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必修課 : 給大忙人的天文物理學入門攻略 ( 原文作者 : 泰森 Neil deGrasse Tyson )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解釋了宇宙中的能量與物質的轉換;牛頓的萬有引力,則突破了天神與凡人的哲學障礙。而這種物理定律的普遍性概念強效地驅動科學發現,更常被用來進行倒推。

物理定律的強大之處,在於它是恆常不變的,而且放諸四海皆準;它讓宇宙變得更加簡單易懂。相較研究人類行為模式的心理學,反而是人性與人心的變化,才是長期以來都呈現複雜難懂的現象。

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對天文理論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然而身在地球上的人類本身又存在宇宙之中。我想也可以從《老子》「道 」中的相對觀去理解萬事萬物的存在性概念,然後倒推回它的本身,就可以發現,當以人作為主體時的相對觀,用以理解人心和人性其實並不難。

成熟的科學需要數據來論述與支撐。除了物理定律,還有甚麼規則是一成不變的呢 ? 個人與眾人的意見形成社會科學的統計數據,其中的高佔比部分會被拿來作規則論述,然而它是會隨著環境與時間而變化的。「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這句古諺,應該就是前述最好的驗證詮釋。

整個宇宙星系之間有甚麼 ? 宇宙種種有趣的事件都發生在星系與星系之間,而非在星系之內。

摸不著的暗物質又是甚麼 ? 科學家們極端需要暗物質,因為沒有它,在計算上就無法正確德描述這個宇宙。( 頁91 ) 在宇宙裡有兩個互相競爭的效應 : 要讓物質聚在一起的重力,以及要稀釋物質的宇宙膨脹。經過宇宙測量到的計算,一般物質的重力需要暗物質的協助,才能產生這種相互競爭的效應。如果沒有暗物質,就根本沒有星系團,也更不會產生人類了。( 頁 90 )

神祕的暗能量又是甚麼 ? 目前能夠解釋的是大家想的到的~ 暗能量或許是一種量子效應,而它源自空間的真空。暗能量對宇宙膨脹歷史的影響結果,一直被滿懷雄心壯志的天文物理學家們忙碌著。

中學時期的化學課中,一定要背的元素週期表來自地球地殼,也就是宇宙元素。可見知道一些天文學,就會知道宇宙的起源和演化,進而擁有各種知識,這在某些情況之下,是相當能夠增加自信心的。

作者在最後的篇章以「為什麼要有宇宙觀」做結,他說 : 在我們身為地球過客的短暫時日裡,不要放棄為自己和後代多多探險的機會。……當我們的宇宙知識不再增加時,我們的眼界就會退化….發展出危險的自我中心觀,真的以為世界是繞著自己打轉。( 頁220 )

換言之,科學知識越豐富,就越了解宇宙萬物的運作,而人只是宇宙中的萬物之一,實在沒有必要遇事便起心。但也不是輕忽身為人的存在價值,人都是銜含使命而來地球生活的;「使」、「命」二字就是要人主動掌握所有的選擇。當自己是在遣派自己、自己是在命令自己的時候,那是可以選擇的。

假想如果「宇宙」是台機器,爆炸之後的「星塵」就是原料,加工之後成為稱之「萬物」的產品,「人」就是升級之後的產品,透過「命運」的銷售管道,形成「存在」消費品。「愛智」決定「存在」的層次!萬物隨心生,心之所在自然存在。

覺知生離尚可期,死別何以堪。憶當時,淚濕衫,垂心肝,卻道天若有情天亦荒。今生會遇見都是前生相約,如果宇宙不滅,生離死別也許只是個點,是靈與魂存續中的永恆串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雁頭-avatar-img
2023/07/11
好文
avatar-img
Sheryl's Notes 雪柔的閱讀筆記
60會員
207內容數
我很喜歡《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也喜歡《孟子·盡心篇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喜歡讀著讀著而茅塞頓開的時候,那種究竟的快樂。
2025/04/26
我一直覺得,創作是個從無到有的心造工程,它和生命經驗值成正比,只不過有些人語言傳遞、文字書寫、繪圖意象,而拍攝者選擇按下快門。於此,拍攝再加一點哲學禪意就會進入攝影領域了。
Thumbnail
2025/04/26
我一直覺得,創作是個從無到有的心造工程,它和生命經驗值成正比,只不過有些人語言傳遞、文字書寫、繪圖意象,而拍攝者選擇按下快門。於此,拍攝再加一點哲學禪意就會進入攝影領域了。
Thumbnail
2025/04/13
人是不是一個獨立的數字?或者都是一個獨立的數字,這個關於生命靈數的美麗邏輯,我只能當作一種娛樂消遣看待。但是數字跟我們個人其實是息息相關的......
Thumbnail
2025/04/13
人是不是一個獨立的數字?或者都是一個獨立的數字,這個關於生命靈數的美麗邏輯,我只能當作一種娛樂消遣看待。但是數字跟我們個人其實是息息相關的......
Thumbnail
2025/04/06
連假期間的宏觀訊息除了台灣國會之亂引發大罷免連署活動之外,還有就是衝擊全球的川普2.0關稅核彈終於引爆。我不知道明天過後的台灣股市會如何表現這些連動?⋯⋯⋯
Thumbnail
2025/04/06
連假期間的宏觀訊息除了台灣國會之亂引發大罷免連署活動之外,還有就是衝擊全球的川普2.0關稅核彈終於引爆。我不知道明天過後的台灣股市會如何表現這些連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結構——這整個宇宙,地球和天堂,都是由許多不同形式的結構構成的。 我問自己,為什麼?結構的存在有什麼必要?難道在我們自己的表現和運用之中,我們不能作為自由運動和流動的存有而存在嗎? 為什麼我們將自己囚禁、限制在一個受限的結構化實相(稱為地球或天堂)當中呢?天堂具有某種形式的結構嗎?
Thumbnail
結構——這整個宇宙,地球和天堂,都是由許多不同形式的結構構成的。 我問自己,為什麼?結構的存在有什麼必要?難道在我們自己的表現和運用之中,我們不能作為自由運動和流動的存有而存在嗎? 為什麼我們將自己囚禁、限制在一個受限的結構化實相(稱為地球或天堂)當中呢?天堂具有某種形式的結構嗎?
Thumbnail
在人類的歷史中,對於宇宙的探索一直是一個無窮的追求。我們對於宇宙的奧秘充滿了好奇和渴望,試圖理解其存在的意義和造就它的力量。有些人相信宇宙本身就是一種神聖的存在,而且宇宙所呈現的四個環境界,更加強化了這種信念。 第一個環境界是宇宙的廣闊無垠。當我們仰望星空時,被無數閃爍的星辰所包圍,我們感受到了宇
Thumbnail
在人類的歷史中,對於宇宙的探索一直是一個無窮的追求。我們對於宇宙的奧秘充滿了好奇和渴望,試圖理解其存在的意義和造就它的力量。有些人相信宇宙本身就是一種神聖的存在,而且宇宙所呈現的四個環境界,更加強化了這種信念。 第一個環境界是宇宙的廣闊無垠。當我們仰望星空時,被無數閃爍的星辰所包圍,我們感受到了宇
Thumbnail
為什麼要有宇宙觀?換言之,科學知識越豐富,就越了解宇宙萬物的運作,而人只是宇宙中的萬物之一,實在沒有必要遇事便起心。
Thumbnail
為什麼要有宇宙觀?換言之,科學知識越豐富,就越了解宇宙萬物的運作,而人只是宇宙中的萬物之一,實在沒有必要遇事便起心。
Thumbnail
而人有眼、耳、鼻、舌、身、意,感受了七情與六欲,而陷入了各種主觀感受的愉快和痛苦,而人以為有善、惡、愉快和痛苦之分,而在原本的意識或者靈的層面,是沒有這些分別的,而是人以為有這些分別,而人要去甄別這些,去感知這些,如果人無法感知這些,而人的存在便失去了意義。
Thumbnail
而人有眼、耳、鼻、舌、身、意,感受了七情與六欲,而陷入了各種主觀感受的愉快和痛苦,而人以為有善、惡、愉快和痛苦之分,而在原本的意識或者靈的層面,是沒有這些分別的,而是人以為有這些分別,而人要去甄別這些,去感知這些,如果人無法感知這些,而人的存在便失去了意義。
Thumbnail
靈性學總是常說: 萬物都是一種頻率振動,顯化意識就是同頻共振的吸引力法則 搞得大家一頭霧水 振在哪?動在哪?物品看起來不是靜止的嗎? 而且到底是怎樣才能吸引我想要的到生命中? 為什麼提高振動頻率才容易心想事成? 聽不懂~聽不懂~聽不懂~~~ 等等!別慌張,聽不懂我這不就來解釋了嗎? 你知道此時此刻
Thumbnail
靈性學總是常說: 萬物都是一種頻率振動,顯化意識就是同頻共振的吸引力法則 搞得大家一頭霧水 振在哪?動在哪?物品看起來不是靜止的嗎? 而且到底是怎樣才能吸引我想要的到生命中? 為什麼提高振動頻率才容易心想事成? 聽不懂~聽不懂~聽不懂~~~ 等等!別慌張,聽不懂我這不就來解釋了嗎? 你知道此時此刻
Thumbnail
愛因斯坦曾研究過《大藏經》,在他的日記裡曾三次寫道:「如果將來有一個能代替科學學科的話, 那麼這一學科唯一的就是佛教。」 愛P解釋金剛經的主題 : 空性 ( E=mc² ) E = mc²(物質與能量守恆公式)闡述能量(E)與質量(m)間相互關係的物理學公式,C 是光速的常數。 一切物質解構後肉眼
Thumbnail
愛因斯坦曾研究過《大藏經》,在他的日記裡曾三次寫道:「如果將來有一個能代替科學學科的話, 那麼這一學科唯一的就是佛教。」 愛P解釋金剛經的主題 : 空性 ( E=mc² ) E = mc²(物質與能量守恆公式)闡述能量(E)與質量(m)間相互關係的物理學公式,C 是光速的常數。 一切物質解構後肉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