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作者,木內鶴彥,有過兩次的瀕死經驗。這本書談的是他在瀕死經驗中,看到的世界和他的見解,當中有許多是目前的常識無法解釋的部分。
這裡提到的“另類”,指的並不是不只一次的瀕死經驗,而是作者不同於常見的瀕死經驗中他的意識所做出的行為。
多數常見的瀕死經驗,往往是跟著過程中出現的已往生的人(或非人)的引導,去經歷一些過程。
作者本身是“彗星獵人”,就是觀察宇宙,找到新彗星,向世界發表。也可以說,去找出新的發現,是他的職志。
當他進入瀕死狀態時,他意識到自己的意識可以瞬間移動,他主動做起了實驗。他不僅是在空間上的瞬間移動,也在時間上瞬間移動,回到過去,也去了未來。重點是,在他活過來以後,他尋求他在時空中瞬間移動時留下的證據,居然得到了證實。
會發現這本書,是因為看了某個Youtube影片的對作者的介紹。影片截取的重點比較是書中較具戲劇性和未來預言的內容。Youtuber為了點閱數,無可厚非,若觀眾只是為了娛樂,多些茶餘飯後的話題,看過也就大概知道有這麼個奇人異事。
我看youtube影片,一樣是為了娛樂、多些話題的時候居多。但如果我心裡感覺似乎需要進一步瞭解時,通常就會試著去找出影片來源。
很多Youtuber,雖不以說書為名,但實際就是找了本書,從中截取較具吸引性、話題性和引起好奇的內容,濃縮成10-20分鐘不等的影片,雖容易讓觀眾聚焦,但其實也限縮了觀眾理解的角度和深度。
看過此書以後,作者對於自身瀕死經驗的見解(或推論),其實在影片中提到的不多。
當中有幾個可多了解一些的部分內容,在這裡跟大家來一起探究。
人在往生之際,首先會經歷隧道、亮光、花海等的第一度瀕死經驗。這些正如前面說明的,我認爲是腦內的生理反應造成的現象。當人進入心臟停止、意識脫離肉體的第二度瀕死經驗的狀態時-就會感受到這個「巨大意識體」的存在。(註:同此標記的部分皆摘自書中內容)
比較常見的是第一度瀕死經驗,因身體機能雖接近停擺,但仍在運作,醫學上仍會假設,瀕死經驗可能是幻覺。第二度瀕死經驗,身體機能已停擺,醫學上較難解釋為幻覺,作者經歷到他所說的第二度瀕死經驗,加上他的意識在瞬間穿越時空的行為所留下證據的驗證,他無法否認自身瀕死經驗的真實性。
「巨大意識體」究竟是什麼,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但它會給我某種令人懷念的感覺。或許是因爲,人是自「巨大意識體」中誕生,最後也將回到「巨大意識體」中吧。
那種感覺實在難以形容,但那似乎是一個龐大到我的意識無法比擬的無邊無際的意識。或許可以說,一個將所有記憶、經驗、感覺都融爲一體的渾然天成的什麼境界。當中沒有「我」也沒有「你」,那是一個萬物都融爲一體,沒有痛苦、沒有煩惱的世界。
巨大意識體,在一些瀕死經驗記載中,都有類似的感覺,每個有過瀕死經驗人的理解和描述或有所不同,共同點是,有一個包含一切的“全體”意識存在著。是我們生命的起源,也是我們生命的歸處。
進入第二度瀕死狀態,意識脫離肉體後,我感覺到這個「巨大意識體」的存在和自己的距離非常接近。
瀕死狀態存在著層次上的差異。根據作者的描述,進入第二度瀕死狀態,意識脫離肉體後,才感覺到這個「巨大意識體」的存在。而在第一度瀕死狀態,主要是其他靈體(往生者、引領者...)來接觸。
我想看過去、想去未來的強烈意志,讓自己能不被「巨大意識體」吸收,抽取出必要的資訊。讀取時的感覺就像是,我以「木內鶴彥」的形態,從「巨大意識體」中穿過。那瞬間,我能立刻取得保管在「巨大意識體」中的一切資訊。或許就像一臺名爲「木內鶴彥」的家用電腦,連接上「巨大意識體」這個超級電腦,於是保存在超級電腦中的所有資訊,都一口氣湧入。
我之所以會感覺到自己能瞬間移動至過去或未來,正是因爲我在「巨大意識體」中,與一切的資訊相連接。爲了方便理解,我會使用「移動至未來」或「回到過去」這樣的說法,但正確來說並非如此。或許更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和「巨大意識體」化爲一體,並觸碰到其中資訊。這些都不是我用頭腦去加以理解的,而是我進入了「巨大意識體」後,在從中穿過的瞬間立刻「知道了」這一切。
作者的經驗,意謂著,連接上「巨大意識體」之後,自我意識不受時空限制?瞬間知曉一切?和「巨大意識體」是一體的?
在量子世界的領域裡,有一著名的“量子糾纏”的效應。實驗中,兩個粒子間暫態的相互作用稱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粒子傳遞訊息的速度,是超越光速“瞬間”。超越光速的事實,一度讓愛因斯坦無法理解與接受。
「因為兩個粒子形成了一個互相糾纏的整體,只有用波函數描述的整體才有意義,我們不能將它們視為相隔甚遠的兩個個體。既然是協調相關的“一體”,它們之間便無須傳遞什麼資訊。」- 摘自 張天蓉 “極簡量子力學”
我的理解是,「在“一體”裡,沒有分離,沒有時空距離,就沒有"傳遞/移動"的存在的必要性
。」
為了連接上「巨大意識體」,我們無法刻意、大概也不會去製造自身瀕死經驗(不小心,可能真的死了),有沒有其他的方式,能讓我們連接上呢?
在了解方法之前,或許可先想想動機,我們為什麼要連接上「巨大意識體」?
還在時空裡的我們,身體-自我,其實不需要無所不知,只需知道"當下"所需要知道的,能夠在“當下”幫得上忙
的資訊,就夠了。
在"當下"的知道,用一般的說法,應該就是“第六感”或“直覺”。
我們必須認知到意識存在於肉體之外,並練習讓目前困在肉體中的意識,跳脫出肉體的框框外。這麼一來,我們就能發揮出意識原有的力量,也就是讓三維世界裡的第六感覺醒。這件事說來容易,做來困難。我也只有在瀕死狀態時,才能讓意識完全脫離肉體。
訓練的方向,就是要讓自己變成「無」的狀態。
說到「無」的狀態,有些人會聯想到打禪,但打禪所帶來的「無」的境界,和我所說的「無」,是完全不同的。打禪所說的「無」,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只不過是能用大腦來理解的觀念上的「無」而已。打禪是用大腦命令自己「進入無的境界吧、進入無的境界吧」試圖用頭腦將意識化作「無」。這麼做不但無法讓意識掙脫出肉體的牢籠,恐怕還會把意識更加壓縮進大腦中。
打禪的「無」,與悟道、哲學、倫理等方面有所關聯,這一點也可證明,打禪時意識是沒有脫離大腦的。因爲悟道和哲學,就是利用自己學過的所有知識,在腦中深入思考出的答案。
當我們處於眞正的「無」的狀態時,意識會脫離肉體,所以即使肉體存在,也感覺不到其存在感。
當我們剛出生時,每個人都是處於沒有自我的「無」的狀態,第六感也沒有關上,只要回到那時的狀態就可以了。應該不會有人做不到。只要讓意識受困於肉體的狀態,一點一點地慢慢改變,我們就有可能回到「無」的狀態。
作者並沒有具體提到,使第六感覺醒的方法,他只提到必須進入「無」的狀態,他提到這種「無」與禪修的「無」並不相同。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是否有禪修的經驗,書中並未提及,不在此點上多作著墨。
作者提到“處於眞正的「無」的狀態時,意識會脫離肉體,所以即使肉體存在,也感覺不到其存在感。”
我個人的經驗,我的理解是。意識會脫離肉體,意謂著 讓意識的注意力不在身體(也包含我們的心智、情緒)上,。
如何讓注意力不在身體、心智(思想)、情緒上?建議,透過呼吸,停頓內在對話
(停止思考)。
註:呼吸的技術,下回待續。
只是就此書有共鳴的一部分內容,來試著讓讀者多了解、多想一些,而不單是Youtube影片較表淺的資訊。也建議大家有機會不妨找這本書來看看。
有關瀕死經驗的現象,我並不全然認同作者的見解,但不影響對瀕死經驗現象(或其他一般常識難以理解的現象)的探究。
作者研究宇宙天文的背景,他的知識、他的信念,對他去理解、詮釋瀕死經驗所經歷的現象,一定有很大的影響。
當我們的知識、信念,角度轉變了、範圍擴大了,對於於原本的理解,自然會重新定義,而重新定義之後,也會擴張我們生命的表達方式和所能經驗到的範疇。
就像作者第二次的瀕死經驗,有了新的發現,觀點見解也跟著轉變。
與作者形容為「巨大意識體」的“一體”意識之間的連結,是生命本來的狀態,而之所以會斷了連結,背後的真相,從不同的神話、宗教、哲學甚至是科學,都能得到各種不同的見解。
如果從造翼者資料和今年釋出的MOCI(意識與互相連結運動)的材料中,如何回復生命意識本質該有的連結,透過想像和邏輯,有很清楚的脈絡可循,當中亦有許多的方法,可依個人共鳴去實驗、練習,讓自己回復生命意識本質的連結。
註:造翼者和MOCI(意識與互相連結運動)的資料,會陸續發佈在此專題“一種新的存在模式”裡。也會在這裡,以這些資料作為主要參考,和大家繼續來探究。也為了讓大家在探究時有共同的語言,和參考上的方便,歡迎大家自行探索。或提出疑問來交流。
知識與信念,就像一道無形的牆,阻隔著我們的已知、未知與不可知的領域 - 達達爾。
註:有關瀕死經驗的其他參考書籍
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