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號角聲隱隱地在校園中低鳴,教室裡校長正在教導麥野湊同學吹奏銅管樂器,模仿她的嘴型對著吹嘴吐氣,將內心所欲傳達的情感全都釋放出來,兩人分別處在了謊言風暴的中心點,他們自然能夠理解這壓抑的感受。「如果只有部分人得到,並不能稱作幸福;所有的人都能得到,才能稱作幸福。」校長安慰的話語打開了湊已關上的心門,決定接受自己喜歡星川同學的事實,他也擁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別於母親應許過世父親的承諾,湊早已找到超越「家庭」的寶物了。

《怪物》採三幕劇的故事結構,先後從三個角色的視角拼湊真相的拼圖。在母親早織眼裡,這是一起師長相互包庇的校園暴力案件,校長不斷卸責,保利導師的道歉也不夠真誠,讓觀眾相信了潛在校園中的惡夢。然而,到了第二幕,我們才知曉保利老師是何其無辜,他所受的流言蜚語(去女孩酒吧玩),對應到剛回歸的校長被無形施加的罪,在保利老師眼裡是湊不停霸凌星川同學的小打小鬧,殊不知兩名男孩互相隱瞞的謊言,最終導致他被迫承認施暴還必須引咎辭職。到了第三幕才明白,這個謊言的核心其實是一段純純的愛戀,無奈的是這個謊言反饋到不相干的大人身上,湊才會對老師感到內疚自責,向他坦白讓老師在高樓前止步。

「我們還是原本的樣子」
「真是太好了!」

《怪物》中坂元裕二筆下的「怪物」,由一句罵人的「豬腦」展開。對母親早織而言,那是沒能守護好兒子的壞老師保利,對於學校而言,則是具有過度保護欲的單親「怪物家長」,但對保利老師來說,則是為了息事寧人逼迫他替沒有做的事道歉的學校,前後兩人也將這份無法平復的憤怒轉嫁到校長身上,讓傳言自己害死了孫女還讓丈夫頂罪的校長,成了那位會絆倒小孩的惡人(點心小偷)。「怪物」同時也在指涉校園裡孩童間明目張膽的霸凌風氣,也是星川依里那位拿打火機燒燙肌膚懲罰他的家暴父親,要求星川向湊說出性向已被成功醫治的謊言,更是為了報復父親在女孩酒吧施放的那把火,成為夜裡最駭人的火焰怪物,有意思的是,第一幕早織向著火場吶喊的舉動,精神上也在對伊里加油。坂元裕二將多元的社會議題凝聚成「無形的怪物」,柔和多樣的題材卻不會顯得過滿,彼此交錯而生成了本片剪輯敘事的主體,而是枝裕和導演個人的影像風格則稍稍被掩蓋住了鋒芒,直至第三幕男孩們相處的生活片段,導演獨有的日常感才瀰漫回到畫面當中。《怪物》所指的怪物,或許也是這佈滿了線索的完整劇本,令人驚嘆的人物視角切入事件引發的連環效應,足夠縝密的思考才能設計出主客觀認知上的差異,立於人性下的線索,更是證明了編劇對當代人的通透理解。真相是什麼很重要也不再重要,畢竟你我若是只相信眼前所見,每個人都會成為他人的怪物。

🎶延伸聽歌: #我是機車少女 《#小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