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彈板跟刺刀

2023/07/2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台灣是科技強國,但是其實科學知識普及還是有一定難度,比如抗彈板不能抵擋刺刀這件事,難道刺刀威力比子彈更大嗎?

子彈的動能遠高於刺刀,但是刺刀尖的硬度只要夠,用較小的動能,就可以刺穿比他軟的東西。所以遠古人類會使用工具鐵器之後,發現只要削尖磨利,刀鋒跟刀刃就可以刺穿、切開更軟的物質。然後就是煉鋼鑄鐵磨刀劍,冷兵器時代就此蓬勃發展。當時的防具就是要比硬度,比如鎖子甲、鐵布衫,不然就是耐割耐刺比韌性,例如藤牌,用較輕的重量,可以抵擋一定次數的刀劍攻擊。

刀尖只要碰到硬度比他強的,就會斷掉,還有,刀劍因為是長條狀,受到側向打擊時,如果韌性不夠也會折斷,因此人類歷史都在想像削鐵如泥的神器,又要夠硬又要有韌性不會被輕易凹斷。倚天劍、屠龍刀、青冥劍,被小說寫到好像拿到就可以天下無敵,但真實世界沒這種東西,換新得比較快啦。索隆的刀一直斷,就是一直挑戰更強的刀,直到找到和道一文字、三代鬼徹、秋水為止。還有炭治郎也是斷刀高手,十二鬼月的脖子硬度都很高。

可是抗彈板為何是軟的、沒那麼硬的材質,卻可以擋下威力更大的子彈?因為子彈動能更大還會旋轉,如果你用鋼材去硬碰硬的擋,你就得變成人肉坦克車那種厚度才能防彈,比如M113、雲豹甲車那樣。可是人體的負荷有限,得要用更輕、更小的材質去擋動能更大的子彈,不就是另外一次科技革命?

子彈的運用從19世紀開始,到一戰二戰的子彈威力都很驚人,但防彈技術卻要到20世紀70年代後,才慢慢普及。

防彈使用金屬、陶瓷、高性能複合材料,以破碎、扭曲、凹陷、發熱等物理現象吸收子彈的大量動能,阻止一定程度的傷害性。更輕的選擇是用高性能纖維,阻止較小的子彈旋轉與衝擊,將能量擴散到更大區域,把破片或彈頭纏在防彈衣裡。

軟、硬質材料結合,能起更好防彈效果又輕量化,由鋼板或陶瓷復合板先消耗子彈大部分動能,再由軟質吸收並擴散剩餘能量,並當作身體的緩衝。陶瓷插板還會在後方加上防彈纖維以免碎片造成傷害,金屬插板則多沒有這層。

兩種防護原理並不相同,但就是有天兵會以為用刺刀刀鋒刺穿防彈衣,就是防彈衣有問題。可是你刺刀刺穿抗彈板後,刀尖過去了,刀身卻很難再前進,因為刀身的阻力比刀尖大,如果目標物後方沒有倚靠施力點,你就得更用力推,這就會讓目標整個跟著你的身體往後跑,而不是集中力量在刺刀上。這是慢速能量跟高速能量刺穿時,動能擴散的差異。

流言終結者就有做過這樣的實驗,開槍很難做到讓整個人往後飛一段距離,那是電影效果。就算是霰彈槍也是如此,擴散的彈丸威力只會打進人體,但站在原地倒下。如果你用刺槍術,大概就是刀尖剛刺進去時,目標不會動,因為動能還不夠。等刀身也刺進去,目標就會因為阻力而把動能擴散到全身,然後一起往後退了。

抗彈版能不能同時防彈又防刺刀?這個警察可能更需要,因為碰到近身攻擊的機率,最高的是警察。剩下就是科技啥時有資金投入研發,如果現行的威脅不強,那開發的機會就會往後延。

61會員
728內容數
用科學的方式,還原占星真正的樣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