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不棄」惡人

更新於 2023/06/2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阿彌陀佛「不棄」惡人(象山慶’’23.6.23)
娑婆眾生或皆是不同形式之重刑犯,一輩子的身口意三業,無惡不造(五逆十惡),傷己又傷人,只是有些並未觸犯世間刑法,或雖犯而未被發現提告。然而,我輩對自己的作惡成習,似乎無所察覺,或刻意忽略,乃至設法遮掩(覆藏)。但是,看到警察而緊張,黑夜獨自而恐懼,這便是心虛(怵惕)的反應。有這種反應,可說是良心未泯,還有救,有藥(法)可救;只是由於「愛不重不生娑婆」而被(共業)環境所污染、或(功利)教育所誤導,或(親近)惡友所迷惑,一時相應於貪嗔無明,而造業犯罪,這是五濁眾生的常態,沒有誰比誰更清高、更聖潔,只是遇緣不同而現形有差,很難保證每個人都一生平順,無災無難到公卿。
因此,身為共業世間互相影響的一份子,看到他人作惡受罰或犯罪受刑,似不應無動於衷,更不該幸災樂禍,除了引以為戒而自我檢點之外,若有可能,或可以同理心起悲憫,相濡以沫,給予善意關懷、好語安慰,進而正向感化,勸令他深信因果,深心懺悔,把握”永遠都是最後”的機會,改過向善,重新做人;尤其重要而有保障的是,以我們自己的信仰經驗,為他解說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及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令他重獲一線得救的希望,而厭離舊習,欣嚮淨土。這是念佛人對一切人類應盡的本分,及僅有的本領。
1.機—無始劫來,每個人都曾廣造五逆十惡之罪,也曾遍行五戒十善之業,心中始終含藏「無明」煩惱、「善惡」夾雜的種子;是故,今生或來世,在此娑婆濁世的三業行為,或善或惡,乃遇緣之不同,沒有誰是永遠的善人或絕對的惡人;即便是世間智者,也多勸人見善隨喜,遇惡哀矜,但不宜「絕對二分」而嫉惡如仇,避之恐不及,或除之而後快也。
2.法:阿彌陀佛光明遍照,平等救度,不計較種種(緣生不定)之有漏善惡,只要眾生隨順佛說而「信受、稱名、願生」,必蒙攝取,來此淨土,超速成佛之後,乘願回入娑婆,彌補往生前之舊過,並廣度一切眾生,這就是「惡人往生」之「後世」大利也!
阿彌陀佛不以一般的因果而捨棄「惡人」之獲救;因為,若不超前引渡,而任彼繼續造惡,長劫淪墮;則於彼於人,都無長遠之利益,也少方便之慈悲;這既不是大乘佛法的風格,更不是阿彌陀佛的本願。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念佛著魔辯〉今詮(象山慶’23.6.16) 彌陀淨土的「念佛」法門,其特色是行持簡易而功德殊勝,全仗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攝受往生,且隨時隨處有諸佛菩薩護念,彌陀住頂放光,諸天神將,晝夜冥加;可說念佛之處,唯有光明顯耀、清淨莊嚴,諸佛歡喜、行者安詳,似不應有「著魔」之事;而淨土宗祖師《省菴法師(1686
    《無量壽經》「五惡」段--五戒、五常之異同 (象山慶2022.3.27) 有問:《無量壽經》卷上開示了法藏比丘因地發願及修行成佛的過程,並描述阿彌陀佛國土的莊嚴清淨;卷下說明眾生往生之因與果,並描述末法眾生,廣造五惡而備受五痛、五燒之苦報,以此勸導眾生信佛念佛,往生極樂。這其中,關於「五惡」及「五善
    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言(象山慶’23.5.28) 《佛說阿彌陀經》重複提及了十(六)方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這是從古以來,讓念佛人最感欣慰而信心堅固的所謂「諸佛證誠」,《法然上人全集》為此特立一章,徵引了善導大師《觀經疏》《法事讚》《觀念法門》及法照
    端午節念佛,禳邪又驅疫(象山慶’23.5.30) 五月五,慶端午 端午節(第一個午日、端陽、重午、正陽、天中)是漢字文化圈(中國、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列島、琉球群島、朝鮮半島、越南)的傳統節日,定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夏季送五瘟神的節日。而戰國屈原於此日投江自盡,後人以此為詩人節
    「二河白道」、徑中之徑(象山慶23.5.7) 《釋名》:「海,晦也,主承穢濁,其水黑如晦也。」清.王先謙《釋名疏證補》:「海之言,昏晦無所睹也。」《莊子·逍遙遊》有「南冥」、「北冥」、「冥海」之說。「冥」乃月亮始闕,同於「晦」之昏暗。「冥海」、「滄溟」之稱,反映了中國古人對海洋的認知:茫無際涯、危機
    涅槃智慧舟與淨土本願船(象山慶’23.4.24) 一.佛教之舟(船/舫/筏)、海(河)、渡 佛法以行善止惡、破迷啟悟,修行成佛,救渡眾生為重點;在佛菩薩的說法中,常用各種譬喻以顯其義[1],其中最重要的是「乘」[2]與「度」--若以陸地,則是車(白牛車)與菩薩道,從凡位到佛地;若以海洋,乃是船(妙法
    〈念佛著魔辯〉今詮(象山慶’23.6.16) 彌陀淨土的「念佛」法門,其特色是行持簡易而功德殊勝,全仗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攝受往生,且隨時隨處有諸佛菩薩護念,彌陀住頂放光,諸天神將,晝夜冥加;可說念佛之處,唯有光明顯耀、清淨莊嚴,諸佛歡喜、行者安詳,似不應有「著魔」之事;而淨土宗祖師《省菴法師(1686
    《無量壽經》「五惡」段--五戒、五常之異同 (象山慶2022.3.27) 有問:《無量壽經》卷上開示了法藏比丘因地發願及修行成佛的過程,並描述阿彌陀佛國土的莊嚴清淨;卷下說明眾生往生之因與果,並描述末法眾生,廣造五惡而備受五痛、五燒之苦報,以此勸導眾生信佛念佛,往生極樂。這其中,關於「五惡」及「五善
    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言(象山慶’23.5.28) 《佛說阿彌陀經》重複提及了十(六)方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這是從古以來,讓念佛人最感欣慰而信心堅固的所謂「諸佛證誠」,《法然上人全集》為此特立一章,徵引了善導大師《觀經疏》《法事讚》《觀念法門》及法照
    端午節念佛,禳邪又驅疫(象山慶’23.5.30) 五月五,慶端午 端午節(第一個午日、端陽、重午、正陽、天中)是漢字文化圈(中國、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列島、琉球群島、朝鮮半島、越南)的傳統節日,定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夏季送五瘟神的節日。而戰國屈原於此日投江自盡,後人以此為詩人節
    「二河白道」、徑中之徑(象山慶23.5.7) 《釋名》:「海,晦也,主承穢濁,其水黑如晦也。」清.王先謙《釋名疏證補》:「海之言,昏晦無所睹也。」《莊子·逍遙遊》有「南冥」、「北冥」、「冥海」之說。「冥」乃月亮始闕,同於「晦」之昏暗。「冥海」、「滄溟」之稱,反映了中國古人對海洋的認知:茫無際涯、危機
    涅槃智慧舟與淨土本願船(象山慶’23.4.24) 一.佛教之舟(船/舫/筏)、海(河)、渡 佛法以行善止惡、破迷啟悟,修行成佛,救渡眾生為重點;在佛菩薩的說法中,常用各種譬喻以顯其義[1],其中最重要的是「乘」[2]與「度」--若以陸地,則是車(白牛車)與菩薩道,從凡位到佛地;若以海洋,乃是船(妙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人人都想去極樂,但先問你? 能為阿彌陀佛“先做”多少的事?! 能為阿彌陀佛“先付”出了多少?! 能為阿彌陀佛“先真”心的對待?! 在人力資訊網中,寫到的一篇文章: 《為什麼公司要錄取你》?! 工作面試結束之前,主管拋出了最後一個問題:「你覺得公司為什麼要錄取你?你覺得自己和其他應徵者不要問阿彌陀佛
    Thumbnail
    阿彌陀佛,梵語:Amitābha,阿彌陀依據梵文和佛典,有好幾種意義:阿彌陀的梵語amita,有無量的意思。無量是究竟、圓滿,不但佛的光明和壽命無量,佛的智慧、願力等一切也都無量,所以阿彌陀佛代表了無量諸佛。
    他的暴行,不鼓勵人學習,他的不安分,不引導人跟從,他的威嚴,好像泰然自若;他的不滿,無法加以限制;他口齒伶俐,別人難於反駁,他存心不善,常記恨在心。無上正等正覺,你喜歡它,它是無上,你不喜歡它,它還是無上。善念合一時,它是合一的,善念不合一時,就是無下反等反覺。 兩個阿彌陀佛。我懺悔了,不然我就是無
    Thumbnail
    愛的供養//歌詞分享: 把你捧在手上 虔誠地焚香 剪下一段燭光 將經論點亮 我用盡一生一世來將你供養 只期盼你停住流轉的目光 請賜與我無限愛與被愛的力量 讓我能安心在菩提下靜靜的觀想 把你放在手上 合起了手掌 默默乞求上蒼 指引我方向 不求地久天長 只求在身旁 我用盡一生一世來將你供養 人
    Thumbnail
    阿彌陀佛較眾生更加珍惜佛弟子!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句話本意是指在台上表演的時間往往只有短短的一分鐘,但是為了這台上的這一分鐘的表演時間,需要付出十年的艱辛努力。用來形容只有刻苦努力,才能取得成功的人。適用於演藝界真正有造詣的大師級人物。例如京劇大師周信芳,相聲
    我寫:今天被聲音(阿彌陀佛)批命,他說我做事只是做實在的事,寫文字只是要讓人了解實事,也許有人問我想做什麼?我只是如實的對人們說真相,不會畫蛇添足,所以不會飛行的技巧(做利益之人),所以賺不到大錢,終生使命就是不想犯錯。有人看到了,所以他們讓我表演,最終會出什麽樣的結果? 惜初問海燕說:萬物是不是沒
    Thumbnail
    經典中有記載,《讚佛偈》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而在許多密宗的儀軌中,也有提到阿彌陀佛身紅色,阿彌陀佛所散發的佛光遍照十方剎土,其光明的亮度絲毫未減,也沒有任何的光能比佛光更明亮
    Thumbnail
    說起甘露水,很多人都知道,觀音菩薩一手持凈水瓶,一手持楊柳枝,楊柳枝所沾的水就叫甘露水。甘露水有滅除煩惱、消除業障,療愈疾病,帶給眾生平安吉祥的無量殊勝妙用。 2020.4.8 傍晚5:50,當一位萬德佛南無阿彌陀佛的內眾師姐跪在恩師身旁,向恩師懺悔發願時,天空降起了毛毛霖雨,一滴一滴打在師姐的發
    文/妙悟法師 無遮大會,廣濟十方。往者皆食,無一漏者。持金缽者,金缽裝食而食;持銀缽者,銀缽裝食而食;乃至銅缽、鐵缽、瓦缽、木缽……不一而論,均各各得食。自身缽器雖異,然所食齋糧無異,齋主發心毫無二致故也。 頌曰:“彌陀供齋,廣濟娑婆;金缽銀缽,同食一鍋。” (佛教用語) 無遮大會:
    Thumbnail
    佛陀捨棄王位、捨棄金財、剃髮出家修行,因為世間的一切是“苦、空、無常、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外物塵境無法掌控,連自己的身體也無法永恆,所以,海市蜃樓裡沒有真正的快樂,反而會腐蝕人心,越來越依賴物質所帶來的感官娛樂,會讓人迷失而走火入魔。 腎精=抵抗力=腦髓=脊髓= 腎氣= 元氣= 真陽= 陽氣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人人都想去極樂,但先問你? 能為阿彌陀佛“先做”多少的事?! 能為阿彌陀佛“先付”出了多少?! 能為阿彌陀佛“先真”心的對待?! 在人力資訊網中,寫到的一篇文章: 《為什麼公司要錄取你》?! 工作面試結束之前,主管拋出了最後一個問題:「你覺得公司為什麼要錄取你?你覺得自己和其他應徵者不要問阿彌陀佛
    Thumbnail
    阿彌陀佛,梵語:Amitābha,阿彌陀依據梵文和佛典,有好幾種意義:阿彌陀的梵語amita,有無量的意思。無量是究竟、圓滿,不但佛的光明和壽命無量,佛的智慧、願力等一切也都無量,所以阿彌陀佛代表了無量諸佛。
    他的暴行,不鼓勵人學習,他的不安分,不引導人跟從,他的威嚴,好像泰然自若;他的不滿,無法加以限制;他口齒伶俐,別人難於反駁,他存心不善,常記恨在心。無上正等正覺,你喜歡它,它是無上,你不喜歡它,它還是無上。善念合一時,它是合一的,善念不合一時,就是無下反等反覺。 兩個阿彌陀佛。我懺悔了,不然我就是無
    Thumbnail
    愛的供養//歌詞分享: 把你捧在手上 虔誠地焚香 剪下一段燭光 將經論點亮 我用盡一生一世來將你供養 只期盼你停住流轉的目光 請賜與我無限愛與被愛的力量 讓我能安心在菩提下靜靜的觀想 把你放在手上 合起了手掌 默默乞求上蒼 指引我方向 不求地久天長 只求在身旁 我用盡一生一世來將你供養 人
    Thumbnail
    阿彌陀佛較眾生更加珍惜佛弟子!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句話本意是指在台上表演的時間往往只有短短的一分鐘,但是為了這台上的這一分鐘的表演時間,需要付出十年的艱辛努力。用來形容只有刻苦努力,才能取得成功的人。適用於演藝界真正有造詣的大師級人物。例如京劇大師周信芳,相聲
    我寫:今天被聲音(阿彌陀佛)批命,他說我做事只是做實在的事,寫文字只是要讓人了解實事,也許有人問我想做什麼?我只是如實的對人們說真相,不會畫蛇添足,所以不會飛行的技巧(做利益之人),所以賺不到大錢,終生使命就是不想犯錯。有人看到了,所以他們讓我表演,最終會出什麽樣的結果? 惜初問海燕說:萬物是不是沒
    Thumbnail
    經典中有記載,《讚佛偈》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而在許多密宗的儀軌中,也有提到阿彌陀佛身紅色,阿彌陀佛所散發的佛光遍照十方剎土,其光明的亮度絲毫未減,也沒有任何的光能比佛光更明亮
    Thumbnail
    說起甘露水,很多人都知道,觀音菩薩一手持凈水瓶,一手持楊柳枝,楊柳枝所沾的水就叫甘露水。甘露水有滅除煩惱、消除業障,療愈疾病,帶給眾生平安吉祥的無量殊勝妙用。 2020.4.8 傍晚5:50,當一位萬德佛南無阿彌陀佛的內眾師姐跪在恩師身旁,向恩師懺悔發願時,天空降起了毛毛霖雨,一滴一滴打在師姐的發
    文/妙悟法師 無遮大會,廣濟十方。往者皆食,無一漏者。持金缽者,金缽裝食而食;持銀缽者,銀缽裝食而食;乃至銅缽、鐵缽、瓦缽、木缽……不一而論,均各各得食。自身缽器雖異,然所食齋糧無異,齋主發心毫無二致故也。 頌曰:“彌陀供齋,廣濟娑婆;金缽銀缽,同食一鍋。” (佛教用語) 無遮大會:
    Thumbnail
    佛陀捨棄王位、捨棄金財、剃髮出家修行,因為世間的一切是“苦、空、無常、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外物塵境無法掌控,連自己的身體也無法永恆,所以,海市蜃樓裡沒有真正的快樂,反而會腐蝕人心,越來越依賴物質所帶來的感官娛樂,會讓人迷失而走火入魔。 腎精=抵抗力=腦髓=脊髓= 腎氣= 元氣= 真陽= 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