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我們聊到二戰的開始、過程與結束,發動戰爭的德日義三國也是二戰的戰敗國,隨著德國的戰敗,歷史的新篇章也隨之展開,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談談戰後德國局勢有什麼變化。
同盟國軍事佔領德國
二戰後德國境內各國勢力分布,由 User:52 Pickup - Based on map data of the IEG-Maps project (Andreas Kunz, B. Johnen and Joachim Robert Moeschl: University of Mainz) - www.ieg-maps.uni-mainz.de., CC BY-SA 2.5,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951565提供
同盟國軍事佔領德國(德語:Besatzungszone)是指1945年6月5日盟軍政府接管德國最高權威,並宣告德國無條件投降後,被盟軍分別軍事佔領的德國。盟軍將德國分為四個佔領區,分別歸美、蘇、英、法四國管制,並實施民主化、去軍事化和去納粹化。最初盟軍曾計劃通過盟國管制理事會統一對德國進行管理,但1946到1947年間美英法和蘇聯關係發生了破裂。1949年5月23日由美、英、法佔領區合併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同年10月7日蘇聯佔領區則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至此,盟軍對德國的軍事占領宣告結束,而德國則分裂成兩個國家,在冷戰中兩德相互敵對,直到1989年柏林圍牆倒下,一年後德國重新統一。
紐倫堡審判
1945年8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際,美、蘇、英、法四國政府在倫敦正式簽署了關於控訴和懲罰歐洲軸心國主要戰犯的協議,並通過了著名的《國際軍事法庭憲章》並成立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同時,控方還起訴了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政治領袖集團等六個組織,以達到徹底去納粹化的轉型正義目的。
1945年11月20日,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正式開庭。1946年9月30日,法官宣讀了長達250頁的判決書,公佈了對被告人以及各組織的判決,共有12 名被告判處絞刑、3名被告判處無期徒刑、2名被告判處20年有期徒刑、1名被告判處15年有期徒刑、1名被告判處10年有期徒刑、3名被告獲判無罪。
納粹黨、帝國保安部及黨衛隊宣判為犯罪組織。
希特勒內閣、衝鋒隊、參謀部和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宣判為無罪組織。
去納粹化
去納粹化(德語:Entnazifizierung),是同盟國為了清除納粹主義在德國(西德境內)的影響而執行的轉型正義運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主義在社會、文化、出版、經濟、司法和政治等方面皆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影響。1945年德國二戰投降後,勝利的同盟國根據波茨坦協定,在當時的德國和奧地利進行去納粹化運動。該運動依照民主化、非軍事化和非納粹化的三大精神準則執行。德國方面,盟國管制理事會在1946年1月柏林通過了數項去納粹化命令,以藉此劃分被審查人員在納粹黨執政時期的政治角色,並對之展開司法調查。
「去納粹化」開始執行時,許多出自德國民族尊嚴的懷疑聲浪認為它是美國人在審判德國人民。然而在柏林危機過程中德國人對美軍的敬愛持續增加,使那些聲音消沈了下去。「去納粹化」事實上在1949春就在加速結案中,代之而起的聲浪是納粹受害人的批評,他們認為「去納粹化」純粹是美軍漂白前納粹分子的假戲,為的是使他們能儘快而正當的再進入公職的體系中。不論對「去納粹化」的雜音如何,在柏林危機中新成立的西德新政府及國會在1951年5月11日正式通過法案廢除〈去除納粹及軍國主義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