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開首以上海三十年前後的月色為意象,為之後情節埋下伏筆。
再以月光照到姜公館的陪嫁丫鬟的場境,帶出一種極強的電影畫面感。接着通過姜公館二奶奶丫鬟與三奶奶的陪嫁丫鬟的對話,側面描寫姜公館現況。
首先,一個漸漸沒落的大家。雖然有不少丫鬟侍侯,但擠擁的睡在一起,連管丫鬟的趙嬤嬤也同睡一房。再加上丫鬟們穿剩下的破舊衣裳。如此就證明姜家經濟條件確實不怎麼樣。這種設定與張愛玲的經歷也有幾分相似,她曾經也是富裕人家的小姐,後來家族經濟緊拙,走向下坡。那麼小說情景看來逼真,非空穴來風。同樣有這般經歷的還有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故兩者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次,側面刻畫二奶奶。當她的丫鬟欲言又止,想轉移話題時,當然一是下人不應議論主人,二是看出主人身份地位。二奶奶七巧出身特別,在過去講求門當戶對的時候,一個家裏開麻油店的小姐,能夠攀高枝,嫁給姜家二少,實在不尋常。再道出姜二少原是殘廢,不過想找個填房,後來想到二少也不會再娶,才把七巧扶正,讓她死心塌地,這樣就顯得十分合理。不僅道出姜家冷酷的理性,亦為七巧心理扭曲埋下伏筆。而且,七巧的丫鬟從對話中透露出對她的不屑,也印證她卑微出身與矝持大家的格格不入。
對話中也輕輕帶出了姜家三少風流的形象,「三爺自己在外頭流水式似的花錢,欠了公帳上不少,也說不響嘴。」這句話之前原是指責七巧偷東西,家裏不好撕破臉,又轉而責備三少。
其實丫鬟並不是金鎖記的主要角色,但通過幾段對話,已經勾勒出主角的大致形象,背景設定。主角雖是血肉糢糊,但以後情節卻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