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油路上的文學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這是郭漢辰老師的夢想,總覺得在某個時候,我該為他完成的,為了怕自己忘記,今天起我會陸續把他的文章及夢想貼在這個出版專題裡,希望他的文學夢想終有一天能開花結果。

raw-image

華副專欄/ 漫走南方/郭漢辰20140923

柏油路上的文學

以往我常羨慕像吳晟老師那樣的文學家,每踏出家門,就有芬芳的泥土包圍著他。他的作品寫出農村生活的日常,勾勒動人的田園景緻。在那個時代,「泥士」彷彿就是文學的代名詞。

我則住在遙遠南方小城-屏東市。想起二十多年前去台北讀大專時,竟然有同學問我:「你住屏東市啊!那裡沒水沒電,多不方便啊!」

當年的外地人老以為屏東市是位於深山林內的聚落,根本沒現代生活可言,把我們想像成蠻夷之荒,可能還過著鑽木取火的原始生活。

這些話我只能一笑置之。只是尷尬的是,屏東市確實是五臟俱全的現代化小城。但它又缺少一般人對南方農園的普遍印象。沒有金黃稻穗如濤浪湧動,沒有黃昏、炊煙與候鳥齊飛的美麗和諧畫面。

最糟糕的是,當我讀完吳晟老師等人鄉土文學的大作之後,我發現,我從家裡走出來時,踩踏的不是一步一腳印的軟濕泥土,而是又燙熱又固執的柏油路。 這時我擔心了,我熱愛的文學大道,我究竟要怎麼走下去?柏油路真的能開出文學繽紛的花園嗎?

原來主導一個人的不是環境,而是自己的毅志力和決心。不要說是柏油路了,就算是被關鎖在幾坪大的牢房裡,只要有心寫作,同樣可以讓四面冷灰之牆,遍開文學之花。

2004-2008年期間,我認識了國寶級文學耆老葉石濤老師(1925年11月1日-2008年12月11日)。我第一次去左營葉老家拜會時,赫然發現,葉宅和我家一樣是在城市一隅的柏油路旁,不遠處就是最繁華的商業地帶,一整排商店花枝招展地開設。而他家的鐵門獨自生銹斑駁,不知陪他度過多少昏黃歲月。但是這裡就是他書寫台灣文學史大綱的地方。

葉老沒出去講課或開會時,他通常就坐在二樓的竹椅上,鐵門之外的柏油路世界,他都逐一看在眼裡。後來讀他的小說散文,我才發現,這些小都會的林林總總,都出現在他的作品中。生命裡的生老病死,城市的變化毀壞,他都盡力書寫,努力刻畫。完全沒有柏油路與泥土的差別。

後來我看葉老描寫他在白色恐怖時期坐牢的作品。他與十多人被關在三四坪大的牢房,大家吃喝拉撒,都要在這狹小小空間進行,這也無礙葉老對牢房的觀察。他寫的不少牢房小說,遠遠比一般報導文學式的作品,更直指時代的核心。

葉老教導我的,原來空間無法影響文學之眼,她遠比我們看得更為透徹更為深遠。見山不但是山,也可以不是山,更可以想像成一切萬事萬物。我們眼中所見的泥土、柏油路、翻滾稻穗以及城市大樓之間閃躲的夕陽,都彼此在空間上獨立具有意義,卻也互相交融成天地的一個部份,成為筆下書寫的景緻。

今年是葉老過世的六周年紀念。我不知有多少人還記得這位可愛的老先生,對文學執著超過一甲子的歲月,他走了,卻還繼續運用他的影響力,讓我們這一代人對文學,燃燒不滅的熱情。

我想起葉老,除了他左營老家前方的柏油路,以及一樓的家徒四壁之外,還有二樓書房前方的一面灰牆。那堵牆是葉老寫作時,經常最會看到景緻。沒有泥土,只有完全沒溫度的水泥牆,他卻一樣可以躍入牆裡穿梭時空,一會兒返回日治時代擷取他的青春紀錄,一會兒又來到白色恐怖的牢房,撫慰那些被政治欺懣的人心。

我終於明瞭文學的真義。後來,我有空騎著單車,穿行我家那條綿長的柏油路,依循它在烈日下散發的些許味道,盡力發現南方小城的美麗。有些房子破舊不堪,有些老厝卻堅持抵拒歲月的暴力,只想展現她原有的風貌。

柏油路旁有一條原本看似臭水溝的溪流,政治人物高喊著希望她變成城市河流,最近她也真的變美了。有如茵綠草在沿岸遍布、 有溪魚、青蛙和鷺鷥在水面躍動,我也應該開始動筆書寫我的城市,我的柏油路文學。

讓文學之花盛開在自己摰愛的城市。


編輯

所有心情:


大心

留言

分享

留言

表單的頂端

留言……

·

·

·

·

·

表單的底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無毒天蠍的沙龍
3會員
5內容數
時代瞬息萬變,記者的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變,何其有幸,我曾經是偏鄉的一名記者,跨足手寫、電腦、網路即時的年代,不是在螢幕後面敲鍵盤的小編,而是真正有過一萬天現場採訪生活的,小記者。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這是郭漢辰老師的夢想,總覺得在某個時候,我該為他完成的,為了怕自己忘記,今天起我會陸續把他的文章及夢想貼在這個出版專題裡,希望他的文學夢想終有一天能開花結果。
Thumbnail
這是郭漢辰老師的夢想,總覺得在某個時候,我該為他完成的,為了怕自己忘記,今天起我會陸續把他的文章及夢想貼在這個出版專題裡,希望他的文學夢想終有一天能開花結果。
Thumbnail
我站在坡道上,凝望著空氣中特有的味道。如果水有記憶的話,曾經灌溉與淋濕的味道應該都有妳在。從小就生長在都市的我,在靠近山林以前,一切都很陌生。陌生的植物、生物、夜裡可能會喊叫的蟲鳴,一切都像是裊繞而升的幻想。
Thumbnail
我站在坡道上,凝望著空氣中特有的味道。如果水有記憶的話,曾經灌溉與淋濕的味道應該都有妳在。從小就生長在都市的我,在靠近山林以前,一切都很陌生。陌生的植物、生物、夜裡可能會喊叫的蟲鳴,一切都像是裊繞而升的幻想。
Thumbnail
「江湖」指涉的是什麼?如詩歌的韻腳般,作者在文章裡多次插入「江湖啊!水的流域。」一句。江湖所指,原是灌溉生命、調節能量的自然地景,而引向人的社會後,江湖之詞則可喻為各方勢力匯聚爭鬥的場域──農田於焉是江湖、農業經濟於焉是江湖。
Thumbnail
「江湖」指涉的是什麼?如詩歌的韻腳般,作者在文章裡多次插入「江湖啊!水的流域。」一句。江湖所指,原是灌溉生命、調節能量的自然地景,而引向人的社會後,江湖之詞則可喻為各方勢力匯聚爭鬥的場域──農田於焉是江湖、農業經濟於焉是江湖。
Thumbnail
  相較於前幾個月的葉石濤紀錄片《台灣男子》,《他還年輕》的主角吳晟,名聲是較為遠播的,主因或許是介入社會的力道較大,但這並非是要論二者之於台灣的貢獻,尤其就文壇的觀點而言,兩者都是大老級的人物,即便本人不見得會以此自居。另一方面......
Thumbnail
  相較於前幾個月的葉石濤紀錄片《台灣男子》,《他還年輕》的主角吳晟,名聲是較為遠播的,主因或許是介入社會的力道較大,但這並非是要論二者之於台灣的貢獻,尤其就文壇的觀點而言,兩者都是大老級的人物,即便本人不見得會以此自居。另一方面......
Thumbnail
七月時,在朋友邀約下,去了我愛溪州舉辦的黑泥季。 有音樂、人、還有土地。 天光從烈日輪轉到漸層色的薄暮,濁水溪被具象化成參選的母親之河, 我們手握黑泥,在真空與黏膩之間踩踏與被承接, 在那當下,人與天地是很靠近的。 正好賴和基金會推出特映場,便報名前往觀看。 誠誠懇懇。 畢竟這是對土地的信仰。
Thumbnail
七月時,在朋友邀約下,去了我愛溪州舉辦的黑泥季。 有音樂、人、還有土地。 天光從烈日輪轉到漸層色的薄暮,濁水溪被具象化成參選的母親之河, 我們手握黑泥,在真空與黏膩之間踩踏與被承接, 在那當下,人與天地是很靠近的。 正好賴和基金會推出特映場,便報名前往觀看。 誠誠懇懇。 畢竟這是對土地的信仰。
Thumbnail
「政治歸政治、文學歸文學」在葉石濤的紀錄片中證實了是某些人極不切實際的幻想。
Thumbnail
「政治歸政治、文學歸文學」在葉石濤的紀錄片中證實了是某些人極不切實際的幻想。
Thumbnail
站在位於台北盆地中央的二重埔,可以清楚看見巍峨雄健的大屯、七星與觀音山。朝北望去,紗帽山前,華岡的建築群在陽光下燦爛著。遙望華岡,常會想起山仔后學院生活的點點滴滴,覺得那真是首充滿風雨的抒情詩。
Thumbnail
站在位於台北盆地中央的二重埔,可以清楚看見巍峨雄健的大屯、七星與觀音山。朝北望去,紗帽山前,華岡的建築群在陽光下燦爛著。遙望華岡,常會想起山仔后學院生活的點點滴滴,覺得那真是首充滿風雨的抒情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