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傅,對有技藝的工匠、長工的尊稱。
第一篇文章裡,只要講到王船司傅。我都會用「司傅」而非「師傅」,因為司傅是對有技藝的工匠、長工的尊稱。自民國62年,東港第一艘木造王船問世後,集結了東港、琉球兩地造船司傅合力完成。而這艘木造船可是能在海上行駛的,是經過民國62年那一批的司傅們,研究東隆宮的小王船,並運用自身的造船技術改良出來的。雖然東港的王船不曾下過海水,但民國80年,台北的三王府曾委託東港的造船司傅打造一艘王船。後來這艘王船真的下去淡水河航行,照片現在存於「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裡」。因應版權問題,只能先貼上網址,供大家點閱。
訪談幾位王船司傅,都說到民國50-60年間,如果去學木造船技術,一天的薪水差不多有一千塊,何況出師後到外面包工作回來做。當時的榮景可以想像,感覺小小的東港鎮就跟《海賊王》水之七島的篇章一樣,到處都有人在造船。而當時的王船廠也很妙,只要有興趣的司傅都可以來做,但如果來了最少要做三天。但我也想像到,如果這位司傅做到一半去工作了,接手的司傅就要把原來的部分完成。但每個人做法或者習慣不一樣,不會有難以銜接的問題嗎?但司傅都笑笑的說,他們很厲害啦。基本上都可以完成!而且來做王船沒有薪水,就是靠信仰跟對王爺的發心。司傅說,當時還沒有王船廠,都是臨時搭一個王船寮,來來回回總共有幾百位司傅在裡面。
據說有一次龍骨裁好,立(舟參)的日子也搏杯訂好。但龍骨上面還沒裝好肋骨,大家本來還輕輕鬆鬆的,突然間意識到時間快來不及。卯足全力,只花了兩天就全數組裝完畢。司傅說得很輕鬆,據他形容當時很緊張,畢竟這種神明事不可以亂來。而且立(舟參)那天,溫王爺跟中軍府可是會來監督。再怎樣都要趕出來,索性大家當時的司傅們都很年輕,只花兩天就全數完成,不然開天窗的話真的會出事啦!!!
(圖為 肋骨建置)大型的組裝東西,大多需要人手幫忙
隨著物換星移,司傅們的年紀越來越大,木造船技術也沒有傳承下去。曾經天真的問司傅們為何不教年輕一輩的。但現實考量,學習需要時間,更需要實作。要一個年輕人不工作來學這項技術,而且每三年才做一次。搞不好這次學會,三年後就忘記。就算學會還要面臨「學以無法致用」。過去聽司傅說,哪些部位幾天就可以完成,如今在拍攝時都換成幾個禮拜才可以完成。
過去我算是非常反對大家在迎王期間,來看燒王船的。因為整個迎王祭典,王船並不是主角。
我覺得轎班、千歲爺、神將,才是迎王的本體。經過這次拍攝,我反而會叫大家下來看王船。王船真的是一艘藝術品,同時也跟時間在賽跑。整個迎王祭典的目的如果是和瘟壓煞、賜福地方。那王船應該是最重要的東西。它不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個承載期待與希望的神聖器具啊!
(圖為 司傅工作身影) 陽光灑下來的樣子真的很浪漫
當然整個迎王的精神跟內涵,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完的。未來有到東港看燒王船的朋友,或許在王船經過面前的時候,不妨看看王船前的老司傅,內心對他們比個讚。他們比任何人都在乎王船,幾使王船做好他們還不會鬆懈。要等到王船停在沙灘,請王安座後,點火的那一刻。才可以放輕鬆!然而隔天醒來繼續物色木頭。再準備下一艘!
這就是王船組!
Respec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