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三月底時候,興登堡發表了一份沽空報告,指控SQ嚴重誇大了真實用戶數量。他們引用了一位前僱員的估算,指經他們審查帳戶有四成以上牽及虛假、欺詐,或是被同一人所開的額外帳戶。
後來SQ否認指控,說
97%流入Cash App的帳戶經過驗證。
三月時候,就有讀者在付費群組問我怎麼看興登堡的沽空報告。
過去一兩年,我曾經多次因股票被沽空報告狙擊而被問到類似的問題。如果是兩年前,我可能會把沽空報告找出來,仔細看看他們攻擊的理據,然後看看是否可以成立。但後來發現,這樣做的CP值極低,因為後面的股價走勢跟沽空報告有多少理據可以成立,關係並不大。
某程度上也是因為,很多沽空報告寫的東西,有他們的消息來源,外人很難根據市場上能獲得的公開數據或資料來證實或證偽。管理層說的話又多少有些利益衝突,不能盡信(想也知道不會承認,也多少會避重就輕)。因此,在目前偏弱的市場氣氛下,其實不論沽空報告寫什麼,只要不是寫得太離譜,投資人後續多半都是先避一避再說。
過去兩年,被沽空報告攻擊過的成長股相當不少,我自己留意過的就有好多家公司,我剛剛回想一下,很多也記不太清楚了,目前還有印象的除了最近的SQ,另外就是較早期的SKLZ,以及稍晚一點的ZI。
ZI是在
2022年5月被沽空報告攻擊,當時也有讀者問我怎麼看。我記得自己當時的回答跟上面差不多,即不必太糾結沽空報告本身的理據,如果從市場信心的角度來看的話,在信心薄弱的市場,沽空報告對投資人的打撃肯定是雪上加霜,不利股價。
雖說過去一兩年,特別在成長股板塊,股票多半是跌,但最近還貼在52週低位水平的股票,以我追蹤的股票來說,其實也不算多,但剛好曾被攻擊的SKLZ和ZI股價都是特別疲軟。
被沽空報告攻擊前,本來SQ的股價已經稍有起色。但報告發表後,其股價隨即又跌到一年來的低點,走勢也是相當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