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二一五:「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陽明病,無汗」,陽明病本來就是多汗的,現在沒有發汗,代表熱無法出表,汗在往表排出的過程被堵到了,這時候只有頭面有汗,頸部以下無汗,「小便不利」,看到小便不利,知道是「濕」堵在三焦水道,所以汗也排不出去,小便也小不出去,濕久了會生熱,熱就會鬱悶在裡,造成中焦濕熱很盛,看舌苔黃膩且厚、腐質多,濕熱鬱積在肌理時造成皮膚乾燥脫屑、皮膚癢、皮膚發黃,可以用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46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張仲景的中醫經方世界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經方,中醫行醫濟世的寶典,被歷代名醫尊為救世經典之方,傷寒與金匱是漢朝張仲景集大成之作。但由於時空背景的不同,導致這千年偉大的醫學知識,被世人所淡忘。倪海夏先生,本世紀最偉大的經方家,窮盡畢生精力,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將古代的智慧解密。而今師已仙逝,雖無法再見其風華典範,但傳承中醫的精神,卻永遠深留筆者內心,不斷前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陽明病,法當多汗」,陽明病患者應該流很多汗,這汗是全身性的,不是只有頭面出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但陽明病患者卻沒有流汗,身體會感覺很癢,像蟲子爬,「此以久虛故也」,腸胃津液不足的人,裡虛衛氣無法上達肌理,汗欲出而不得,無法透發。為何汗無法透發呢?因為腸胃虛掉了,津液沒了,胃陽不足,皮
「陽明病,反無汗」,就是前條辨提到的腸胃津液虛掉了,「而小便利」,腸胃津液虛掉了,小便理應當變少,現在反而小便利,代表裡陽不足,陰一直在流失,水在膀胱無法二次氣化被肝臟吸收利用,肝膽過熱,「二三日嘔而咳」,過了兩三天後有嘔與咳的現象,陽明病一定沒有嘔,嘔一定在少陽,是肝臟腫大頂到胃的關係;咳是在太陽
「陽明病,但頭眩」,陽明病是腸胃津液的問題,津液不足,頭面得不到足夠的津液就會開始頭暈,「不惡寒,故能食」,陽明中寒者不能食,陽明中風者能食,能食代表腸胃的蠕動還正常,膽汁能夠下注十二指腸中,「若咳」,咳是在太陽,代表陽明中風之時,得到外感風邪,風屬陽邪,風病則兼火,會讓原本已經很熱的胃氣更熱,當胃
「陽明病,不能食」,病患者不能吃東西了,這是中寒,代表腸胃不蠕動了,腸胃虛寒,「攻其熱必噦」,如果把不能食誤認為是有東西堵在腸胃中,而用寒涼的藥去攻下,像白虎湯裡的石膏、知母,其它如大黃、黃芩、黃連、茵陳、梔子、連翹、銀花、薄荷、犀角等都是寒涼的藥,胃會更寒,就不停的打嗝,此為「噦」,為胃氣將絕的現
倪氏曰:申是下午三點到五點,戌是七點到九點,從申至戌上,中醫叫「日晡」,太陽病欲解時,巳至未,上午九點到下午一點。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下午三點到晚上九點。平常陽明有病的時候,也會在這段時間發熱、中醫叫做發「潮熱」,到了傍晚的時候,就是日晡的時候發潮熱,就是標準的陽明熱,有一種發燒,每天下午的時
「陽明病,脈遲」,脈遲為寒,就是胃虛寒了,「食難用飽」,吃一點點就飽了,「飽則微煩、頭眩」,因為胃寒,消化能力差,吃下去的東西會撐在胃裡面,久了造成氣壅濕聚而內生熱(久濕生熱),虛熱上逆而頭暈,這種頭暈的現象與水飲造成的頭暈不同,「必小便難」,濕熱下流於下,下焦被濕堵到了,造成排尿困難,「此欲作谷癉
「陽明病,法當多汗」,陽明病患者應該流很多汗,這汗是全身性的,不是只有頭面出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但陽明病患者卻沒有流汗,身體會感覺很癢,像蟲子爬,「此以久虛故也」,腸胃津液不足的人,裡虛衛氣無法上達肌理,汗欲出而不得,無法透發。為何汗無法透發呢?因為腸胃虛掉了,津液沒了,胃陽不足,皮
「陽明病,反無汗」,就是前條辨提到的腸胃津液虛掉了,「而小便利」,腸胃津液虛掉了,小便理應當變少,現在反而小便利,代表裡陽不足,陰一直在流失,水在膀胱無法二次氣化被肝臟吸收利用,肝膽過熱,「二三日嘔而咳」,過了兩三天後有嘔與咳的現象,陽明病一定沒有嘔,嘔一定在少陽,是肝臟腫大頂到胃的關係;咳是在太陽
「陽明病,但頭眩」,陽明病是腸胃津液的問題,津液不足,頭面得不到足夠的津液就會開始頭暈,「不惡寒,故能食」,陽明中寒者不能食,陽明中風者能食,能食代表腸胃的蠕動還正常,膽汁能夠下注十二指腸中,「若咳」,咳是在太陽,代表陽明中風之時,得到外感風邪,風屬陽邪,風病則兼火,會讓原本已經很熱的胃氣更熱,當胃
「陽明病,不能食」,病患者不能吃東西了,這是中寒,代表腸胃不蠕動了,腸胃虛寒,「攻其熱必噦」,如果把不能食誤認為是有東西堵在腸胃中,而用寒涼的藥去攻下,像白虎湯裡的石膏、知母,其它如大黃、黃芩、黃連、茵陳、梔子、連翹、銀花、薄荷、犀角等都是寒涼的藥,胃會更寒,就不停的打嗝,此為「噦」,為胃氣將絕的現
倪氏曰:申是下午三點到五點,戌是七點到九點,從申至戌上,中醫叫「日晡」,太陽病欲解時,巳至未,上午九點到下午一點。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下午三點到晚上九點。平常陽明有病的時候,也會在這段時間發熱、中醫叫做發「潮熱」,到了傍晚的時候,就是日晡的時候發潮熱,就是標準的陽明熱,有一種發燒,每天下午的時
「陽明病,脈遲」,脈遲為寒,就是胃虛寒了,「食難用飽」,吃一點點就飽了,「飽則微煩、頭眩」,因為胃寒,消化能力差,吃下去的東西會撐在胃裡面,久了造成氣壅濕聚而內生熱(久濕生熱),虛熱上逆而頭暈,這種頭暈的現象與水飲造成的頭暈不同,「必小便難」,濕熱下流於下,下焦被濕堵到了,造成排尿困難,「此欲作谷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適用病症】病毒性感冒的持續性發熱,汗出不暢,面紅身熱,或咽喉痛,或咳嗽,或頭痛等
Thumbnail
夏日氣溫升高,空氣的濕悶總讓人煩躁難安。太多的冰冷甜食,終日待在冷氣房裡,都會容易讓身體外熱內寒,體內濕氣過重,身體變得沉重浮腫,腸胃的不適症狀也變多了。  夏日五大常見困擾 1.心煩氣躁 2.腹脹不適 3.皮膚好油 4.身體沉重 5.蚊蟲攻擊
溼氣重症狀: 頭常覺得重重的,老是覺得昏昏沉沉的 身體痠痛、無力 全身乏力,提不起勁 水腫,主要在肚子、大腿、小腿 易胖體質 西醫健康檢查發現有脂肪肝或高血脂問題 一直想睡,睡很多卻還是睡不飽 口水多、痰多 腸胃消化差,肚子容易脹、打嗝、放屁 大便軟,容易粘馬桶 皮膚濕疹
Thumbnail
這款去濕茶完全不像一般苦澀的中藥,也不像一般的花草茶,反而帶有一絲非洲芒果的香氣,很耐喝且耐泡。只要能抓住「清理、代謝、排出、循環」的原則,身體濕氣重自然就會逐漸遠離。如果沒有喝到符合這些步驟原則的去濕茶,我寧願就喝白開水就好了。
身體濕氣重的問題一直是我困擾已久的難題。生活在台灣這樣潮濕的氣候下,加上飲食習慣,濕氣重的困擾總是伴隨著我。我詢問過許多中醫,希望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但每個人的建議都不盡相同,讓我感到相當無助和困惑。
本文探討了人參的使用時機,特別是在體液大量流失和正氣虛津液虧的情況下的應用。藉著介紹了白虎加參湯、桂枝人參湯、小柴胡湯系列和四逆湯系列的適用情況,以及一些實際使用上的建議。本文也提到了高麗參和北五加的特性和應注意的事項。
Thumbnail
身體「濕氣重」? 中醫教你避免濕肥 身體的濕氣與飲食、作息和環境等因素息息相關。當身體濕氣累積過多時,我們可能會感到雙腿沉重、痰多、口水多、頭昏沉重、無精打采,甚至可能出現皮膚濕疹和脂肪肝等問題。因此,學習如何有效除濕對於保持身體健康非常重要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適用病症】病毒性感冒的持續性發熱,汗出不暢,面紅身熱,或咽喉痛,或咳嗽,或頭痛等
Thumbnail
夏日氣溫升高,空氣的濕悶總讓人煩躁難安。太多的冰冷甜食,終日待在冷氣房裡,都會容易讓身體外熱內寒,體內濕氣過重,身體變得沉重浮腫,腸胃的不適症狀也變多了。  夏日五大常見困擾 1.心煩氣躁 2.腹脹不適 3.皮膚好油 4.身體沉重 5.蚊蟲攻擊
溼氣重症狀: 頭常覺得重重的,老是覺得昏昏沉沉的 身體痠痛、無力 全身乏力,提不起勁 水腫,主要在肚子、大腿、小腿 易胖體質 西醫健康檢查發現有脂肪肝或高血脂問題 一直想睡,睡很多卻還是睡不飽 口水多、痰多 腸胃消化差,肚子容易脹、打嗝、放屁 大便軟,容易粘馬桶 皮膚濕疹
Thumbnail
這款去濕茶完全不像一般苦澀的中藥,也不像一般的花草茶,反而帶有一絲非洲芒果的香氣,很耐喝且耐泡。只要能抓住「清理、代謝、排出、循環」的原則,身體濕氣重自然就會逐漸遠離。如果沒有喝到符合這些步驟原則的去濕茶,我寧願就喝白開水就好了。
身體濕氣重的問題一直是我困擾已久的難題。生活在台灣這樣潮濕的氣候下,加上飲食習慣,濕氣重的困擾總是伴隨著我。我詢問過許多中醫,希望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但每個人的建議都不盡相同,讓我感到相當無助和困惑。
本文探討了人參的使用時機,特別是在體液大量流失和正氣虛津液虧的情況下的應用。藉著介紹了白虎加參湯、桂枝人參湯、小柴胡湯系列和四逆湯系列的適用情況,以及一些實際使用上的建議。本文也提到了高麗參和北五加的特性和應注意的事項。
Thumbnail
身體「濕氣重」? 中醫教你避免濕肥 身體的濕氣與飲食、作息和環境等因素息息相關。當身體濕氣累積過多時,我們可能會感到雙腿沉重、痰多、口水多、頭昏沉重、無精打采,甚至可能出現皮膚濕疹和脂肪肝等問題。因此,學習如何有效除濕對於保持身體健康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