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死亡之後:一個長達五十年的瀕死經驗科學臨床研究》

更新於 2024/08/29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瀕死經驗研究權威五十年的心血,
繼《死後的世界》的重磅巨作,
雷蒙.穆迪博士(Raymond Moody)稱此書
「即將成為瀕死經驗研究中的經典」。

 

●本書是探討瀕臨死亡經驗中最近的一本著作。

作者布魯斯.葛瑞森醫師是一位精神科醫師,他在年輕時擔任實習醫師,一個案例讓他開始對大腦的運作產生疑問,打亂了他的世界觀:一位失去知覺的病人竟然知道遠在走廊盡頭他與送病人來醫院同伴的談話細節,甚至他吃食物不小心領帶沾到的番茄醬也被病人看得清清楚楚,他感到大惑不解。

直到事發6年後,他遇到來實習的同事雷蒙.穆迪(Raymond Moody),才發現這個案例一點也不特殊,穆迪的第一本書《死後的世界》是英文出版品中第一本提及「瀕死經驗」(near-death experience)的書,葛瑞森醫師從此開始了瀕死經驗的研究。

他花了將近45年的時間,才將自己收集到的案例整理別類,著作成書出版,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的謹慎。

這當然跟當年他被精神科主任警告再研究下去可能不能升等有關,他因此換了另一間能接受瀕死經驗研究的醫學院才能繼續研究下去。

 

●瀕死經驗沒有理由不能既是靈性上的禮物,也是特定的生理過程。

科學證據顯示,這兩種想法可以共存,而且不互相牴觸,這使我們能夠超越科學與靈性之間的人為分界。

不過,雖然我對這兩種觀點的態度開放,這並不意味著我對瀕死經驗的意涵沒有任何看法。

數十年來的研究讓我相信,瀕死經驗真實且深刻,而且能提升自我的靈性和覺察。

我知道,瀕死經驗之所以對當事人很重要,是因為它們改變了當事人的人生。

但我相信,瀕死經驗對科學家也很重要。

因為,對於人的心和腦,瀕死經驗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對所有人來說,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瀕死經驗告訴我們何謂死亡和臨終,何謂生命和活著。

 

●對於擁有瀕死經驗的人來說,能準確描述他們昏迷時周圍發生的事情,是非常普遍的嗎?

諮商心理學教授楊·霍爾頓(Jan Holden)回顧了93篇瀕死經驗中的出竅體驗。

她發現有百分之92的人完全準確,百分之6的人有錯誤,只有百分之1的人完全錯誤。

任何出竅後的準確描述, 都足以讓我們費勁解讀。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 (William James)在一個多世紀前就說:「如果你想打破天下烏鴉一般黑的定律,你不用證明沒有烏鴉是黑色;你只要證明有一隻烏鴉是白的就夠了。」

 

●我們如何以科學的方式來檢測瀕死經驗是否為真呢?

從表面上來看,質疑別人的體驗是否「確實」發生有點荒謬。

哲學家亞伯拉罕·卡普蘭(Abraham Kaplan )曾講過一個故事:有個人去了一處遙遠的地方,返回家鄉後,聲稱自己看到了一隻古怪但奇妙的野獸:駱駝。

他說,這種動物能夠在沒有水的情況下,在炙熱的沙漠中行走好幾天!

他家鄉的學者驚奇之餘,不太懂他說的話。

他們說:「我們不知道這種動物是否真的存在,但有鑑於我們對生物學的了解,我們將召開一場會議,來決定這種動物是否可能是真的。」

旅行者回答:「可能是真的?可是我已經說了,我看到過!

心理學家鮑伯·汎·德 卡索(Bob Van de Castle) 說,如果你被卡車撞到,就知道自己被卡車撞到了,不管別人如何懷疑,你都不會認為這輛卡車只是想像的。

我沒有被卡車撞過,但是大約50年前,荷莉堅持說,她昏迷躺在另一個房間時,看到了我領帶上的汙漬,讓我大為震驚。

我不知道該怎麼理解整個事件,但是我沒有辦法假裝事情從未發生,我也不能說,這只是荷莉看錯了,或者一切都只是我的想像。

我聽過的所有瀕死經驗,雖然不是發生在我的身上,但是別人告訴過我,我怎麼能夠決定它們有沒有真的發生過?

 

●瀕死經驗後,大多數的轉變是正向的。

但是,這種與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深刻體驗,也會導致問題。

實際上,並非所有瀕死經驗的影響都是正面的。

有一些人很難在自己的瀕死經驗和宗教信仰之間找到平衡。

也有一些人無法重拾以往的人生和生活方式,因為人生的意義變了。

有些人則是無法和其他人談論瀕死經驗的影響。

有一些人生氣自己還活著,生氣為什麼又再一次活了下來。

 

●瀕死經驗可能是由大腦中的電流或化學變化所觸發,所以當大腦死亡時,內心會經歷與身體的分離。

同時以有形和無形的方式來理解瀕死經驗,並不衝突,它們只不過是不同層面的解釋和敘述。

例如,我可以說我的辦公桌是桃花心木製的(一種形體上的描述),也可以說我的辦公桌是祖父留下來的骨董(一種非形體上的描述)。

兩者都正確,但是各自並不能完全總結我的辦公桌。

因此,對於瀕死經驗,形體上和非形體上的描述都可能正確,但也都不完 整。

 

●研究顯示,在治療企圖自殺,但對於慣行治療方法反應不佳的病患時,引入瀕死經驗的相關資訊,可以大幅降低甚至消除患者的自殺念頭。

其他研究也指出,瀕死經驗的相關資訊可以舒緩悲傷的人的痛苦,進而減少焦慮、憤怒和苛責,並幫助他們重新生活。

因此,瀕死經驗似乎能在整個社會中引發漣漪效應,幫助人們解決對於死亡的擔憂,提升人們享受人生和同理彼此的能力。

愈來愈多證據顯示,讓愈來愈多人知道瀕死經驗,並了解瀕死經驗的涵義,不僅可以讓未來的大家變得更好,其實改變已經正在進行當中。

 

●大眾之所以對瀕死經驗有興趣,是因為他們希望知道死後會是什麼光景。

的確,大多數有瀕死經驗的人都相信,我們的某些方面在死後的確會繼續存在。

但是,他們也認為, 從瀕死經驗中汲取的教訓,對死前的人生同樣重要。

瀕死經驗常常讓他們對人生產生了新的看法,找到了人生的目的和意義。

之所以用「之後」做為書名,就是想要同時隱射這兩點:既是人們死後發生的事情,也是在瀕死經驗之後接下來的一生。

在我看來,瀕死經驗最終與死亡無關,而是與改變、革新有關,它為我們現在的人生注入目標。

 

~布魯斯.葛瑞森(Bruce Greyson)/精神科醫師及教授。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和神經行為學名譽教授,擔任維吉尼亞大學感知研究中心主任12年,是伊恩.史蒂文森教授(Ian Stevenson,西方世界用科學方法研究輪迴現象的第一人)的重要弟子及研究夥伴。也曾任職於密西根大學、康乃狄克大學醫學院。他是國際瀕死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Near-Death Studies)的創始元老之一,並且擔任該協會主席和《瀕死研究期刊》(Journal of Near-Death Studies)的編輯超過25年,該期刊被譽為「瀕死經驗理性研究的發源地」。目前為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的傑出終身研究員。他的醫學研究曾獲多項國家級獎項。
~《死亡之後:一個長達五十年的瀕死經驗科學臨床研究》
~《After: A Doctor Explores What Near-Death Experiences Reveal About Life and Beyond》

 

#死亡之後 #瀕死經驗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博客來購買《死亡之後》】↓↓
https://igrape.net/30oSi

【金石堂購買《死亡之後》】↓↓
https://easyfun.biz/2wd16

 

【偶希都理】
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閱讀筆記/日文教學/電影筆記/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訂閱分享,一起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Matters】
https://auth.matters.news/@scart1020
【偶希都理~痞客邦】
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 閱讀筆記~方格子】
https://vocus.cc/ohitori_book/home

【作者~廖慧淑(Su)】
譯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譯、口譯及寫作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總計造訪過40國n座城市。
 #偶希都理 #廖慧淑

avatar-img
356會員
2.1K內容數
【偶希都理/廖慧淑(Su)】 旅人/譯者/獨身主義者,偶希都理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日文翻譯口譯、寫作,個人旅遊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造訪過40國n座城市,期望持續增加。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一起加入探索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偶希都理 的其他內容
★全球第一位集心理、營養和烹飪於一身的 營養精神醫學專家著作! ●食物會直接和間接的影響我們的大腦。 當食物由微生物群系分解為發酵且能消化的物質後,其成分會直接影響我們討論過的神經傳導物質,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和γ-氨基丁酸,而這些物質會進入大腦,影響我們的思考和感受。 食物分解後的成分,也可以
★你是獅型人、熊型人,還是狼型人? 簡單說,時型就是在特定時間起床與就寢的生物特質, 能透露你個人生理時鐘的晝夜偏好。   ●你是哪一型? 瞭解自己的時型,對於能不能睡得好很關鍵。 你如果試過各種方法仍然睡不好,可能就是從來沒有瞭解過自己的時型。簡單來說,時型就是在特定時間起床與睡覺的生物特
★健康的腸道一天可以撲滅五千個癌細胞。 糖尿病、過敏性鼻炎、癌症、大腦發育,都和腸道有關。 ●九成腸內菌,出生後就不會改變 根據最新研究,人體約九成腸內細菌無法靠培養所得,這些細菌幾乎都是我們身邊十分普遍的土壤菌。 也就是說人自從呱呱落地後,腸內細菌便未曾改變。 我們常聽到「改善腸內環境」與「腸內細
★滅絕才是規矩。倖存算是例外。 ─卡爾‧薩根(Carl Sagan,天文學家) ●很有可能你偶爾也會覺得心情低落。 也許是輕微程度的焦慮而心神不寧,或者三不五時覺得排山倒海的恐懼感襲來,讓你完全難以招架。 也許到了某一天,萬事萬物都失去意義,幾乎難以自己離開床鋪。 想想看,這實在是有點奇怪,因為我們
★在心中培育安心感的種子吧! ●總是莫名感到不安? 總是很嗨、很興奮? 動不動就覺得累了? 肩膀很痠,頭很痛? 胃腸疲弱,容易吃壞肚子? 與人相處時太費神,事後筋疲力盡? 很敏感,容易受到氣味、聲音、光線和人的影響? 這些問題很可能都跟你的自律神經息息相關! 自律神經一旦失調,各種身心疾病就會隨之而
★你知道如何減肥,但你不知道如何變成「瘦子」。
★全球第一位集心理、營養和烹飪於一身的 營養精神醫學專家著作! ●食物會直接和間接的影響我們的大腦。 當食物由微生物群系分解為發酵且能消化的物質後,其成分會直接影響我們討論過的神經傳導物質,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和γ-氨基丁酸,而這些物質會進入大腦,影響我們的思考和感受。 食物分解後的成分,也可以
★你是獅型人、熊型人,還是狼型人? 簡單說,時型就是在特定時間起床與就寢的生物特質, 能透露你個人生理時鐘的晝夜偏好。   ●你是哪一型? 瞭解自己的時型,對於能不能睡得好很關鍵。 你如果試過各種方法仍然睡不好,可能就是從來沒有瞭解過自己的時型。簡單來說,時型就是在特定時間起床與睡覺的生物特
★健康的腸道一天可以撲滅五千個癌細胞。 糖尿病、過敏性鼻炎、癌症、大腦發育,都和腸道有關。 ●九成腸內菌,出生後就不會改變 根據最新研究,人體約九成腸內細菌無法靠培養所得,這些細菌幾乎都是我們身邊十分普遍的土壤菌。 也就是說人自從呱呱落地後,腸內細菌便未曾改變。 我們常聽到「改善腸內環境」與「腸內細
★滅絕才是規矩。倖存算是例外。 ─卡爾‧薩根(Carl Sagan,天文學家) ●很有可能你偶爾也會覺得心情低落。 也許是輕微程度的焦慮而心神不寧,或者三不五時覺得排山倒海的恐懼感襲來,讓你完全難以招架。 也許到了某一天,萬事萬物都失去意義,幾乎難以自己離開床鋪。 想想看,這實在是有點奇怪,因為我們
★在心中培育安心感的種子吧! ●總是莫名感到不安? 總是很嗨、很興奮? 動不動就覺得累了? 肩膀很痠,頭很痛? 胃腸疲弱,容易吃壞肚子? 與人相處時太費神,事後筋疲力盡? 很敏感,容易受到氣味、聲音、光線和人的影響? 這些問題很可能都跟你的自律神經息息相關! 自律神經一旦失調,各種身心疾病就會隨之而
★你知道如何減肥,但你不知道如何變成「瘦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書籍資訊 書名: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原文:The Power of Habit) 作者:Charles Duhigg 出版:大塊文化 筆記 習慣強而有力,但也易於摧毀 習慣的形成 本書核心為改變習慣,而要能改變習慣,首先要了解習慣如何形成以及為何形成。研究帕金森氏
Thumbnail
書名:兒子使用説明書 作者:黑川伊保子 《兒子使用説明書》,光是書名就很吸引有兒子的媽媽們,覺得不好好讀讀不行。尤其我家就是兩個男孩,媽媽我常常不是很理解男孩們的想法和行動,而爸爸們怎麽好像總是很淡定?! 記得我大兒子大概1歲多的時候,我和先生帶他去附近有生態池的公園玩。我坐在椅子上遠遠看
Thumbnail
要堅持一個習慣的關鍵要素在於成就感——就算是細微之處。成就感是告訴你大腦投入這個習慣能獲得值回票價的信號。 這也是回饋機制成為習慣構成要點的原因。這些因回饋而來的感覺——愉悅感、滿足感、享受——與回饋循環環環相扣,教育你的大腦記住哪些行為下一次有幫助。
Thumbnail
★「風之谷」、「魔法公主」、「天空之城」、「霍爾的移動城堡」等等, 本書收錄吉卜力工作室十部經典動畫作品,講述各部動畫背後的創作故事。
Thumbnail
在我們最大的恐懼中 「我什麼都不是」是最底層的信念 你最害怕什麼? 你最大的恐懼是什麼? 如果你死了,最糟糕的事情是什麼? 為什麼產生這種恐懼? 它是如何發生的以及何時發生的?
Thumbnail
把自己當作一家公司經營,做自己的會計師,建立財務報表、增加公司的淨值、讓錢滾錢。
Thumbnail
前言:我與台灣文學相識之路 上個月完成一個累人的案子後跑去台南浪流連幾天,第一次認真逛了臺灣文學館,深受感動之餘在館內販賣部翻到這本朱宥勳寫的《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被其幽默而真誠的文筆給吸引,後來就把它讀完了。 本書所提到的九位小說家,我原本只聽過三位:鍾肇政、鍾理和、葉石濤,其他完全沒聽過,而
Thumbnail
  原子習慣的原理即是投入所謂「微小增長的總和」——在所做的每件事當中找到微小的改善空間,將想要改進的事項的所有面向分解後,讓每個面向都改善百分之一,全部加起來就會得到可觀的成長。
Thumbnail
羞辱創傷指的是「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的其中一種樣貌,為一連串創傷事件所造成,時間更為長期、具有持續性。 長期遭受一些貶低、壓抑人格特質或自我價值的手段對待,以至於對自我感受到羞恥、自己很糟糕、影響自尊等的創傷經驗,進而引發各種身心理的影響、生活適應不良或僵化的防衛機轉與生存策略。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書籍資訊 書名: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原文:The Power of Habit) 作者:Charles Duhigg 出版:大塊文化 筆記 習慣強而有力,但也易於摧毀 習慣的形成 本書核心為改變習慣,而要能改變習慣,首先要了解習慣如何形成以及為何形成。研究帕金森氏
Thumbnail
書名:兒子使用説明書 作者:黑川伊保子 《兒子使用説明書》,光是書名就很吸引有兒子的媽媽們,覺得不好好讀讀不行。尤其我家就是兩個男孩,媽媽我常常不是很理解男孩們的想法和行動,而爸爸們怎麽好像總是很淡定?! 記得我大兒子大概1歲多的時候,我和先生帶他去附近有生態池的公園玩。我坐在椅子上遠遠看
Thumbnail
要堅持一個習慣的關鍵要素在於成就感——就算是細微之處。成就感是告訴你大腦投入這個習慣能獲得值回票價的信號。 這也是回饋機制成為習慣構成要點的原因。這些因回饋而來的感覺——愉悅感、滿足感、享受——與回饋循環環環相扣,教育你的大腦記住哪些行為下一次有幫助。
Thumbnail
★「風之谷」、「魔法公主」、「天空之城」、「霍爾的移動城堡」等等, 本書收錄吉卜力工作室十部經典動畫作品,講述各部動畫背後的創作故事。
Thumbnail
在我們最大的恐懼中 「我什麼都不是」是最底層的信念 你最害怕什麼? 你最大的恐懼是什麼? 如果你死了,最糟糕的事情是什麼? 為什麼產生這種恐懼? 它是如何發生的以及何時發生的?
Thumbnail
把自己當作一家公司經營,做自己的會計師,建立財務報表、增加公司的淨值、讓錢滾錢。
Thumbnail
前言:我與台灣文學相識之路 上個月完成一個累人的案子後跑去台南浪流連幾天,第一次認真逛了臺灣文學館,深受感動之餘在館內販賣部翻到這本朱宥勳寫的《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被其幽默而真誠的文筆給吸引,後來就把它讀完了。 本書所提到的九位小說家,我原本只聽過三位:鍾肇政、鍾理和、葉石濤,其他完全沒聽過,而
Thumbnail
  原子習慣的原理即是投入所謂「微小增長的總和」——在所做的每件事當中找到微小的改善空間,將想要改進的事項的所有面向分解後,讓每個面向都改善百分之一,全部加起來就會得到可觀的成長。
Thumbnail
羞辱創傷指的是「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的其中一種樣貌,為一連串創傷事件所造成,時間更為長期、具有持續性。 長期遭受一些貶低、壓抑人格特質或自我價值的手段對待,以至於對自我感受到羞恥、自己很糟糕、影響自尊等的創傷經驗,進而引發各種身心理的影響、生活適應不良或僵化的防衛機轉與生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