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戀客鄉情》漫遊桃園龍潭小鎮在地街角風情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龍潭,一個以客家族群為主的傳統聚落,豐富的人文史蹟不禁讓人想一探窺秘!
雨夜花 雨夜花 受風雨吹落地……尋訪鄧雨賢,像是探索傳說中曾經存在的海角七號!鄧雨賢充滿故事性與戲劇性的歌謠創作,刻畫著時代情感和記憶,是屬於土地的歌聲與風情!
raw-image

龍潭鄧雨賢音樂紀念館

雨夜花 雨夜花 受風雨吹落地……

raw-image


這趟龍潭徒步旅行第一站來到了位在龍潭行政園區內的鄧雨賢紀念館,話說鄧雨賢是誰?或許有很多的人都不熟悉這號人物,但若說起《雨夜花》、《望春風》這兩首膾炙人口的台灣歌謠,就幾乎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哈哈,不過呢在詢問一些朋友之後,大家普遍都是知道《雨夜花》、《望春風》這兩首曲子,但還是一樣不知道鄧雨賢到底是何許人也?

raw-image

尋訪鄧雨賢像是探索傳說中曾經存在的海角七號!

鄧雨賢 台灣民謠作曲大師1906年生,出生地在桃園廳中壢支廳安平鎮區山仔頂庄麻園堀(今桃園市平鎮區與龍潭區交界處),所以有人說他是平鎮人,也有人說他是龍潭人。1925年於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畢業,並分發到臺北大稻埕日新公學校(今臺北市大同區日新國民小學)服務,1940年遷居新竹芎林,在芎林公學校任教,因為有才能的人,大家都是搶著夤緣攀附,所以這些地方都有紀念鄧雨賢的場館公園。鄧雨賢的作品旋律優美動聽,曲風深切的反映出對時代、民族時事的情感,只可惜他一生追求音樂理想的熱情,因沉重的工作負荷及時代政治因素影響,變得可能很簡單,也可能很複雜,長期的鬱鬱寡歡而英年早逝,1944年病逝於新竹芎林年僅三十八歲,他的一生印證了「人生短暫,藝術永恆」的名言,也被尊稱為臺灣歌謠之父,當時很多知名的台灣台語流行音樂作詞家如周添旺、李臨秋等人都曾經與他合作過。

raw-image

鄧雨賢充滿故事性與戲劇性的歌謠譜曲創作,刻畫著時代情感和記憶,是屬於土地的歌聲與風情!他的創作「四月望雨」,《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都是最讓人耳熟能詳的,經過傳唱約莫八九十年之後,已然成為最具代表臺灣這片土地的民族歌謠。而《望春風》、《雨夜花》這兩首曲子更成功的詮釋了長榮航空的品牌故事,讓長年旅居外地的遊子,在長榮航空的班機上,聽見了播放由長榮交響樂團演奏的這兩首曲子後,不禁落下思鄉的淚水,深切的刻劃出台灣鄉土之情。

音樂生活化 生活藝術化 從客庄出發邁向文化地標

然而好的曲目總是有很多不同的樂團會爭相詮釋演出,讓聽眾有不同的心靈饗宴,除了剛剛提及的長榮交響樂團,老爺還要分享這首由青年擊樂家紀頌恩以馬林巴木琴獨奏詮釋自Robert Oetomo改編的《望春風》;冀期透過飛揚的樂聲和濃厚鄉土藝文氣息,讓各界看見多采多姿龍潭的文化風貌,並期以散播音樂生活美學,共同營造龍潭地區的在地特色。

敬惜字紙理念長存 聖蹟亭

自古以來,讀書人或民間都深信文字是由倉頡所創造的,倉頡是黃帝時代的史官,被尊稱為「制字先師」、「倉頡至聖」或「倉聖人」;因此,客家人稱文字為「聖蹟」,於是焚燒字紙之爐也被稱作聖蹟亭、敬字亭、敬文亭、敬聖亭、字紙亭、惜字塔、惜字爐等,簡單的說就是讓讀書人焚燒廢紙或殘書的地方,並不像一般廟宇有提供求神祈福的功能, 所以在建築方式上通常都是比較簡單。

raw-image

離開鄧雨賢紀念館後沿著北龍路往龍潭大池的方向在聖亭路時右轉前往聖蹟亭,來看看這座百年古蹟。龍潭聖蹟亭興建於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因監生古象賢等人認為文字的創造,透過文字的撰寫,使歷史文化得以延續發展,更可以讓學問得以流傳,因而對於倉頡造字備極尊崇,為感念其造字之艱難,於是發起在龍潭建造聖蹟亭。清領時期龍潭地區文風興盛,諸多文士先後成立「文光社」、「拿雲社」、「崇文社」等文會來促進當地文風,成為龍潭三大師社,在文會成員楊鳳池、古象賢、鄧觀奇、鄧逢熙及黃龍蟠等人的努力下,才募得足夠經費以建造聖蹟亭。

raw-image

目前龍潭聖蹟亭的樣貌是日據時代大正十四年(1925年) 重修的,近年來陶元市政府也有做了一些整修,大致上還是保持原有的完整風貌。聖蹟亭的格局呈長條狀,採中軸對稱的佈局方式,由外而內,採三進式,由山門、頭門、中門,而最後進入內庭所在的惜字亭。

raw-image

走進龍潭聖蹟亭山門後發現“奈阿捏“裡面都沒人,霎時感覺彷彿走進了哪家門派所設下的奇門遁甲陣法當中,會不會就此困在陣法中呢?聖蹟亭經過三進廊道進到內庭就是祭台與惜字亭了,其實在三進廊道的左側有個庭園,如果有到庭園裡走走,再經三進廊道最後走進內庭看到祭台與惜字亭時,真的就是有一種破除陣法結界進到藏寶之處的感覺。在聖蹟亭山門旁有一些告示解說牌,若沒有先看過告示解說,會像俗話說的,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真的會對這座古蹟的建築設計工法與寓意沒概念,然後就會覺得沒事幹嘛走來這裡呢?

raw-image

舊龍潭第一市場再造蛻變重生 菱潭街興創基地

曾經繁華熱鬧的龍潭舊市場,歷經失火、重建、沒落,沉寂十四年.....

經歷浴火鳳凰般的蛻變,如今由一群年輕人承繼夢想,重新擦亮塵封多年的舊市場,為老地方注入新活血.....

raw-image

菱潭街興創基地

地址:桃園市龍潭區南龍路44號

營業時間:週六、週日11:00 - 18:30

輕輕帶過因為不是營業時間,店家都沒營業!

如果想拍拍掛滿星空燈籠的街景,就不要在營業時間去喔!

文化資產歷史建築 龍潭武德殿

近年來,台灣掀起追尋歷史建築的風潮,一股日式老屋熱潮也隨之在各地興起,既然來到龍潭跟人家走跳,當然是要來看看桃園區保存最完整的兩處武德殿之一《龍潭武德殿》,另一處為《大溪武德殿》。

raw-image

日治時期多元的建築風貌及式樣

在日本治台的五十年中,台灣社會產生劇烈的變動,日本人為了達成在統治上的目的,用盡各種政治與軍事手段,試圖改變台灣原本的傳統樣貌,從治台初期的武力征服到內地延長政策,到最後的皇民化運動的影響,使得台灣五十年的建築設計發展出多元式樣。龍潭武德殿位在東隆路龍潭國小對面,走訪龍潭武德殿先拋開日本人治台之功過與被殖民者的心態,看看日本人對加速台灣現代化的作為,使得建築物於此時期有了現代化的特色,也有著非常多樣化的發展,每個時期都反映了社會文化所流行的思潮。龍潭武德殿為「仿柱樑式框架牆身立面」近代和風混洋式樣的建築,牆身採用鋼筋混凝土與磚造,屋架則為木造,屋頂形式為四面坡頂式日語稱為「入母屋造」,形式類似於中國傳統建築之歇山式屋面,並以日本黑瓦舖設屋面,屋面中央正脊與四條對角線的垂脊末端皆有鬼瓦收頭,牆體的部分是由鋼筋水泥與紅磚所造,外觀上分成三種顏色,由上而下分別是白色、土黃色、灰色,表面部分則有洗石子處理,而入門口與屋頂會有千鳥破風的設計。

raw-image

接著走到旁邊東龍路200巷從側邊來看武德殿,除了屋面是以黑瓦舖設外,屋面中央正脊與四條對角線的垂脊末端皆有鬼瓦收頭,鬼瓦是日式建築屋頂的面狀裝飾瓦,設置於屋脊大棟(正脊)兩端或降棟(垂脊)的末端,鬼瓦是日本人的說法,在中國漢人的說法叫做瓦鎮。另外在日本傳統建築手法上,入母屋造這類建築的兩側會有山牆,山牆面上會設置破風板以防止雨水侵蝕屋梁,並用懸魚作裝飾,懸魚是一種設於山牆或破風板下的裝飾物品,具有祈求避火的寓意。

raw-image

意外細賞日式建築美學 龍潭日本警察宿舍

透過龍潭武德殿欣賞日式老建築的美,同時也能認識東洋建築的專有詞彙,在視覺感官遊賞中,能有更多知性的收穫。當順著東龍路200巷準備離開時,發現200巷這處路邊市場攤販隱藏著不平凡喔!

raw-image

原本還以為這裡只是一處市場,但是不經意地瞄了一下一位攤商阿桑身後的頹圮木造房,哇!這一瞄還真的是不得了,是一整排木造日式建築耶!問了一下攤商阿桑,原來這裡是日本舊警察宿舍,但是老爺要分享的不是因為這裡以前是警察宿舍,而是現在已經難得一見,一種早期在台灣的建築技藝。

raw-image

學會內行人看門道 看到老屋再也不會只是說「哇!好漂亮」

小舞壁是一種傳統日式建築的牆壁,由竹子或薄木片排列成網格狀,再塗抹上由泥土、粘土、沙子、動物糞便、稻草等材料製成的土漿,常用於民宅、官舍及神社的外牆或隔間牆,與台灣傳統建築台語俗稱竹屏仔壁的編竹夾泥牆體類似,因為老屋頹圮所以得見包覆在土漿內的偏竹排法,算是這趟旅行的小確幸吧!

raw-image

有些路現在不走 或許以後就沒有機會再走上一回

一趟桃園龍潭小鎮徒步輕旅行,走了6km的路程花了大概三個小時慢慢走慢慢看,或說龍潭是一座小鎮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全部看完的。每個街角巷弄間,都有些許細說不完的故事正等著被發掘.....閒暇之餘花點時間走走每個城市間的街角巷弄,總是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bel慢遊日誌
15會員
20內容數
走出死胡同底端的奇遇 》》一種慢慢走,享受身心靈放鬆,走向無可預知的旅行!
abel慢遊日誌的其他內容
2024/06/16
穿越狹窄的臺南中西區巷弄,探索舊宅的歷史和風情,每座老宅都蘊藏著無數故事,對這片土地有了更多的理解與熱愛。
Thumbnail
2024/06/16
穿越狹窄的臺南中西區巷弄,探索舊宅的歷史和風情,每座老宅都蘊藏著無數故事,對這片土地有了更多的理解與熱愛。
Thumbnail
2024/05/27
社子島是島? 徒步旅行是一種深入了解城市歷史和文化的最佳方式之一。在台北這座現代化大都市中,社子島是一個充滿歷史痕跡和自然風光的地方,是探索台北歷史的一個絕佳之處。本文將帶您走過淡水河岸,看看台北唯一獨立島嶼社子島島界番仔溝的遺跡,以及曾經是船隻往來的河道——番仔溝的故事。
Thumbnail
2024/05/27
社子島是島? 徒步旅行是一種深入了解城市歷史和文化的最佳方式之一。在台北這座現代化大都市中,社子島是一個充滿歷史痕跡和自然風光的地方,是探索台北歷史的一個絕佳之處。本文將帶您走過淡水河岸,看看台北唯一獨立島嶼社子島島界番仔溝的遺跡,以及曾經是船隻往來的河道——番仔溝的故事。
Thumbnail
2023/07/26
南港山位在台北盆地東郊,與四獸山等支稜相連,算是一條很親民的熱門登山健行路線,南港山親山步道是一條親民的熱門登山健行路線,從中華科技大學開始,連接九五峰、拇指山、馬蹄型觀景臺、妙高臺、糶米古道,最終到德興煤礦坑,附近都是人口稠密的區域,交通非常的便利,也算是附近居民活動的天然公園。
Thumbnail
2023/07/26
南港山位在台北盆地東郊,與四獸山等支稜相連,算是一條很親民的熱門登山健行路線,南港山親山步道是一條親民的熱門登山健行路線,從中華科技大學開始,連接九五峰、拇指山、馬蹄型觀景臺、妙高臺、糶米古道,最終到德興煤礦坑,附近都是人口稠密的區域,交通非常的便利,也算是附近居民活動的天然公園。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圖:大稻埕之民生百態:李臨秋故居/莊永明故居。(圖/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李婉如/ 報導】 臺北市全市內目前共計557處文化資產,數量居全國之冠。為活化推廣臺北市文化資產,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自107年起以影像方式製作名人故居巡禮,112年第五期以「聲音映像」為題,拍攝「賴氏祖厝」、「
Thumbnail
圖:大稻埕之民生百態:李臨秋故居/莊永明故居。(圖/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李婉如/ 報導】 臺北市全市內目前共計557處文化資產,數量居全國之冠。為活化推廣臺北市文化資產,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自107年起以影像方式製作名人故居巡禮,112年第五期以「聲音映像」為題,拍攝「賴氏祖厝」、「
Thumbnail
《新民街的奇聞傳說》是因展覽《新民街與他的遺跡》而誕生的演出,這是我們召集民眾,以歷史最悠久的新民街為中心,一同創作全新的桃園傳說與歷史故事。 史官 — 李夏苹 話說昭和11年(西元1936年)春天,青年畫家阿和,背著他的寫生背包,來到了新民街的楊家宅院寫生。 「哎,這不是徐家的阿和嗎?
Thumbnail
《新民街的奇聞傳說》是因展覽《新民街與他的遺跡》而誕生的演出,這是我們召集民眾,以歷史最悠久的新民街為中心,一同創作全新的桃園傳說與歷史故事。 史官 — 李夏苹 話說昭和11年(西元1936年)春天,青年畫家阿和,背著他的寫生背包,來到了新民街的楊家宅院寫生。 「哎,這不是徐家的阿和嗎?
Thumbnail
現今「桃園市」所涵蓋的區域,日治時代與台灣其他地方一樣,無論是新文學作家、傳統詩文創作者(包括日本人),還是固守自身文學傳統的原住民都有。戰後,活躍於台灣文壇的作家鍾肇政、林鍾隆、杜潘芳格等人,也在日治時代出生、成長,然後在成長過程慢慢累積自身的文學知識,學習寫作,為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基礎。
Thumbnail
現今「桃園市」所涵蓋的區域,日治時代與台灣其他地方一樣,無論是新文學作家、傳統詩文創作者(包括日本人),還是固守自身文學傳統的原住民都有。戰後,活躍於台灣文壇的作家鍾肇政、林鍾隆、杜潘芳格等人,也在日治時代出生、成長,然後在成長過程慢慢累積自身的文學知識,學習寫作,為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基礎。
Thumbnail
「桃園有文學?」 「有的。」 早在漢人來到桃園開墾之前,居住在桃園地區的原住民族,就已用語言創作祭歌、神話、俗語、民間故事等作品,並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之後,文學在桃園逐漸發展,並且漸趨多元……本文旨在簡介日治時期之前桃園地區的文學發展。
Thumbnail
「桃園有文學?」 「有的。」 早在漢人來到桃園開墾之前,居住在桃園地區的原住民族,就已用語言創作祭歌、神話、俗語、民間故事等作品,並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之後,文學在桃園逐漸發展,並且漸趨多元……本文旨在簡介日治時期之前桃園地區的文學發展。
Thumbnail
大病初癒,一早醒來昏昏沉沉。突兀的感受到今日的氣溫格外怡人,打開窗戶一盼,是下過雨的好日子。 遠處,還時不時的響起陣陣悶雷來。原先熙熙攘攘的街上,如今蒙上了一點小鬱沉。 『落大雨彼一日』所描述的場景之一,或許正是這樣的天氣,也說不定。 1921年的台灣,大正十年,也是台灣許多地方人士開始向大日本帝國
Thumbnail
大病初癒,一早醒來昏昏沉沉。突兀的感受到今日的氣溫格外怡人,打開窗戶一盼,是下過雨的好日子。 遠處,還時不時的響起陣陣悶雷來。原先熙熙攘攘的街上,如今蒙上了一點小鬱沉。 『落大雨彼一日』所描述的場景之一,或許正是這樣的天氣,也說不定。 1921年的台灣,大正十年,也是台灣許多地方人士開始向大日本帝國
Thumbnail
​ 一提到李臨秋這位台灣傳統歌謠之父,創作出許多首膾炙人口流傳唱下去給後代人的好歌曲的詞語,哲人日已遠;但是對於台灣的歌曲最美麗的描述還是會被流傳下去的。大稻埕公園是李臨秋生前尋找歌謠創作靈感的地方。大稻埕公園地處大稻埕是個小型公園,很值得來此走一走。 李臨秋與大稻埕的關係 ​ 李臨秋這一生都在大稻
Thumbnail
​ 一提到李臨秋這位台灣傳統歌謠之父,創作出許多首膾炙人口流傳唱下去給後代人的好歌曲的詞語,哲人日已遠;但是對於台灣的歌曲最美麗的描述還是會被流傳下去的。大稻埕公園是李臨秋生前尋找歌謠創作靈感的地方。大稻埕公園地處大稻埕是個小型公園,很值得來此走一走。 李臨秋與大稻埕的關係 ​ 李臨秋這一生都在大稻
Thumbnail
臺灣研究在這幾年蔚為風潮,許多人都懷著飢渴,迫切想瞭解這塊土地上的民俗、傳說、妖怪等文化。吳瀛濤的《臺灣民俗》出版在1969年,即使距今有段時間了,背後的精神卻或許歷久彌新,與如今的潮流遙相呼應。
Thumbnail
臺灣研究在這幾年蔚為風潮,許多人都懷著飢渴,迫切想瞭解這塊土地上的民俗、傳說、妖怪等文化。吳瀛濤的《臺灣民俗》出版在1969年,即使距今有段時間了,背後的精神卻或許歷久彌新,與如今的潮流遙相呼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