此次新服務的推出。確實不管是自帶 1700 萬流量的活動平台,或是有機會從「內容管理平台 CMS」變成涵蓋 O2O 的「顧客數據平台 CDP」,其變現機會比起傳統媒體,有非常大的想像空間。
商業模式數位案例:LINE — 握有全台用戶但賺不到錢?在分散時代下,是默默耕耘的農夫,還是不知所措的巨人?
LINE 在台灣握有極高的用戶滲透與用戶黏著率,平台用戶數突破 2100 萬人,佔總人口數超過 90%。每天每用戶的平均使用時間超過一小時。
在網路時代,掌握用戶的時間就掌握變現商機。尤其 LINE 掌握的是「絕大多數人」的時間。然而,過往除了 LINE 通訊的起家厝外,LINE 廣告的推廣成效普普,LINE Pay 雖然靠優惠活動成功成為台灣前兩大支付工具,但離賺錢還有一段距離。在龐大流量背後水漲船高的營運成本下,LINE 的整合之路儘管不容易失敗,但現階段看起來也困難重重。
甫落幕的
2020 LINE 東京年會中,LINE 又推出不少新服務。究竟下一步,LINE 是該持續開發新應用,擴大應用範圍也擴大成本與虧損,還是更努力尋找變現方式?
對照 Facebook 的成長方式,LINE 已不具備當時的環境條件,且在廣告成效不明的狀況下,難以從 FB 手中搶下足量預算。再加上雖然 LINE 有海量的群組與個人互動。但由於相較 Facebook 功能是「傳散資訊」,用戶登入 LINE 多半是為了跟某人互動或達成特定溝通目標,具有強烈的目的性,因此不易在「廣告」和「社群」上變現。
數據變現方面,「洞察只需要看一次就夠了」。LINE 目前公布的數據面向與深度都較 Google、Facebook 單薄,若想要數據變現,可能要等未來透過更多生活、金流面向的服務,規模化數據分析的維度範圍。
目前看起來最有機會,只是尚未突破的變現方式是「流量入口」變現。由於 LINE 仍然握有龐大的活躍用戶,因此透過 LINE 開發各種服務,服務提供者直接獲得流量池,用戶使用更簡便、LINE 從中收取 #服務費,是看起來最有規模化可能的成長機會。這類變現方讓 LINE 現階段仍像是投資、虧損不斷擴大的無底洞,但未來角色將有機會成為血管般,外表看不出來,但卻是串聯社會運作的 #底層設施。
在分散時代,產業分類、市場區隔、供給者都會走向垂直破碎,但基礎設施不會,基礎建設仍具有規模化可能性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