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看馬雅國駐臺辦事處和六雨都在痛罵「星際馬雅」的 13 月亮曆,恰好今年以古北歐盧恩杖曆來看,也是滿滿 13 月呢;不過我沒什麼好罵的,相比市面上盧恩文字對應生日相比,盧恩杖曆是真正的古北歐傳統。
關於古北歐月亮曆法的基本概念殼蟻參考之前的文章,本篇除了補充更多的曆法細節之外,還會示範如何應用這套曆法。
現代國際普遍遵循的曆法是基督教式的陽曆,陽曆是根據太陽週期做日期演算,尤其適用北半球溫帶地區;但是,幾乎所有古文明都曾使用月亮曆,畢竟晚上那麼大一顆在半空中要不想觀察也很難。台灣人到現在還會使用的農曆即月亮曆的一種。
古北歐一年只分冬夏兩季,現代冰島依然沿襲這個傳統。陽曆過新年是 1 月 1 日,但是古代的斯堪地那維亞一年的第一天,是冬季的第一日始計;古北歐文學,尤其是記錄大量維京時代英雄故事的《薩迦》(Saga) 中,時常可見角色以活過了幾季冬天、旅程過了幾季冬天來計算年歲、時間。
每月第一日都是滿月,當然不是巧合,這是月亮曆法的設計基礎。通常一年中會有 12 次滿月;月亮盈虧的週期不是規定來的,滿月發生的時間點會在每一個陽曆時間區段中游移。因此,偶爾一年中會出現 13 個滿月,此時這一年就適用古北歐 13 月亮曆。
這裡的 13 月亮曆不同於古馬雅人,是為了「閏月」(leap month) 而設的特置月份;正如同陽曆也有「閏年」(Leap Year) 的設計一樣;差異在於多一天,還是多出一整個月。不過,大約每 300 年,曆法需要再調整一日,這會讓情況變得更更複雜,先不談。
古北歐月亮曆如同現代陽曆每個月分都有名字,而不像華語界仍以數字代表而已。常態一年 12 個月份命名如下;由於今年有 13 個滿月,多出來的月份塞進冬季中:
(新一年週期)冬季第 1 個月-祭月 (Gormánuður):2023/10/28-11/26
以上是以台灣時區計算,所以對照西方世界滿月時間點會更早換日,加一天。另外,月份名稱對古斯堪地那維亞人意義不大;根據文獻來源不同,會有些許差異,但最重要的節日時節是共通的,絕對不會搞錯。
前一篇有提過怎麼閱讀盧恩杖曆,這裡再簡短幫大家複習一下。構築一個盧恩杖曆需要三排;由上到下,一排是自定義節日、一排是一週七日的週期(循環 "ᚠ, ᚢ, ᚦ, ᚬ, ᚱ, ᚴ, ᚼ")、一排是標記 19 年週期年份(ᚠ, ᚢ, ᚦ, ᚬ, ᚱ, ᚴ, ᚼ, ᚾ, ᛁ, ᛅ, ᛋ, ᛏ, ᛒ, ᛚ, ᛘ, ᛦ, ᛮ, ᛯ, ᛰ)。
問題來了,19 年一個盧恩年曆週期,我們怎麼知道今年是哪一個盧恩文字?由於盧恩杖曆一直到 19 世紀都還有人在使用,因此,再來就是單純數數的問題。數到今年,雖然我不是數學系,但,應該是 "ᚱ" 的年份。
由於陽曆 2023 年第一日會標記首個盧恩 "ᚠ";不論盧恩杖曆有多長,只要找 "ᚠ" 就能找到週日的位置。以 2023/08/31 當作例子的話,假設那天是我「買到人生第一張金閃的『死者甦醒』紀念日」,用一個符號 "𓋹" 代表,這一天在盧恩杖曆的表現形式可能是:
𓋹
ᚦ
ᚱ
一週七日,由週日 "ᚠ" 開始往後推算第 3 順位為 "ᚦ",即知道那一天是週二,而那一夜是今年度的滿月,所以底下還有 "ᚱ" 表示年份週期盧恩。
盧恩杖曆還有許多變體與應用方式(除了用來幹架之外);像是當你忘記把盧恩杖曆帶在身上時,還殼蟻「掐指一算」!往後會再跟大家介紹。