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危殆生活》:台灣街友怎麼活?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在台灣極力抵抗covid-19侵襲時,新聞爆出「艋舺公園」成為防疫破口。「不意外阿,那裡這麼亂」、「政府甚麼時候才要趕走那些敗類?」這般輕蔑與嫌惡的眼光,時不時出現在匿名的社群平台上,也呈現人民對「街友」的普遍觀感。

無所事事。年少不努力。是不是有病。又髒又臭。好可怕。必須經過時,就低頭快速向前,最好不要對到視線。

在新聞與刻板印象中,街友容易滋事,發生口角上警察局,又或者無所事事躺在那裏等人救濟。然而本書的作者,台大社會學系副教授黃克先透過在「艋舺公園」田野調查,記錄街友的社交網絡(包括公園內街友的互動,救濟者與街友的關係),讓讀者看到隱藏於社會,大眾不願觸及的角落,人民在過怎樣的生活。

圖片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1112005128-260402?chdtv

圖片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1112005128-260402?chdtv


一、三種無家者的生存之道

(一) 做事人:認真打拼

做事人透過「叫工仔」接獲工作,他們勤勞、守法、尊重權威,儘管工作條件不好,體力負荷大,剝削抽成嚴重,仍辛勤工作。

阿勇(39歲)國中沒畢業到北部投靠親戚,在工廠裡做鐵工,每天從早做到晚,還接了弱勢尾牙及工地的水泥工作,就像普通上班族,早晨上工,下午回來休息。他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是:「怎麼會沒工作,想做一定會有......你若願當牛,不怕沒有犁可以拖。」

做人實在,加上有經濟能力,做事人社交單純,少打交道,信奉「不牽」原則。「牽」一指攀附,與他人互動時攀親帶故,攀附權勢者。二指牽成,即透過他人介紹完成事情。因在底層,透過「牽」來完成的事,後續也伴隨被「牽連」的風險。

他們心中抱持「變頭家」的夢想。阿盛(快40歲)出身望族,因賭博虧巨款被家人放棄,在出陣頭前的空檔,說出自己的夢想:以後要自己出來包工作,招牌掛「阿盛粗工公司」。

從黑手到頭家,除貴人相助,剩下的就靠自己兢兢業業往上爬,他們努力勤奮,踏實認命,把社會網絡裡其他人視為成功路上的可能阻礙,而不是資源或可利用的工具。

*做事人的原生家庭多半位於南部非城市地帶,家庭多從事農漁牧等初級產業,而他們往往待在家裡直到出社會,說起過往常抱持「有機會翻身卻錯過」的感嘆。此外,他們多半帶有未能繼續升學的遺憾,比如老鄭自己吃虧只有六年國教,「比起人家後來九年的就先輸了,那時讀完書就出來學做傅工,做學徒,學了三四年也學到去當兵。」

(二) 𨑨迌人:遊走江湖

𨑨迌人在行事風格及謀生方式截然不同於做事人。他們喜歡遊走公園四周、樂於與人攀談「盤撋」(交際應酬,建立關係),看似玩耍、無所事事,但其實這就是他們的謀生之道。

其特殊能力是能快速審視對方,找到此人可利用之處,藉由擴展人脈及對世界更多面向的認識,找出牟利的另類利基。如曾在歌仔戲班的阿宏(快50歲),唯一能看到他停下來坐在柱子旁,整理自己的筆記本:密密麻麻幾百個名字與電話號碼,思考等下要打給誰約見面談事情。

𨑨迌人偶爾也打零工,但做不久,有人覺得他們好吃懶做,盡幹不良勾當,但他們自己心安理得,因為「我也是四處跑,認真去學習,去聽,去蒐集,不容易。」

積極接觸並懂得與資源守門人互動也是𨑨迌人的長處,在發放食物時維持秩序,或協助發放,以累積一定人情,有利在未來飲食或喝酒時,湊過去吃吃喝喝。

然而運用關係,審時度勢的最後,恐形成令人討厭的雙面人。

阿銀(4x歲)曾做過推銷員,因資金周轉不來淪為無家可歸。他每天都從打工的便利商店帶回剛過期的御飯糰,並在社工面前告訴大家可以自行取用,或是協助住民申請補助,正面形象的塑造,讓自己在社工眼中的可信度增高,贏得一次一次延期無償住在中繼住屋。然而表面看似熱心助人好心腸,私下面對無家者,常勒索取利而非單純幫助,如前述幫助申請補助,事後卻索取「服務費」。

𨑨迌人遊走秩序間隙,識別他人價值以牟利的能力,需搭配暴力,才能發揮極致,不然人際關係薄弱,容易造成損失。

*𨑨迌人多不能忍受原生家庭的壓迫而離家,脫離教育與家庭,進入複雜工作職場,幫派主導的地下社會,長期在「江湖」打滾,因此累積豐富江湖資本。

(三) 艱苦人:節流互助

艱苦人占公園無家者3/5,比例可觀。艱苦人或因流浪環境困苦、各種變故、單純老化,身心狀態差,無法負荷做事人或𨑨迌人的謀生方式,而需另謀生計,以獨特生活姿態在公園活著。其中具老人、身心障礙者、低收,被視為是「值得被幫助的貧者」,發放物資時也會傾向優先發給他們。

其特徵是:「開源節流,搞好關係」,熟知各式生存物資發放的時間地點,規劃到點排隊,並減少喝酒等慾望。資源不多的情況下,彼此互助,增加物資蒐集與流通,或是交換所得物資。

從這三種類型,我們看見不同與人社交的方式:做事人和𨑨迌人是「個人主義式的成功觀」,只是做事人類似「防衛性個人主義」,自食其力,選擇不牽。𨑨迌人則是「掠奪性個人主義」,視他人為工具,貪婪運用關係不計後果。艱苦人認清無法自立,選擇「防衛性的非個人主義」,重視連帶打造以提高生活機會。

上述打破「明明好手好腳,為甚麼不去工作?」的刻板印象。除卻身心因素,他們本身缺乏學歷、新技術,只能從事次級勞動力市場的臨時工作,高危險,低保障,被雇主剝削,雖能感受到工作帶來的意義、尊嚴及社交能力,卻還是選擇待在公園。


二、無家者的社會世界

(一) 為甚麼成為街友?

成為街友有兩種狀況:無法回家、不想回家。

1.無法回家

(1) 原生家庭有問題:很多女性深受原生家庭剝削、傷害,開啟無家生活。小櫻(4x)歲的家庭有家暴與亂倫的情事,因此「不想」也「不能」回家。不只暴力傷害因素,家人個性偏差、被剝削或棄置的隱性傷人,也是逃離的原因。迪姊(5x歲)離開在被剝削的家庭(少女時期即照顧家人,煮飯賺錢),受不了後,決定到公園尋找解放的「大家」。

(2) 遭家人嫌棄離家:父母去世後,與旁系血親發生衝突。通常驅動他們離開的是慫恿哥哥的「嫂嫂」,他們往往被認為是吃閒飯的,哥哥沒有義務照顧他們,因此在家裡的處境越來越困難,最終只能離家靠自己。而小芬(45歲)則是婚姻不和回娘家,爸爸哥哥卻不歡迎,怕她回來分家產,要她自生自滅。

2.​不想回家

有些人在家庭感受不到歸屬及安全感,形成「家內無家」的弔詭狀態。阿義一隻腳不方便,所賺的錢不能負擔房租,扣除生活費只剩三、四千,其中兩千要拿回五股的家,那裏有他的母親和孩子。回家會被說閒話,不務正業,米蟲,覺得還是待在公園比較自在,卡有伴。老周在永和有一個住了太太的家,但他一周才回家一趟,時間很短,只拿換洗衣服,原因是:「老婆在,又沒有賺到錢,回家會煩惱.....」

可知無家者非單純拋棄家庭不顧,有些只是如今失去或暫離家而生活在都市的公共空間,但仍與原生家庭有複雜的連帶。女性遭家庭隱性或顯性傷害離家,底層男性失業或工作不穩定時,也會導致家庭關係脆弱。

(二) 公園內的情感

離開家庭到公園生活,在朝夕相處下,使公園形成特殊的人際網絡。有搭伙過生活,也有互相扶持與照顧。

1.鬥陣ㄟ

公園住民常以「鬥陣」稱呼伴侶關係,帶有偶然湊合、暫且試試的意味,反映沒有制度規範、物質家屋的框限,兩人隨時可分開的自由。比如郭大哥廖姊,廖姊覺得自己是郭大哥的人,平常提供不只夜晚時獨佔的性,也包括感情的撫慰。阿君阿強,阿君勤於出陣頭,主動要工作,希望趕快和小自己十歲的男朋友搬出公園,租小套房。

然而公園的伴侶關係,來得快,去得快。劣勢的外在環境,出外做事的一方往往自認具道德高點和經濟權力,因此期盼另一方不要在「家」無所事事而能外出工作,或者懷疑在「家」𨑨迌,拈花惹草,或覺得自己的前輩奢侈揮霍。

開放空間的公園,沒有法律保障,彼此猜忌爭吵,連帶脆弱易斷。

2.婉飾化的伴侶關係

婉飾化的伴侶關係,出現在雙方年齡差距大的情況,怕被貼上「吃幼齒」、「老不休」的標籤,因此就算從旁人眼裡看起來是一對,但不明稱「逗陣」,而以家庭成員的稱謂稱呼彼此:父女、母子、兄妹。

阿英(50歲)和老陳(65歲),老陳負責公園打掃,雖錢不多,但也算穩定離家近。老陳強調兩人是兄妹關係,不涉及性,話裡暗示阿英善良但無能,須他的幫助與照顧,然而此番話在公園並沒有太多人相信,阿英也會公開抱怨老陳的身體觸碰,晚上睡覺時貼太近,令已經很熱的她更難受。

女性無家者常因性別社會與人身安全,積極尋找男性保護者,也有不少男性會詢問女性逗陣的意願,此親密關係的建立,有助快速建立可信任的伙伴關係。

3.擬家互助

人數三到五人不等,吃、睡、行動都在一起,彼此分工扶持。其以叫模糊的旁系血親親屬稱謂相稱,如阿伯、妹妹、弟弟、阿嬤、阿姊。最常建立互助關係的是艱苦人。

其中有以迪姊、江子翠阿伯、阿J組成的小團體為例。

江子翠阿伯(7x):有慢性病、左腳不便,有錢,卻因與太太感情不睦,寧可在外生活。在公園生活無虞,提供金援。

迪姊:負責「內政外交」,打點與左鄰右舍的關係,也知道開源節流的重要。

阿J:負責「交通國防」,負責幫忙跑腿買東西,遇衝突也因有壯年男性,讓小組有底氣面對。

然小組通常是迫於情勢才過團體生活,當阿伯得知阿J對迪姊毛手毛腳時,怒不可遏將阿J驅離至其他公園。

公園內往往是「將就的連帶」,這種連帶的易脆性,不代表雙方薄情寡恩、自私自利,而是連帶鑲嵌的不利人際交往的外在環境。

(三) 公園內的互動

一般認為公園是都市失序的危險地帶,極需外力管制,然而因為住民物質條件不佳,許多生活所需品、資訊都必須藉由互助、交換所得,所以無家者建立連帶快速,如K哥想抽菸,問阿嬌姨有沒有菸,阿嬌姨朝公園還一圈,回來時一包菸裡,全是各式牌子的菸。

然而,公園也像一個大染缸,易染上群聚喝酒的壞習慣。有個集會叫「席地吃喝」,買些高粱滷雞腳,邊聊天邊吃。關於吃喝,公園以「分」作為核心,拿到甚麼物資,通常會與其他人分享,所以公園內討厭「吃喝王八蛋」,這種人就像平常會說「欸,借喝/吃一點啦」的那種朋友,只想單方面獲益。

雖然公園內彼此會聊天、分享互助,他們的關係還是相當脆弱,作者以「豐而危殆的連帶」指稱。當外界問起她們有沒有朋友時,第一反應是「沒有」,之後憶起曾經有過,會說「是酒肉朋友」。

物質基礎薄弱、日常不確定性、未在社會框架制度、社會汙名等原因,讓公園內的人不易彼此深交。


三、無家者的幫助網絡

(一) 宗教團體:理想信者的形塑

佛教團體發放素食便當、宣導抄心經,新興宗教團體舉行法會招募參與者,邀無家者參與她們舉辦的講道大會,民間信仰者做功德,每天送物資,也有宮廟製作十個便當,請年輕人送到公園入口,另外廟宇慶典找無家者出陣頭更是頻繁......

台灣的宗教活動繁盛,提供無家者豐厚物資,然而這畢竟是帶有目的的供應:宣經講道,型塑理想信者。

領便當前,要先雙手合十,大聲喊:「南無阿彌陀佛!」,未念,會被提醒「出聲,出聲才能消災解難」

在教會領便當,需要聽45分鐘的講道,神職人員痛斥領餐時貪心拿很多、抱怨吃不飽、把志工服務視為理所當然、吃飽直接走掉而不留下來協助打掃。他們希望無家者「改變」。「我們邀大家留下來打掃,是給大家一個機會證明,我們不是白吃白喝。」

宗教團體希望無家者(受教者)能用「正確」的方式生活,趨近神聖,然而過程被動且被迫,透過口語命令、人身控制、威脅式說教、空間布置、人群區分、特定互動模式等,形塑無家者成為其理想主體樣貌。

無家者卻認為自己只是為了吃一餐飯,不想聽你說一大堆,有些乾脆不再去。

台灣的民間宗教陣頭,雖然也是斥責管教「是不會看旁邊,看人家怎麼舉!」、「旗面要讓他張開啦,這樣也不會?」,但是在過程中,因聲勢浩大,受人矚目,而覺得光榮,也在沐浴神恩的狀態端正自身行為。

(二) 社工:主流價值的鞏固

社工坦承,真正透過協助而達成理想目標的人很少,「無力」、「沒有成就感」,遊民領域也被視為「最不專業」的領域之一,社工自嘲是「屎缺」,無家者也向同儕強調「靠自己工作,不要靠政府比較實在」,可見政策實務與理念背離。

社會福利的目的是「脫貧」,採取三種途徑:1.返回家庭 2.就業自主而後租屋 3.安置至收容所,然而家庭不溫暖甚至讓人害怕不敢回家、工作救濟讓做事人「難堪」、收容所環境不堪「像是在養豬」、「被當作是犯人」,種種因素讓無家者不願接受救濟。

福利規劃方向良善,卻有侷限,會帶給無家者潛在傷害及成本,願意接受扶助的多是艱苦人。此外,亦有「收編個案」,特別需要扶助(如女性、患者)會獲得更多資源。

書中有段很有趣,曾任職遊民社工的張獻忠指出法令造就的實務弔詭:同樣一個人,是街友無人聞問,但一旦弄到福利身分後,各種資源都進入了,又有關懷,又有送餐,讓人感嘆差異。就因為他變成「合法窮人」,若國家認可你是合法窮人,就有資源不斷挹注。所以社工員真的在做的是使人進入「貧窮」,而不是脫離。

(三) 善心人士:優劣階序的創造

這節的副標題是「優劣階序的創造」,有兩種涵義,一是「助人者」與「無家者」,二是無家者內部的優劣階序──助人者透過需扶助的程度,決定行動。

助人者包括同情、結善緣做功德、餐飲業「惜物愛人」、活動剩食等等,有些是賺了錢回饋當初的幫助,也有晚上作惡,白日行善以相抵。

除卻行有餘力者,也有同樣是無家者會釋出善心,然因沒錢,恐形成空頭支票,或是在臨走前做善舉。就算沒錢也要做善事的背後原因是受到「肯認」。無家者被社會排除,忽視,所以助人雖然對物質改善並無助益,卻能提升自我形象,被覺得自己有價值,對群體有意義。

「人家來發物資的,要的就是我們遊民感激的眼神,跟我們接觸時的一聲謝謝。」救助雙方,非只是單向受惠,助人者亦獲得社會象徵地位與心靈滿足。


四、政策建議與行動方向

(一) 正視無家者的居住問題

露宿街頭不但使人身安全遭威脅,亦危害身心健康。台灣遊民政策始終被界定為社會救助問題,而非居住問題,保障生命權,卻無法回應最迫切的居住需求。

應積極協助租屋補助,減少資格限制。

(二) 關注無家者權益的公民團體

「助人-受助」連帶,不但危殆,且對無家者自我形象、尊嚴、彼此信任產生負面後果,應思考如何讓這層關係變得更加平等。

1.督促政府採取積極作為,保障無家者權益:若政府無力監督,在無家者無法發聲的情況下,民意代表往往在特定團體利益的政治動員和中產群眾選民考量下,發表帶有歧視無家者的言論或方案。

2.扭轉台灣及社區對無家者或經濟弱勢的偏見汙名:附近社區透過陳情、通報或驅趕方式,限制無家者生活機會,扭轉偏見需「知情者」,以通俗語言挑戰既定印象,讓民眾了解,社區生活品質的保障與無家者生活機會並非零和遊戲。

3.組織並培力無家者與經濟弱勢,爭取自身權益:無家者接受救濟,形成政治被動與宿命心態,社會被邊緣化的弱勢團體,需自身團結參與公共決策。


五、後記

好吧,在前言所說以有色眼光看待無家者的人就是我。

讀國小的時候我很害怕走地下道,怕有人躺在旁邊(當時還小也沒啥歧不歧視,就單純覺得可怕)。每次要走進地下道,我都待在路口,讓我媽幫我看有沒有「那個」。

儘管如此,我媽還是會叫我去投錢,雖然我都「不要、不要啦」的喊。(我小時候是連看八點檔甩巴掌橋段都會做惡夢的人)

當然長大了解之後,就不再害怕了。不過也因為較少接觸,活在自己的舒適圈,也常帶著距離看他們,覺得是「不同世界的人」。

最近打工,收入少,開始覺得自己以後可能也會是其中一員XD

這本書從許多方面談無家者問題,引述對話與故事,可見作者的溫暖,也看見公園裡的人際互動,對我而言,他們不再只是一團塊模糊印象,開始有了溫度。

這本書讀很久,但是非常值得。希望自己以更仁慈的心,去看待社會每個角落,打開視野,破除偏見。

*本文多為擷取整理,僅為能讓人更快進入書本世界。


閱讀時間:4天/2h45m

寫作時間:3天/7h54m

12會員
20內容數
打造自己的圖書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劇評|《那年,我們的夏天》:覺得悵然若失的同時,其實我們都有捨有得《那年,我們的夏天》一部從日常出發的劇集,觀看過程中卻能像在初夏潮濕又炎熱的氣候裡,一股清涼的葡萄汽水。讓人喝著的同時,忘記了前一刻的酷熱,再次有了勇氣,擁抱過往所有的不堪。我想,這也是我如此喜愛又想推薦這部劇給大家的原因。
Thumbnail
avatar
夜半の故事備忘錄
2022-08-30
台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面對手術,永遠沒有最好的選擇看似很鬧事卻在喜劇背後探討很多事情的一部醫療職人劇👍 非常日劇的拍攝手法 雖然有些地方真的很荒謬 但因為一開始就知道他是喜劇所以還可以接受😂 偏鄉醫院的存亡問題 外科醫師的心理陰影 護理師工時過長 家庭事業如何兼顧等 最後相信會選擇進醫院工作的人大部分初衷都是救人 看著大家願意為了同一個目標無日
Thumbnail
avatar
雪花布丁
2022-08-19
書評|《摯友》摯友,對你來說是什麼樣的存在?是那個從學生時期一直陪伴在身邊的人?是那個心中曖昧卻不敢明說的對象?或是我說了「摯友」兩個字你最先想到的那張臉?
Thumbnail
avatar
仨仁 無菜單書店
2022-08-03
台劇心得/未來媽媽:結婚生子只是一個選擇 重要的是讓自己幸福台劇《未來媽媽》可以說是三立近期推出的台劇中,話題及討論度最高的作品,也是上半年台灣Netflix劇集播放榜上的前三名。《未來媽媽》是台劇少數探討女性議題的作品,主要在講述主角們對於結婚及生子的過程中所做的抉擇與故事。 而之所以能夠成功引起話題,最主要就是打中了許多三十歲職場女性的心...
Thumbnail
avatar
凱C
2021-08-25
【閱讀|《和媽媽互相喜(ㄐㄧˋ)歡(ㄐㄧㄠˋ)的日子》是怎回事?】(音檔上線!🎧)上回我開設了「新書線上訪談會」,訪問了作者好友李惠貞與女兒陳德諠,她們近期共同出版了一套《和媽媽互相喜(ㄐㄧˋ)歡(ㄐㄧㄠˋ)的日子》、《和女兒一起旅行的日子》,前者分享母女日常生活裡溫馨有趣的故事,後者則記載了母女在2018年一起到日本進行為期30天拜訪66間書店的旅行。可說是一本爆笑一本知性!
Thumbnail
avatar
吳東龍的設計發現
2021-08-15
閱讀|《初心》當你回到最純淨的自己,人生又有了無限可能江振誠:「很多人問我,有沒有什麼話可以鼓勵現在的年輕人?『Be Simple!』是我唯一的答案。」幾年前,在電視看見江振誠的專訪,節目標題寫著「把世界引來台灣 江振誠」把世界引來台灣?通常不是稱「台灣之光」嗎?當時,對這位在全球餐飲界都矚目的成功人士,有著一般的印象是:「一定有過人的天分吧!」
Thumbnail
avatar
琳聽
2020-08-30
影|《棕櫚泉不思議》(Palm Springs)先說結論:我沒那麼喜歡這部片。 即便在IMDb上的評分頗高(7.5),以及爛番茄上的新鮮度也不錯(94%),還有最大的噱頭: 打破日舞影展授權金史上最高成交紀錄 我依舊沒那麼喜歡這部片。
Thumbnail
avatar
一個教師的教育雜記
2020-08-23
有雷|《范保德》父與子譜出的賦格之曲。《范保德》就像一只歷盡滄桑的精緻古董杯。它雖帶著陳舊的傷感,卻處處都是耐人尋思的細節。它談父與子、談戰後台灣、談命運、談自我和解。最重要的,它談選擇。選擇深情與無情的代價;也選擇我們與遺憾告別的方式。
Thumbnail
avatar
肖恩
2018-08-23
台劇|《極品絕配》有試有機會,沒試會後悔想當初也是蠻期待這部戲的 結果呢後面卻歪掉了# 老實說後面的劇情整個很拖又很不合理 追這部大概可以看前幾集就好😂 雖然說劇本爛掉 但感覺吳慷仁還是有帶給演員很多幫助 一些拍戲的節奏跟即興的東西等等 不過有些東西個人是覺得還是有些多了有點鬧# (認真要打心得發現好像真沒很多心得😂) 其實前面是真的
Thumbnail
avatar
雪花布丁
2017-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