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風相送」一詞為迎王祭典尾聲時,東港鎮民用來恭送代天巡狩千歲爺的祝福話語。希望王船啟程時,能藉著風順利抵達天庭繳旨。
近期所拍攝的紀錄片的片名就叫做《順風相送》,當初不知道哪來勇氣,想要拍攝東港王船的紀錄片。一股熱血的田調資料,聯絡製片。隨著越深入調查,才發現這個題材真的很龐大也不容易。過去在迎王祭典時,王船是個神聖法器。
在家裡翻出這張照片,已經忘記什麼時候拍的。但從彩繪形式跟地理位置看起來應該是2005年左右。
(真的忘記是什麼時候拍的,但從照片可以看出當時還沒有王船廠)
整個祭典的起源來自清朝一場瘟疫,這起瘟疫奪走很多人的性命。後來一名遊街道士來到東港,將除瘟的道教科儀教了這裡的人,最後演變成現今的迎王祭典。而王船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除了是代天巡狩千歲爺的交通工具外,更是東港鎮民的託付與期待。
不是我選這個題材,而是這個題材選擇我
過去在王船建造時,是不能偷看的,直到迎王前係它才展示在眾人面前。民國62年,因為國際情勢,木料在當時沒有那麼貴。在漁業發達的小鎮,便有人發起將紙糊王船改成木頭的試試看,並集結東港、琉球兩地的木造船司傅們一同來完成。
但隨著漁業環境改變,木造漁船改成玻璃纖維(較輕也省油)。許多司傅面臨工作轉移的問題。但因為民國62年的決定,反而讓木造船技術透過王船留下來至今。如今王船司傅們年紀越來越大,再加上年輕人不學這項技術,未來王船技術可能真的「順風相送」。很幸運的,在拍攝這個題材前,有跟溫王爺搏杯,也跟廟方談過,並獲得王船司傅的首肯。就這樣幸運加成,開始拍攝這個紀錄片。如同引言說的,不是我選擇這個題材,而是這個題材選擇我。
永遠要懷著無比謙卑的心情來拍攝這支紀錄片。
自從王船紀錄片告一個段落後,不管投什麼補助都落空。用這個平台來分享一些拍攝王船的故事點滴。不管是我在王船廠看到的、還是訪談司傅聽到的。決定以這篇開始,寫一些點滴。拍攝期間,一位司傅知道我留職停薪拍王船。調侃說:我這樣反而賺到。因為很少人(除非掛職務)能夠在王船廠裡從頭跟到尾。也因為拍攝紀錄片的關係,走進司傅們的生命裡,如果有好奇想瞭解的,我回答不出來,也歡迎留言。只要不涉及王船相關秘密,我願意去幫大家問問王船司傅們看看~
就從這篇開始連載吧!
在某一科送王時,因為考量到轎班們徒手桅扛上船很辛苦,於是王船組們提前聯絡好吊車,也跟祭典委員會這邊報告過,甚至也規劃好路線。當王船組們覺得一切準備就緒時,好死不死吊車卻被王船身後的香客給沖散。還卡在遠遠的地方。即使已經做好萬全準備,也透過指揮科調度。無奈吊車就是進不來!
眼看時間越來越近
最後沒辦法,只好再拜託轎班們把三根桅扛上王船。司傅們說,其實吊車來吊是比較省力,也安全一點。但就是不好看!轎班來扛,有一種力與美的藝術感。特別在三支桅插入船身時,現場響起掌聲。那個當下很爽很驕傲!
最終王船沒有靠吊車,還是依照百年傳統。透過轎班們把三根桅扛上王船。
結果那科王船點火後,司傅們互相討論,為什麼已經做好準備吊車還是進不來。最後大家歸納出一個結論,應該是溫王爺不想這樣,覺得用吊車很遜!但也沒有人去搏杯問祂。只能說,之後還是各角頭們辛苦了。再拜託你們了(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