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真實世界發生的故事,會比虛構的小說還要撲朔而錯綜,還要驚人,而且悲傷。翻開《鐳女孩》以後,作者紀實的文筆流暢而好讀,但我翻書的手卻彷彿有千斤之重。那每一頁,都比鬼故事讓人感到可怖。
我其實很驚訝醫學相關專業的我竟是第一次知道這個重要的故事。我思忖著,除了孤陋寡聞以外,是否有著其他的因素,一如書中女工們曾經遭遇的困難,讓這些故事並沒有被明顯地列入教科書裡。但無論如何,一如半衰期長達千年以上的鐳元素,這些重要的事情並不會永遠被掩埋。真相可以拖延可以混淆,但不會消失。而穆爾更用這本書溫柔地記錄了故事的始末,甚至詳細的紀錄了鐳女孩們在受苦前曾經所有的美麗與動人,以及受苦後所有的悲傷與堅毅。
回頭整理資料時,看見作者穆爾為此本書寫立下的目標,一切顯得更明白而令人動容。鐳女孩的事件我們可以宏觀其歷史的意義,關於科技、資本社會、正義等等巨大的議題,但同時,我們也可以透過作者刻意著重細節的筆觸,接近每個還沒被冠上鐳女孩稱號的那些女孩及女人們,以及她們身邊最親近的家人們,真實的生命的樣貌。她們是鐳女孩,但也同時是茉莉、凱薩琳、桂思、海澤、琨塔......。穆爾溫柔地在第一頁寫下:獻給所有的錶盤化工,以及愛她們的人。相比於讀者感受到的悲傷,穆爾在資料搜集、訪談、整理的過程中,經歷的絕對千倍萬倍。
書中,穆爾刻意地記錄下女孩們曾經美好的每一個重要時刻,曾經彼此分享的喜悅,以及原本想望的可能的未來。而這些一一對比上病痛的可怕折磨,從牙痛到反覆拔牙、永遠癒合不了的傷口、滲出的鮮血和膿液,到醫師一碰即碎的下顎骨,再到名單上一個一個的死亡。她記錄下了所有女孩們的恐懼不安與勇敢善良,以及終於得知診斷後,面對近在咫尺的死亡和不再可能治癒的病痛,她們所有的心情和堅強。
原版著作以及多國翻譯的書封都用了駭人的螢光綠標示這本書的恐怖色彩,不過中文版倒是選擇了溫和了許多的鮮黃色取代,搭配上女孩感的睫毛與眼淚,我想,這也許更貼近穆爾想給這些女孩們的溫柔一些。
圖片來源:rutgers.edu
【書籍介紹】
1898年,當居禮夫人發現新元素「鐳」的新聞點亮報紙頭條時,也令商人們嗅到商機,任何號稱添加鐳的商品都廣受歡迎,鐳水、鐳奶、鐳補藥,甚至鐳的彩妝品大行其道,人們將這發光元素塗在頭髮、眼皮和指甲上。在放射性元素危險性已成常識的今日看來,當時人們的行徑簡直匪夷所思。
故事從一次大戰說起,當時對於用鐳製成的發光塗料需求大增,從飛機、潛水艇、戰艦到士兵手表等儀表都要塗上這種塗料,供軍事使用。戰後,夜光表成為時髦熱銷品,供不應求,而生產鐳表盤的公司宣稱鐳對身體有利而無害。
表盤塗繪這項精細作業由女工進行,她們青春無敵眼靈手巧,有著婦女薪資排行前5%的薪水,被認為是一群幸運的閃亮女孩,鐳也在字面意義上使她們「閃閃發亮」,她們在黑暗中也在發光,有「鬼女郎」美名。
女工鎮日與鐳元素工作,用舌尖舔舐沾有鐳塗料的畫筆,使作業順暢。幾年後故事翻轉,一開始是揮之不去的疼痛,接著是不會癒合的傷口,從牙齦化膿潰爛,及至顎部腫脹,骨骼粉碎,全身在無止盡的疼痛中邁向死亡⋯⋯隨著越來越多人發病,鐳的趨骨性和侵害性才慢慢昭顯確立,然而鐳公司自始至終否認鐳有毒性,更拒絕賠償。
這些鐳女孩們發現自己捲入了二十世紀最大的謊言和醜聞,決定挺身而出,隨著她們病情急速惡化,一個接著一個痛苦地凋零,她們的時間不多了⋯⋯多年訴訟終於贏來勝利,她們的勇氣改變法律,她們的經驗成為人類遺產,讓大眾認識到鐳的毒性,更啟發美國政府對核彈危害的研究,拯救日後成千上百人性命。
【作者介紹】
凱特.穆爾Kate Moore
以《鐳女孩》登上《紐約時報》和《今日美國》暢銷榜,本書更受到全球最大Goodreads書評網讀者票選為2017年度「最佳歷史書籍」(2017 Goodreads Choice Award for Best History),美國圖書館員2018年「最喜愛的非小說圖書」,美國國家圖書館協會評為 2018 年「非小說類優秀圖書」。
2015年,穆爾執導一部廣受好評的關於鐳女孩的紀錄片《這些閃亮的人生》。後感於鐳女孩故事不應塵封故土,及直到今天小勞工和大企業間不對等關係,促使她完成《鐳女孩》一書。
穆爾寫作的目標是,把人名、數字這些枯燥生硬的史料化為有生命的故事,敘述上採取的立場是,站在鐳女孩身邊,和她們一起經驗每一個重要時刻,希望鐳女孩像是讀者的朋友一樣,因為在事件背後,是一個個各別獨立的鐳女孩的人生。
「當我們今天在媒體讀到類似故事,我們要記得,在新聞頭條和統計數據背後,永遠代表著一個個人──或其他野生生物──的生命正承受傷害。」
穆爾以精采的說故事手法重現偉大歷史事件。她在回憶錄、傳記和歷史等文類有數十年寫作經驗,熱中於政治、說故事以及重現過去的英雄人物。現居英國。她的個人網站:http://www.kate-moore.com/
(資料取自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