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文章
死了都要愛/《死之詠贊》(사의 찬미)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看了幾部十幾二十集的韓劇後,找來了《毒梟聖徒》看完,再找了也是短短幾集、可以作為電影的《死之詠贊》來看。這是改編朝鮮在日本統治時期發生在劇作家金祐鎮和聲樂家尹心悳相戀的殉情故事。(更早在1991年,曾被改編電影《死之詠贊》
已經很久沒有看到這類「死了都要愛」的故事。那是早年較為傳統時代裡,故事創作中經常出現的題材:門不當戶不對的,年齡差異的,不倫出軌的,及後來比較常出現的同性之間的愛情,多有以結束生命作為愛情終點的故事,也多令人感到椎心刺骨,彷彿愛情都是需要經過如此淒美的橋段才算愛過一回。
朝鮮那段日本殖民時期的階段,對台灣的觀眾並不陌生,除了有家世階級被區分出來之外,還有殖民與被殖民的國家認同與生活文化上被打壓與反抗的歷程,同一個時期也在台灣上演著。會讓人想起台劇的《紫色大稻埕》裡相同的情境:面對外來政權對本土意識的壓迫形成的社會氛圍,迫使人們噤聲,卻又默默地反抗著!
再看這樣的故事,才又回想起上個世紀的愛情故事,有一半以上都是這樣倍受打壓的情節,跟我同齡的人應該從童年就看著電視電影裡那些死了都要愛的戲碼,以為真正的愛情就都是必須經歷那樣的死去活來,直到中年後的現在卻也想不起社會的步調是什麼時候開始朝著自由戀愛、自由表達的方向走,那些從小看到大的椎心之痛,似乎也沒有真的發生過幾回,或許現在的青年已經無法想像「那是什麼樣的愛情」,為什麼非要做出一死了之的決定?
就像女主角尹心悳在劇中所說的:如果沒有辦法愛,就是分開了,有什麼理由非得要走上最後結束生命的選擇?
以選擇跟誰談戀愛來比喻當時的社會氛圍裡無法「自由(選擇)」這件事,應該是再適切不過的方式了。雖然許許多多被阻擾的愛情,看起來只是兩個人與他們跟家人之間的關係,卻與時代所造就的社會氣氛息息相關,所謂「自由(戀愛)」並不存在那個時代,特別是正處在被殖民的時期,連國家認同都是被打壓的,要愛誰就更不是那麼容易可以自由選擇的了。
對於長期透過文字與戲劇創作發表不能忘記朝鮮是個國家的金祐鎮來說,最後選擇與尹心悳殉葬在朝鮮海上,不單單只是做了「死了都要愛」的選擇,另一個層次是如同片尾出現的那段摘錄他寫於一九二六年五月四日發表《死與生的理論》裡那段詩句:
“당신은 지금 살고 있소?”
“아니오,그러나 死를 바라고 있소.참으로 살려고.”
「你現在活著嗎?」
「不,但是我正盼望著死亡,為了能真正的活著。」
只有死去了,才能真正的得到自由。也許看起來是對愛情的,但更是一個人對於自己自由意志所做的選擇。
《死之詠贊》사의 찬미/2018
編劇:曹秀真
導演:朴秀真
主演:李鍾碩、申惠善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097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線線看電視、電影,聽音樂也讀書喔~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6.8K會員
791內容數
自由工作者、上班族究竟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呢?來看線線怎麼說;業餘的時候,也來跟線線一起看劇看電影及看書;有空的話一起來學做出版、編輯和電子書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