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厭女》:你這個狐狸精!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女人嫉妒奪走自己男人的女人,男人的嫉妒卻會導向背叛自己的女人。」

老婆突擊,打開飯店房門,看見在床上糾纏的男女,第一反應是揪住女人的耳朵,怒不可遏吼:「說!你甚麼時候勾引我老公的?就你這個樣還當個小狐狸精!」這是八點檔的經典橋段,在真實社會上,這樣的心理也屢見不鮮。

明明是老公出軌,為甚麼責罵的卻是相同性別的女人呢?

這顯示,不管是男是女,我們都不知不覺墮入「厭女」的慣性思維。


一、何謂「厭女」?

「厭女症」可以譯成「厭女情節」或「女性嫌惡」,亦可解讀為「女性蔑視」。在具有厭女症的好色男裡,女人只是發洩性慾的工具,他們並非對特定(喜歡)的女人感興趣,而是如「巴夫洛夫的狗」,只對女人的裸體或迷你裙等「女性符號」產生反應。

厭女症是性別二元制造成的結果,它在男女身上作用有著不對稱性,男人表現出來的是「女性蔑視」(幸好我不是女人),女人表現出來是「自我厭惡」(當個女人很吃虧)。(p.12)


二、男性價值,取決於「同性社交」

我曾經開玩笑的跟男性友人說,「那個A男可能喜歡你喔!你們看起來好配喔!」對方馬上撇清,「我喜歡女生!超直的那種!」

另外,我也看過網紅因很多男人傳示愛影片給他,所以他特別發一部影片:「求求了,別再發這種給我了!我看起來像gay嗎?!我沒貶低的意思哈,就是我真的沒興趣!不想看!」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驗?男生很怕別人認為他是同性戀。

為甚麼呢?書中有個有趣的觀點:女人的價值來自她是否受到男人歡迎,男人的價值卻取決於男性世界的霸權競賽。

男人之間的關係,賽菊寇分為性愛的「同性情慾」和沒有性愛關係的「同性社交」。人的一生,都在調節「想要擁有」和「想要變成」的慾望,以男人為例,「想要擁有母親,變成父親」,只有當兩種慾望成功分化,才能順利轉化為異性戀者。

同性戀分為插入權的「攻者」(主體) 和被插入的「受者」(受體),沒有選擇權的受者是次等的。成為受者、被擁有或變成性客體,就是「女性化」,男人害怕被「女性化」,因為者代表失去「性的主體」(p.33)

如果一個男人被形容成「娘娘腔」,代表其他男人認為他不像個男人,這是羞辱,也是將他逐出男性集團。相對的,對「娘娘腔」來說,最大恐懼是自己會從性主體淪為性客體,所以男性集團為維持性主體的同質性,嚴厲揪出具有娘娘腔傾向的成員,這種淪為性客體的恐懼稱為「同性戀恐懼症」。

不只對同性戀的反感,男人維持性主體的方式還有「(至少)擁有一個女人」(可供支配的女人),「無法讓老婆乖乖聽話的男人算不上是男人」,這句話成為判斷男人的標準,男人否認女人來加強自己的性主體,並將女人客體化和他者化,這種蔑視女性的表現即稱為「厭女症」。

簡言之:同性社交奠基於厭女症,並依靠恐同症維持。(歧視女人,排除不夠格的男人)(p.35)

*女人的存在價值是成為男人性慾的對象(醜女/沒胸部/無法引起性慾不配為女人),小倉千加子對女性「青春期」的定義:女性開始意識到他人的目光,察覺自己的身體並不屬於自己,而是某人的性愉悅道具。

*男人藉由加入男性集團變成男人,女人得靠男人才能變成女人

三、性的雙重標準:「聖女」與「妓女」

在Dcard看過一位網友提問,我想這也是很多男人的疑問,「為甚麼明明很喜歡這個女生,卻無法產生性慾呢QQ......我這樣是不是有甚麼問題?」

男人的厭女思惟有個致命缺點:「母親」。男人侮蔑生下自己的女人,就等於侮蔑自己的出生,因此,厭女症不只女性蔑視,也有女性崇拜的一面,形成「性的雙重標準」(p.48)

因此,在這樣的雙重標準下,男人將女人分為「聖女/妓女」、「妻子/賣春女」、「結婚對象/玩樂對象」,「良家婦女/淫婦」。

作者在此舉例,男人對女人的統治,除了將女人分為聖女/妓女,還利用階級與人種的分歧。日籍慰安婦大多為將校專用,朝鮮慰安婦則淪為士兵性工具(甚至被稱為朝鮮屄),否定其人格,貶低成性器代名詞。

軍隊中有軍護士,她們排斥讓慰安婦也同樣照顧受傷的士兵,因為這會導致她們與慰安婦的界線變模糊,她們拒絕士兵將她們視為「性對象」,因為「沒有被當成慰安婦」是她們引以為傲的一點。(很細微的心理狀態)

在性雙重標準下,男人陷入兩難。在面對特定女性時,一旦變得「認真」便無法把對方當成「性對象」,一旦被視為「性對象」,便無法認真對待對方。

這也正是為甚麼女生在面對喜歡的男生時,絕對不要從性愛著手,常言「到手的就不珍惜了」,而「砲友轉正」也從不被看好,只因在男人的視角,他以將妳分類為「玩玩的對象」,不會再認真了。


四、女人追求關係,男人追求擁有

小倉千加子指出:「女人追求的是關係,男人追求的是擁有。」

從男人想要徹底支配女人的角度思考,就可以瞭解這個社會為甚麼會出現家庭暴力與情殺事件,當男人不希望自己的女人變成別人的女人,就會在失去理智下殺死女方,因為殺人是終極的擁有。

女人的愛情則是圍繞男人的競賽,她們嫉妒來自於她們把別的女人當成競爭者,男人則把愛情當成一場賭上自尊與自我認同的競賽。(p.117)

男人的資源中,包含暴力、權力、財力。其中暴力是最下下策的。男人重視這些資源在於,女人會屈服於男人的暴力、馴服於擁有地位的男人、主動貼近有錢的男人。因此可以說,女人「發情」的對象是男人在男性集團的相對地位,不是男人的個人特質,因此這種發情具有「文化性」與「社會性」。

除了上述三力,男性價值亦有「外表」和「性能力」。(也正是男人無法忍受別人說他「不行」的原因) 這形成「陽性中心論」,拉岡提出「陽具崇拜」,陽具是性愉悅的來源。

「性支配」是一種透過快樂的支配,而不是依靠恐懼的支配。然而在色情作品的定律是女人可以隨時應付男人性要求,男人只是在女人的引誘下才會和女人發生關係,因此男人不需為自己的性行為負責,日本的春畫中,特別描繪女人興奮的表情,高潮時手指腳趾蜷曲的反射動作,說明女人在過程中極其愉悅,然而真相是否如此?也可能只是男性的幻想罷了。

為了維持性主體,男人聲稱是女人的「勾引」,才會發生性行為,也因此出現「騷貨」、「淫娃」等不堪字眼。


五、家庭中的「厭女」

1.母親

對於母親的最大侮辱是「妓女」和「未婚媽媽」,用來表示未收錄在家父長制下的女人。可以說受到某個男人的支配和統治才會得到社會認同,不屬於某個男人的女人所生下的孩子則無法獲得社會的認同。

2.「窩囊的兒子」和「鬱悶的女兒」

江藤描述近代日本家庭關係:「對兒子來說,父親受到母親蔑視,就變成「可悲的父親」,母親沒有其他選擇,只能繼續跟著父親,就變成「焦慮的母親」。兒子厭惡父親,卻深知無法擺脫相同命運,而選擇認同「可悲的父親」時,就變成「窩囊的兒子」。兒子無法幫助母親脫離困境,形成自責感,又因無法擺脫母親支配,選擇與母親站在同一陣線。女兒不須認同「可悲的父親」,卻意識到自己未來也會遭男人支配,變成「焦慮的母親」時,就變成「鬱悶的女兒」。女兒對母親沒責任也沒同情,鬱悶的感覺無轉圜餘地。」

女兒的厭女正來自母親,女兒發覺母親討厭自己的女性身分時(重男輕女),便會開始對自我感到厭惡。而在目睹母親的不滿與不如意後,對母親的輕蔑油然而生 。女兒的怨恨來自母親不滿意自己的人生,卻又強迫女兒接受相同的生活方式。女兒把母親當作負面教材,然而要脫離母親束縛變得借助外人(男人)的力量。但把自己的命運交託給外人,又會帶來深沉的無力感,害怕這個外人和父親一對待母親一樣對待她。(p.151)

3.「自責的女兒」

當女性除了結婚,還有其他管道可以取得社會認同時,母親便對女兒懷有期待。她們會向女兒傳遞出「妳要做個友出息的女兒」,其隱約帶有「妳不要像我一樣」的自我犧牲,以及「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妳」的譴責意味。

4.父親的女兒

對父親而言,女兒不只是自己的分身,也是自己最愛的異性,卻也是自己「不能下手的女人」。因此,女兒對父親而言,便成了帶有禁忌的誘惑者。「羅麗塔」、「皮革瑪莉翁情節」(以自己方式把未成年女性養成愛人的心理),都源於父女關係的模仿。

然而,當父親一旦想要侵犯女兒,身為犧牲者的女兒便有了輕視父親的理由,甚至可以藉此翻轉父女的權力關係。谷崎潤一郎《癡人之愛》就是描寫該狀態的小說。

飯島愛子(日本女性解放運動先驅)的父親是婦產科醫生,每當飯島母親做讓他不開心的事,他就說「女人就是靠不住!」父親創造出厭惡與貶低的女性,並透過母親把這種心態傳播到女兒身上。

飯島透過回顧寫下:「原本,性歧視與性壓抑事驅使我改變的動力......但我卻開始排斥自己的女性身分,渴望變成男性......自我的失落讓我產生自我厭惡,錯誤的心態導致我對女性的蔑視,並轉而渴望與男性發生性行為。」

在她的夢境中,她遭到父親強暴,藉由讓父親做出最可恥的行為來報復父親。「父親不只受到我的侮辱,甚至以狗爬式全身赤裸地跪在地上,我則是笑著站在他的身旁。我看著自己臉上那種暢快的笑容,想起自己已經沒什麼好怕的了......」性愛成為女性對男人發洩的出口,也可能是年輕女性從事援交的原因之一。


六、​男人作繭自縛

男人把女人簡化成性器,卻又不得不依靠女人滿足自己的性欲。男人把作繭自縛的詛咒轉向妓女,他們無法承認妓女的存在,甚至輕視厭惡妓女。雖認同妓女的存在是一種必要之惡,卻又試圖隱瞞這種事實。

「賦予認同者(男人)」卻得一存於「求取認同者(女人)」,而男人在看清這種被論後產生的女性厭惡心理,就是厭女症的由來。

男性自我厭惡存在「自我否定」和「身體蔑視」,男人把性慾視為「下流的慾望」,卻還是得依靠比自己劣等的女人滿足慾望,加深男人對自己身體的詛咒。對身體的厭惡,有時會以去身體化的方式呈現,也就是脫離自己的身體,或變成女性的身體。男扮女裝便是男人藉此實現讓自己的身體理想化。

*「家有嬌妻」是象徵成功男人的社會指標,「擁有身價很高的女人」目的是誇示自己的性慾是一種高級的性欲,因為光要維持妻子開銷就要花上一大筆錢,美國人把這樣的妻子稱為「花瓶」(男人戰利品)。貴婦清楚自己的外表就是丈夫地位象徵,因此投注保養和穿著,不僅證明自己是配的上丈夫的女人,更為了從丈夫的認同中獲得自我價值感。

*讓人印象深刻的段落(p.231):有一位曾經從事援交的女性表示,她是在遭到養父性侵後又被強迫去賣春,而最讓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她的一段話:「我接受男人的金錢是為了明確表示,我可以讓他使用我的身體,但只限於他買下我的這段時間。」換句話說,她是透過收錢的舉動宣告,她才是自己身體的所有人。


七、後記

看這本書的過程,同時被「哇原來如此」和「作者在講甚麼鬼東西」兩種念頭拉扯,也受到很多新奇的觀點刺激。但在現今社會,女性越發獨立,自在做自己的女性,選擇不婚不育的女人也增多了,所以看這本書時有點不適,它把女人都想成是依附男人的產物。

此外,在一般的家庭中,母女的關係應該是緊密的呀......它把所有「女兒」討厭/受控於/「母親」等關係,都納入受到因「父親」等男女連帶關係的單向度思維,然而,有可能是因為「母親」自身的問題,才導致母女不合阿......。有些地方不是很認同。歡迎有看這本書的人一起討論。



12會員
20內容數
打造自己的圖書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三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